老年性痴呆:爸妈总忘事、认不出人?别当“老糊涂”!

2025
09/24

+
分享
评论
善国善城善医善药
A-
A+

咱们爸妈老了后 “忘事”,不是简单的 “老糊涂”,而是大脑里的神经细胞像 “枯树” 一样慢慢坏死,尤其管记忆的 “海马体” 先萎缩。

老年性痴呆:爸妈总忘事、认不出人?别当"老糊涂",这样护脑能延缓!

咱们爸妈老了后 "忘事",不是简单的 "老糊涂",而是大脑里的神经细胞像 "枯树" 一样慢慢坏死,尤其管记忆的 "海马体" 先萎缩。它最爱找 65 岁以上老人,家里有遗传史、爸妈退休后不爱动脑子的更要警惕,虽然没法根治,但早发现、早照护,能让爸妈多几年清醒日子,少遭罪!

一、老年性痴呆综合征的概述

有没有发现:爸妈最近总犯 "低级错"-- 刚煮上粥就忘了关火,出门买东西带了钱却忘买啥,甚至刚说完 "明天去公园",转身就问 "你说啥?";一开始觉得 "人老了都这样",直到有天他们连朝夕相处的儿女都认不出,才慌了神。其实这不是普通的 "老糊涂",很可能是 "老年性痴呆综合征"(医学上叫阿尔茨海默病)。

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 "治不好、会变傻",但现在知道:早期干预能延缓进展,比如陪爸妈玩拼图、记日记,能让他们多 2-3 年保持自理能力。它就像 "大脑的'慢性失忆小偷'",早期偷偷拿记忆,中期拿认知,晚期连基本生活能力都拿走,发现越晚,"偷" 得越快。今天就用大白话唠透这病,教你认症状、会照护、懂预防,别让 "忘事" 变成全家的痛。

二、老年性痴呆综合征的定义

简单说,老年性痴呆综合征(核心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占所有痴呆的 60%-80%)是一种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咱们大脑里的神经细胞(像 "传递信息的小电线"),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坏死,尤其是管记忆、认知的区域(比如海马体),坏死得更快,导致老人记不住事、认不出人、没法正常生活。

它和 "正常老化" 完全不一样:正常老人忘事,比如忘了昨天吃啥,但能想起 "好像吃了鱼",提醒后能回忆;老年性痴呆老人忘事是 "彻底空白",比如忘了自己叫啥、家在哪,提醒也没用,还会说 "我从没吃过鱼",甚至编造记忆(比如 "我刚和你爷爷去买菜了",但爷爷早已去世)。

三、临床表现或症状

老年性痴呆分 3 个阶段,早期发现能少走很多弯路,家属要重点盯这些信号:

(一)早期(最易被忽视,持续 2-4 年)

1. 记忆减退:"近事忘、旧事清":最典型!刚发生的事转头就忘(比如刚放的钥匙找不到),但几十年前的事记得清(比如年轻时上班的路线);

2. 轻度认知差:"简单事变难":比如不会用新手机(连打电话都学不会)、算不清买菜的钱(3 块一斤的菜,买 2 斤算成 "要 10 块")、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哪怕住了几十年的小区,也会绕圈);

3. 情绪有点怪:"易怒或淡漠":以前开朗的人变得爱发脾气(比如找不到东西就骂家人),或变得冷漠(儿女来看望,也不开心,就坐着发呆)。

(二)中期(症状明显,持续 2-10 年)

1. 认人困难:"亲儿认成外人":连配偶、儿女都认不出,会问 "你是谁?为啥来我家?",甚至把护工当成 "小偷";

2. 生活不能自理:"穿衣吃饭都要帮":不会自己穿衣服(把裤子当上衣穿)、不会刷牙(拿着牙刷发呆)、吃饭会撒得满地都是,甚至尿裤子、尿床;

3. 行为异常:"乱藏东西、说胡话":把存折藏在垃圾桶里、把袜子放进冰箱,还会说些没根据的话(比如 "有人要抓我""家里有老鼠"),甚至出现幻觉。

(三)晚期(严重失能,持续 1-3 年)

1. 全身瘫软:"卧床不起":不能走路、不能坐,连翻身都要靠人帮,肌肉慢慢萎缩;

2. 失去语言能力:"只会哼哼":说不出完整的话,最多发出 "啊、嗯" 的声音,没法表达饿或疼;

3. 并发症多:"易感染、呛咳":长期卧床容易得肺炎(咳痰咳不出来)、压疮(屁股烂了),吃饭喝水容易呛到,引发吸入性肺炎,这是晚期最危险的问题。

四、发生的原因

老年性痴呆的原因还没完全查透,但主要和 "三个因素" 有关,像 "三股风" 一起吹,把大脑神经 "吹枯了":

(一)年龄和遗传:"天生和岁月的影响"

1. 年龄是最大诱因:65 岁后发病率 "翻倍涨"--65 岁发病率约 5%,75 岁约 10%,85 岁以上能到 30%,就像 "机器用久了会老化",大脑也会慢慢退化;

2. 遗传 "添风险":如果爸妈、兄弟姐妹有老年性痴呆,你家老人发病风险会比别人高 2-3 倍;尤其是 "早发型"(65 岁前发病),大多和遗传有关,但这种少见,多数还是 "晚发型"(65 岁后)。

(二)生活习惯:"自己能控制的因素"

1. 脑子 "不用就生锈":退休后天天看电视、不读书、不跟人聊天,大脑没 "锻炼",神经细胞坏死得快;反观那些退休后学书法、打麻将、带孙子的老人,发病率会低很多;

2. 身体 "不动病来找":长期久坐、不运动,血液循环慢,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缺 "营养";

3. 饮食 "胡吃伤大脑":爱吃高油高糖(比如油炸食品、甜饮料)、少吃蔬菜水果,会让大脑血管变窄,还会产生 "有害物质"(比如 β 淀粉样蛋白,是老年性痴呆的 "元凶" 之一)。

(三)基础病:"慢性病的连锁反应"

1. 高血压、糖尿病 "伤血管":血压长期超 140/90mmHg、血糖控制差(空腹血糖>7mmol/L),会让大脑血管慢慢硬化,神经细胞缺氧坏死;

2. 中风后 "易痴呆":得过中风的老人,大脑有 "小损伤",更容易发展成 "血管性痴呆",如果再叠加阿尔茨海默病,病情会更重。

五、诊断依据

老年性痴呆的诊断,主要靠 "家属描述 + 医生检查",早诊断早干预,别等 "认不出人" 才去:

(一)核心依据:"症状 + 认知测试"

1. 有典型症状:早期 "近事忘、远事清",中期 "认人难、自理差",晚期 "卧床不起";

2. 认知测试异常:医生会用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比如让老人 "记 3 个词(苹果、桌子、汽车),5 分钟后复述""算 100 减 7 等于多少",得分低于 27 分(满分 30),就提示认知障碍。

(二)辅助依据:"排除其他病 + 影像学检查"

1. 排除 "可逆性痴呆":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会让人忘事,补甲状腺素后能恢复)、维生素 B12 缺乏(吃补充剂能好转),这些不是老年性痴呆,别误诊;

2. 影像学检查:做脑 CT 或磁共振(MRI),看是否有 "脑萎缩"(尤其是海马体萎缩,是老年性痴呆的典型表现);条件好的话做 "PET-CT",能看到大脑里的 "β 淀粉样蛋白",更早发现病变。

六、检查指标、检验项目

(一)必查项目:"先排除可逆因素"

1. 血液检查

1.1 血常规 + 维生素 B12:排除 B12 缺乏(会导致认知差);

1.2 甲状腺功能(TSH、FT3、FT4):排除甲减(甲减会忘事、乏力);

1.3 血糖、血脂、血压:评估基础病风险(高血糖、高血脂会加重痴呆);

2. 认知功能测试

2.1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最常用,5-10 分钟完成,测记忆、计算、语言能力;

2.2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比 MMSE 更敏感,适合早期轻微认知障碍的老人。

(二)可选项目:"明确病变程度"

1. 脑 CT/MRI

1.1 脑 CT:看是否有脑萎缩、中风灶,便宜方便,适合初步筛查;

1.2 脑 MRI:更清晰,能看到海马体是否萎缩(老年性痴呆早期就会萎缩);

2. 脑脊液检查:怀疑早期病例时做,查脑脊液里的 "β 淀粉样蛋白" 和 "tau 蛋白"(这两种蛋白在老年性痴呆患者中会异常升高),但要腰椎穿刺,老人可能怕疼,一般不首选;

3. PET-CT:能看到大脑代谢情况,老年性痴呆患者的 "顶叶、颞叶" 代谢降低,还能直接看到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是 "早期诊断金标准",但价格贵(约 1 万元),不是所有人都需要。

七、鉴别诊断

最容易和老年性痴呆搞混的 3 种情况,家属要分清,别误诊耽误治疗:

(一)正常老化 vs 老年性痴呆

特点 正常老化 老年性痴呆

记忆减退 忘近事但能回忆(提醒后想起来) 忘近事且彻底空白(提醒也没用)

生活能力 能自理(做饭、买菜没问题) 慢慢不能自理(不会穿衣、算钱)

情绪行为 情绪稳定,偶尔烦躁 情绪异常(易怒、淡漠、说胡话)

(二)血管性痴呆 vs 老年性痴呆

特点 血管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

发病原因 中风、高血压导致脑缺血 神经细胞退行性坏死

症状特点 突然发病(中风后突然忘事) 慢慢发病(从轻微忘事到严重)

认知特点 忆差但执行能力更差(不会计划做事) 忆差最突出(先忘事,再影响执行)

治疗关键 控制血压、预防中风 用药物延缓神经坏死

(三)抑郁性假性痴呆 vs 老年性痴呆

特点 抑郁性假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

发病原因 抑郁情绪(觉得自己 "没用、记不住") 神经退化

记忆特点 "说自己忘事" 但实际能记住(比如能算出 100-7) 实际记不住(算不出 100-7)

治疗效果 吃抗抑郁药后能恢复 药物只能延缓,不能恢复

八、治疗方法

老年性痴呆没法根治,但治疗能 "延缓进展、改善症状",核心是 "药物 + 照护" 双管齐下:

(一)保守治疗 / 一般治疗:家属能做的,比药物更重要

1. 认知训练:帮大脑 "练肌肉"

1.1 记忆训练:陪老人记日记(写 "今天吃了米饭、女儿来看我")、看老照片(问 "这是你和爸爸结婚时的照片吧?")、玩简单拼图(10-20 块的);

1.2 生活训练:让老人自己穿衣服(把衣服按顺序摆好,比如 "先穿内衣,再穿毛衣")、自己吃饭(用带吸盘的碗,防洒),别啥都替他做,"越替越废";

2. 环境调整:防走失、防跌倒

2.1 防走失:给老人戴定位手环(选能打电话的),家里贴 "家庭地址 + 家属电话" 的纸条(贴在门口、冰箱上),别让老人单独出门;

2.2 防跌倒:家里装扶手(卫生间、走廊)、铺防滑垫(浴室),别放杂物(电线别乱拉),灯光别太暗(晚上留夜灯);

3. 情绪照护:多耐心,别吵架

3.1 别纠正 "错误记忆":比如老人说 "我刚和你爷爷去买菜了",别反驳 "爷爷早去世了",可以说 "哦,你们买了啥呀?",避免老人烦躁;

3.2 多陪伴:每天陪老人聊 30 分钟(说些开心的旧事,比如 "小时候你带我去公园放风筝"),哪怕他没回应,也能让他有安全感。

(二)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延缓进展

1. 改善认知的药(核心用药)

1.1 胆碱酯酶抑制剂:比如多奈哌齐(最常用),早期到中期用,每天 1 次,每次 5mg(晚上吃),1 个月后可加到 10mg,能改善记忆,让老人多记住点事,副作用小(偶尔头晕、恶心,慢慢会适应);

1.2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比如美金刚,中期到晚期用,每天 1 次,每次 5mg,1 周后加到 10mg,能减少老人的幻觉、躁动(比如不那么容易说 "有人抓我");

1.3 注意:这些药不是 "吃了就好",而是 "让病情慢下来",比如本来 1 年就不能自理,吃了能拖到 2 年,别期望太高;

2. 对症药(治情绪和行为问题)

2.1 烦躁易怒: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比如利培酮,每次 0.5mg,每天 1 次),别用太多,避免老人嗜睡;

2.2 抑郁淡漠:用抗抑郁药(比如舍曲林,每次 25mg,每天 1 次),改善情绪,让老人愿意说话、吃饭;

2.3 失眠:用助眠药(比如唑吡坦,每次 5mg,睡前吃),别用苯二氮䓬类药(比如安定,容易让老人头晕跌倒)。

(三)手术治疗:目前没有有效手术,别轻信

有些广告说 "手术能根治老年性痴呆",其实都是假的!大脑神经坏死是不可逆的,手术没法让神经细胞 "复活",反而可能有风险(比如出血、感染),别花冤枉钱。

(四)中医疗法:辅助调理,不能替代西药

1. 中药:按体质调

1.1 肾精亏虚型(老人忘事多、腰酸腿软):用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辅助补肾填精,改善记忆;

1.2 痰浊阻窍型(老人痰多、反应慢):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辅助化痰开窍;

1.3 注意:中药只能辅助,不能停多奈哌齐、美金刚,避免耽误病情;

2. 针灸:改善认知和情绪

2.1 针刺 "百会穴"(头顶)、"四神聪穴"(百会穴周围)、"太溪穴"(脚踝),每周 2-3 次,能辅助改善记忆,减少烦躁,要找正规中医院的针灸科。

九、注意事项

1. 别给老人 "乱补":很多人买 "补脑保健品"(比如鱼油、磷脂),其实这些只能 "保健",不能治痴呆,不如把钱花在 "陪老人玩、买定位手环" 上,更实用;

2. 药物别漏服、过量:把老人的药按 "早中晚" 分好(用分药盒),家属每天提醒吃,别让老人自己拿药(容易多吃或少吃);

3. 防并发症是晚期重点

3.1 防肺炎:每天帮老人拍背(从下往上拍,每次 10 分钟),鼓励老人咳痰,吃饭时别让老人躺着吃(坐起来吃,避免呛咳);

3.2 防压疮:每天帮老人翻身(每 2 小时翻一次),用气垫床,保持屁股、后背干燥,别让老人长期躺一个姿势;

4. 家属别 "硬扛":照护老人很累,容易焦虑抑郁,要找帮手(比如请护工、让兄弟姐妹轮流照顾),别自己扛着,家属垮了,老人更没人管。

十、预防保健措施

老年性痴呆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从 40 岁开始就要注意,尤其家里有遗传史的:

1. 多动脑:让大脑 "不生锈"

1.1 中年后别总看电视,多读书、看报、学新东西(比如学用智能手机、学做饭);

1.2 退休后多社交:参加社区活动(比如广场舞、书法班)、和朋友打麻将(别赌钱,只为动脑)、带孙子(陪孙子玩游戏,也能锻炼大脑);

2. 多运动:让血液 "养大脑"

2.1 选温和运动:快走、太极、游泳,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能改善大脑供血,减少神经坏死;

2.2 别久坐:每坐 1 小时起来活动 5 分钟(伸懒腰、走几步),避免大脑供血不足;

3. 吃对饭:给大脑 "补营养"

3.1 学 "地中海饮食":多吃深海鱼(每周 2 次,比如三文鱼,含 Omega-3)、蔬菜(每天 500g,比如菠菜、西兰花)、水果(每天 200g,比如蓝莓、苹果)、全谷物(燕麦、糙米),少吃红肉(猪牛羊)、油炸食品;

3.2 控制烟酒:别抽烟(烟会让大脑血管变窄),少喝酒(男性每天酒精≤25g,女性≤15g);

4. 控基础病:别让慢性病 "伤大脑"

4.1 控制血压:把血压降到<140/90mmHg,每天测血压,按时吃降压药;

4.2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把空腹血糖降到<7mmol/L,别吃太多甜的;

4.3 防中风:定期查血脂(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有中风风险的人吃阿司匹林(遵医嘱),别让中风诱发痴呆。

十一、专家提醒

老年性痴呆最残忍的地方,是 "老人慢慢忘了全世界,却没人忘了他"-- 但早发现、早干预,能让这份 "遗忘" 来得更慢。别觉得 "爸妈老了忘事正常",如果发现他们 "近事忘得快、简单事做不了",赶紧带去医院神经内科查认知功能,哪怕只是 "轻度认知障碍",也能通过训练和生活调整,避免发展成痴呆。

照护老人的过程很难,但请记住:他们曾经把最好的年华给了我们,现在该我们陪他们慢慢走。觉得这篇有用,就转发给家里有老人的亲戚朋友,让更多人知道 "老年性痴呆不是'老糊涂',早重视能让老人多几年清醒日子",别让爱被 "遗忘" 打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忘事,比如,老人,大脑,老年性痴呆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