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骨头变“脆”了?这样护骨能少遭罪!

2025
09/12

+
分享
评论
善国善城善医善药
A-
A+

咱们的骨骼就像 “钢筋水泥柱”,年轻时密度高、结实耐用;一旦得了骨质疏松,骨骼就会慢慢变 “疏松”,孔隙变多、强度下降,就像被蛀空的木头,轻轻摔一下就可能骨折。

骨质疏松症:骨头变"脆"了?这样护骨能少遭罪!

咱们的骨骼就像 "钢筋水泥柱",年轻时密度高、结实耐用;一旦得了骨质疏松,骨骼就会慢慢变 "疏松",孔隙变多、强度下降,就像被蛀空的木头,轻轻摔一下就可能骨折。这病最爱找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早期没明显症状,等出现腰酸背痛、骨折时往往已经晚了,早预防、早补钙是关键。

一、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有没有发现家里老人弯腰驼背越来越明显?或者自己才五十多岁,就总觉得腰酸背痛,提个菜篮子都费劲?甚至有人只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就骨折住院了 -- 这些可能不是 "老了正常现象",而是骨质疏松症在 "搞鬼"!很多人觉得 "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多吃钙片就行",其实没那么简单,它是骨骼 "新陈代谢失衡" 导致的疾病,不仅要补钙,还要让钙 "留在骨头里"。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骨质疏松症,教你认症状、懂治疗、会护骨,别让骨头悄悄变 "脆"。

二、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简单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正常情况下,骨骼一直在 "新陈代谢"-- 破骨细胞 "拆旧骨",成骨细胞 "建新骨",年轻时 "建" 多于 "拆",骨量慢慢积累;30 岁左右达到 "骨峰值"(骨头最结实的时候);之后 "拆" 多于 "建",骨量逐渐流失,尤其是女性绝经后、男性老年后,流失速度会加快,当骨量低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骨质疏松症。

三、临床表现或症状

(一)早期:基本没感觉,像 "隐形杀手"

大部分人早期没有任何症状,都是体检做骨密度检查时偶然发现的,所以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 "寂静的疾病",这也是很多人忽视它的原因。

(二)中期:开始出现 "骨骼预警"

1. 腰酸背痛:最常见!腰、背、肩、颈等部位莫名疼痛,久坐、久站后更明显,休息后能缓解,慢慢发展成 "全身骨痛",甚至翻身、咳嗽时都会疼。

2. 身高变矮、弯腰驼背:脊柱的椎体是骨骼中最容易受影响的部位,骨质疏松后椎体被 "压扁",导致身高比年轻时矮 3-5 厘米,还会出现弯腰驼背的 "老态"。

(三)晚期:最怕 "骨折",一摔就坏

这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折多发生在 "轻轻一摔" 甚至 "没摔跤" 的情况下(比如咳嗽、弯腰捡东西),常见部位有:

1. 脊柱骨折:最常见,会导致剧烈背痛、身高进一步变矮,严重时压迫神经,出现手脚麻木、大小便失禁;

2. 髋部骨折:最危险,老年人髋部骨折后很难恢复,很多人从此卧床不起,还容易引发肺炎、血栓等并发症;

3. 腕部骨折:摔倒时用手撑地,容易导致腕部骨折,影响日常活动。

四、发生的原因

(一)"年龄和性别" 是天然诱因

1. 女性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雌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雌激素少了,破骨细胞 "拆骨" 速度加快,骨量快速流失,这也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2-3 倍);

2.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功能下降,"建骨" 能力变弱,同时维生素 D 合成减少(皮肤经阳光照射产生维生素 D 的能力下降),钙吸收变差,骨量慢慢流失,70 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超过 50%。

(二)"生活习惯" 拖垮骨骼

1. 钙和维生素 D 摄入不足:平时不爱喝牛奶、吃豆制品,少吃绿叶菜,钙摄入不够;或者很少晒太阳(尤其是上班族、老年人),维生素 D 缺乏,钙没法被身体吸收,骨头 "没原料",自然不结实;

2.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骨骼 "用进废退",长期不运动,成骨细胞得不到刺激,"建骨" 能力下降,骨量流失更快;

3. 不良嗜好:长期抽烟(尼古丁会抑制成骨细胞)、过量喝酒(酒精会影响钙吸收和维生素 D 代谢)、喝太多咖啡(咖啡因会加速钙流失),都会伤害骨骼

(三)"疾病和药物" 雪上加霜

1. 疾病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疾病,会影响骨骼代谢,导致骨量流失;

2. 药物因素:长期吃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治疗哮喘、类风湿常用)、抗癫痫药、甲状腺素等,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加速破骨,诱发 "药物性骨质疏松"。

五、诊断依据

1. 骨密度检查(金标准):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检测腰椎、髋部的骨密度,根据结果分为:正常(骨密度值≥-1.0)、骨量减少(-2.5<骨密度值<-1.0)、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值≤-2.5),如果同时有骨折,就是 "严重骨质疏松症";

2. 症状和病史:有腰酸背痛、身高变矮、脆性骨折史,结合年龄(女性>65 岁、男性>70 岁)、绝经史、长期用药史,辅助诊断;

3. 血液检查:查血钙、血磷、维生素 D 水平,排除其他骨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的骨病)。

六、检查指标、检验项目

1. 核心检查:骨密度检测(DXA)

1.1 检测部位:主要查腰椎(L1-L4)和髋部(股骨颈),这两个部位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部位;

1.2 关键指标:T 值(与 30 岁健康人骨密度对比),T 值≤-2.5 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2. 血液检查

2.1 血钙、血磷:多数骨质疏松患者正常,若血钙升高,需排除其他骨病;

2.2 维生素 D(25 - 羟维生素 D):低于 20ng/ml 提示缺乏,会影响钙吸收,是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

2.3 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3. 影像学检查(骨折时用)

3.1 X 线片:能发现脊柱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但早期骨量流失很难通过 X 线发现;

3.2 骨扫描:怀疑多处骨折或骨转移时用,能清晰显示骨骼病变部位。

七、鉴别诊断

(一)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其他疾病导致)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有明确的病因(如糖尿病、长期吃激素),血液检查会有异常(如血钙升高、甲状旁腺激素升高),治疗原发病后,骨质疏松症状会改善;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年龄、性别导致)没有其他疾病,血液检查正常。

(二)骨软化症(维生素 D 严重缺乏)

骨软化症是维生素 D 严重缺乏导致骨骼 "矿化不良",患者除了骨痛,还会出现骨骼变形(如 O 型腿、X 型腿,多见于儿童),血液检查显示血钙、血磷降低,维生素 D 明显缺乏;骨质疏松症是骨量流失,骨骼矿化正常,血钙、血磷多正常。

(三)骨转移癌(癌症转移到骨骼)

骨转移癌患者会有剧烈骨痛,夜间更明显,还伴有原发癌症的症状(如体重快速下降、乏力),骨扫描显示 "热点"(转移部位放射性浓聚),而骨质疏松症骨痛相对较轻,没有癌症病史,骨扫描正常。

八、治疗方法

(一)保守治疗 / 一般治疗:基础且重要,所有人都需要

1. 补充钙和维生素 D(核心)

1.1 补钙:成人每天推荐钙摄入量 800mg,50 岁以上、绝经后女性每天 1000-1200mg,优先通过食物补(牛奶每天 300ml、豆腐每天 100g、绿叶菜每天 500g),食物不够再吃钙片(如碳酸钙、柠檬酸钙,碳酸钙随餐吃吸收好,柠檬酸钙空腹也能吃);

1.2 补维生素 D:成人每天推荐 400IU,老年人、缺乏者每天 800-1000IU,除了吃补充剂(如维生素 D3),每天晒太阳 15-20 分钟(上午 10 点前、下午 4 点后,暴露手臂和腿部,不用涂防晒霜),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 D。

2. 适量运动:让骨头 "动起来"

2.1 推荐 "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爬楼梯、跳广场舞,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能刺激成骨细胞,增加骨量;

2.2 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别做弯腰、搬重物、跳跃等动作,防止骨折,可选择太极、轻柔的体操。

3. 调整生活习惯

3.1 戒烟限酒:烟要彻底戒,酒每天男性不超过 25g(约啤酒 500ml),女性不超过 15g;

3.2 少喝咖啡和碳酸饮料:每天咖啡不超过 3 杯,别喝可乐(含磷酸,影响钙吸收);

3.3 防跌倒:家里装扶手(卫生间、走廊)、铺防滑垫,老年人穿防滑鞋,避免地面有水、杂物,减少骨折风险。

(二)药物治疗及常用处方:适合骨量减少严重或已确诊骨质疏松者

1. 抗骨吸收药物(抑制破骨细胞,减少骨流失)

1.1 双膦酸盐类(最常用):如阿仑膦酸钠(每周吃 1 次,每次 70mg,晨起空腹用白开水送服,服药后站立 30 分钟,避免刺激食道)、唑来膦酸(每年静脉滴注 1 次,适合不方便口服的老年人),能有效减少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

1.2 降钙素类:如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或注射剂),适合有急性骨痛的患者,能缓解疼痛,同时抑制破骨细胞;

1.3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如雷洛昔芬,适合绝经后女性,能模拟雌激素抑制骨流失,不增加乳腺癌风险,但有血栓风险的人禁用。

2. 促骨形成药物(刺激成骨细胞,增加骨量)

2.1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适合严重骨质疏松症或骨折高风险者,每天皮下注射,能促进新骨形成,效果显著,但价格较高,使用不超过 2 年。

3. 其他药物

3.1 绝经后女性:若没有血栓、癌症风险,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能快速缓解更年期症状,同时减少骨流失,但需严格评估风险;

3.2 疼痛明显者:短期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缓解疼痛,避免长期用(伤胃、伤肾)。

(三)手术治疗:仅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

1. 脊柱压缩性骨折:做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微创),向椎体注入骨水泥,快速缓解疼痛,恢复脊柱高度;

2. 髋部骨折: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或内固定术,帮助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

3. 腕部骨折:做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

(四)中医疗法:辅助调理,不能替代西药

1. 中药调理:在中医指导下用补肾壮骨的中药(如骨碎补、淫羊藿、熟地黄),适合腰酸背痛、乏力的患者,能辅助改善症状;

2. 针灸、艾灸:针刺肾俞、命门、足三里等穴位,或艾灸腰部,能缓解骨痛,调节身体机能,但不能替代补钙和抗骨质疏松药物。

九、注意事项

1. 钙片别过量:每天钙摄入量别超过 2000mg,过量会导致便秘、肾结石,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 双膦酸盐类药物要遵医嘱:口服时严格按 "晨起空腹、白开水送服、站立 30 分钟" 的要求,避免食道溃疡;长期使用(超过 5 年)需医生评估,避免下颌骨坏死(少见,多与拔牙、感染有关);

3. 定期复查

3.1 骨密度:治疗后每年查 1 次,评估治疗效果;

3.2 血钙、维生素 D:每 6-12 个月查 1 次,调整补充剂剂量;

4. 骨折后别 "躺太久":髋部、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下床活动(借助助行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血栓、肺炎。

十、预防保健措施

1. "攒骨量" 要趁早:30 岁前是骨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多吃高钙食物、多运动、晒太阳,让骨峰值 "越高越好",就像 "给骨骼存养老金",老了骨量流失也不容易得骨质疏松;

2. 绝经后女性重点防:绝经后 10 年内是骨量流失最快的时期,除了补钙补维生素 D,每年查 1 次骨密度,必要时尽早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3. 老年人防跌倒就是防骨折:家里做好防滑、防绊措施,老年人穿合适的鞋子,起床、坐下时 "慢一点",避免突然起身(防止头晕摔倒);

4. 慢性病患者别忽视: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定期查骨密度,避免长期用激素,若必须用,在医生指导下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 D,预防药物性骨质疏松。

十一、专家提醒

骨质疏松症虽然不致命,但骨折后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人,髋部骨折后 "一人骨折,全家受累"。很多人觉得 "老了都会骨质疏松,不用治",其实早预防、早治疗能有效减少骨折风险。记住:30 岁前 "攒骨量",30 岁后 "护骨量",50 岁后 "查骨量",补钙 + 运动 + 防跌倒,三管齐下,骨头才能一直结实!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就转发给家里的老人、绝经后的妈妈,让更多人重视骨质疏松,别等骨折了才后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骨折,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维生素,骨骼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