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之外的反思,如何让护士拥有合理的工作负荷?
9月7日,据媒体报道,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已恢复正常上班。一周前,在2025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上,张水华以2小时35分27秒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获得国内女子组冠军。而将张水华推上风口浪尖的不是这场耐力跑,而是她在赛后哭诉「希望领导支持她调休跑马拉松」。
巨大的争议想必是张水华始料未及的。「女护士在工作时间或利用职务便利参与马拉松」引发社会对医疗行业职业规范、个人爱好边界与管理模式的广泛讨论。而这场争议早已超越事件本身,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医疗体系运行中的深层矛盾,也叩问着职业责任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平衡之道。
从争议发酵到多方表态
事件曝光后,公众最关注的莫过于相关部门与涉事医院的态度,以及女护士当前的工作状态,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职业命运,更折射出医疗管理机构对「职业违规」与「个人爱好」的界定标准。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福州市卫健委回应称,护士的休假调班属于内部事务,需要院方和科室协调。张水华随后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已沟通相关问题,会以工作为重并感谢关注。
涉事医院的回应则更为具体,既体现了对制度的坚守,也保留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据红星新闻报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翁山耕回应此事称,医院鼓励员工发展兴趣爱好,当然是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相关人员的回应中特别提到「不反对医护人员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但关键在于「划清边界」——爱好不能成为影响工作的借口,更不能让同事为个人选择「买单」。这种既不否定个人追求、也不纵容职业失范的态度,为后续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样本。
分享线索、加入社群、探讨合作
医疗体系的常见矛盾
各国如何应对人员短缺与效率困境?
女护士跑马拉松引发的争议,表面是个人爱好与职业责任的冲突,深层则暴露了我国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人员短缺、工作负荷过重」的结构性矛盾——若医院医护人员配置充足、排班合理,一名护士的短暂调班或业余安排,或许不会引发「同事替岗」的连锁反应;正因为许多医院长期处于「人少事多」的紧张状态,个体的行为才更容易放大为集体的负担。
从国内现状来看,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的问题尤为突出。根据《2024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3.8人,虽较十年前有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Trading Economics 202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月美国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2.71人)。
在我国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护士的工作负荷更是居高不下,周末加班、节假日值守成为常态。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下,护士的个人时间被大幅压缩,若再因个人爱好调整排班,极易导致同事的工作压力「雪上加霜」——这也是公众对「护士跑马拉松」事件争议的核心痛点:当职业群体普遍处于超负荷状态时,个体的「自由选择」可能变相侵占他人的休息权益。
事实上,「医护人员职业压力与个人生活平衡」的矛盾并非我国独有,全球医疗行业都在探索解决方案,部分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新入职护士入职首日便会得知「你的排班你做主」,可自主选择5天、4天、3天甚至2天工作制。而日本从2024年4月1日起,实施医师工作时间改革,强调年加班时间 960 小时的上限,以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在特定情况下,如社区医院,可放宽至每年最多1860小时 。虽然上述政策主要针对医生,但可侧面反映日本对医护人员加班与休息时间管理上的重视,从其整体医护保障逻辑来看,护士等其他医护岗位也应遵循保障充分休息的原则。
再来看看美国护士的排班,最常见的模式是:上3天班,休息4天,每天工作12小时;提前6到8周公布排班表,护士可以在系统里申请自己的偏好;超时工作1.5倍工资,节假日值班直接2倍工资+奖金。此外,强制加班是违法的,在加州等州,除非发生重大紧急事件,医院不能强迫护士加班,否则会被重罚。
这背后有精细化分工、法律、医院信息化系统等多种保障手段在起作用。在美国,有CNA(护理助理)负责翻身、喂饭、换尿布,RN(注册护士)则专注于病情评估、给药和护理计划,分工明确;护患比有法律保障,如加州法律规定,普通急性病房一个护士最多管6个病人,ICU是1:2;电子病历系统普遍使用,节省护士大量时间。
这些国家的实践表明,解决医疗体系的矛盾,不能仅靠「禁止个人爱好」的简单方式,而需从「资源配置、制度设计、人文关怀」等多个维度发力:通过增加医护人员编制缓解人员短缺,通过弹性制度保障个人空间,通过引导与教育明确责任边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护士跑马拉松」这类争议反复出现。
当个人爱好与职业发展冲突时
刚性制度下如何解决人性空间?
女护士跑马拉松的事件,本质上是「个人爱好与职业发展」边界模糊引发的冲突。在现代职场中,「工作与生活平衡」已成为普遍追求,但「平衡」并非无底线的妥协,而是需要在「制度刚性」与「人性温度」之间找到支点。既要求管理者避免「一刀切」的僵化管理,为员工保留合理的个人空间;也要求员工树立「责任优先」的意识,不将个人爱好凌驾于职业责任之上。
从管理层面来看,「刚柔并济」是实现平衡的关键。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得擅自离岗、不得因个人事务影响诊疗秩序、不得让同事承担额外工作负荷」等规定,必须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与此同时,管理中要注入人文关怀,尊重员工的合理爱好需求。比如针对有长期运动爱好的员工,可以尝试「弹性工作制度」,在确保科室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允许其在完成核心工作后,适当调整工作时间,但需通过「补班」或「线上办公」补足工作时长。
从个人层面来看,「责任先行」是守住边界的核心。当选择成为护士时,「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就成为首要责任,个人爱好必须排在其后。若个人爱好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甚至可能影响正常工作,就需要作出理性选择。
尤为重要的是,要树立「不转嫁成本」的意识。同事之间的互助不等于「替岗」,不能将个人爱好产生的工作压力转移给同事。例如,若因参加马拉松需要调班,应提前与同事协商,明确「调班后如何补回同事的工作时间」(如帮同事值一次夜班),而非让同事无偿承担额外工作。这种「自我负责」的态度,既是对同事的尊重,也是对职业责任的坚守。
争议之外的反思
如何让护士拥有合理的工作负荷?
女护士跑马拉松的争议,虽已随着相关部门的回应和事件的平息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留给医疗行业乃至整个职场的思考远未结束。这场争议暴露的,不仅是个体对爱好与职业边界的模糊认知,更是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以及职场管理中「制度与人性」的平衡。
对医疗行业而言,要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争议,需加快推进「医护人员编制扩容」和「诊疗流程优化」,细化编制分配、优先补足护理岗位缺口,缓解人员短缺压力,让每个护士都能拥有合理的工作负荷和个人时间;通过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减少护士的重复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从而为护士腾出更多平衡生活的空间。
对整个职场而言,这场争议也为「如何平衡个人爱好与职业责任」提供了启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需要树立「共赢思维」——管理者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员工坚持「责任先行」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制度有温度、个人有边界、同事有尊重」的健康职场生态,让生活与工作不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系。
点击加入「以健康为中心」
医院发展与能力建设专区
【系列直播,抢先观看】
【标杆探访,抢先报名】
【社群交流,持续学习】
【解决方案,提升效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