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医院欠薪、停业,医疗机构的“围城”之困

2025
09/07

+
分享
评论
健康凯歌
A-
A+

一家又一医院欠薪、停业,医疗机构的“围城”之困

2025年8月1日,株洲市卫健委官网贴出一则公告——株洲汇加肿瘤医院自即日起停业至12月31日。“200万年薪全球招聘院长”曾是这家二级专科医院的鲜明标签,如今就只剩下空荡的大楼和101张开放病床。这与500张床位的规划形成鲜明对比。

更扎心的是,从去年开始,许多医护人员的工资被拖欠。2025年2月,一名员工在网络留言板写道:“医院从去年开始拖欠员工工资,多次沟通无效,即便是劳动仲裁成功依然拿不到工资……”

高调开始,黯然退场

2019年株洲汇加肿瘤医院可谓风光无两。“拟投资18亿元”,并以株洲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身份亮相时,没人预料到仅仅短短几年,它竟然陷入停业危机。这家定位中外合资高端肿瘤专科医院的机构,曾规划一期设置床位500张,宣称引进速锋刀(又称“EDGE放射手术肿瘤治疗系统”,是由美国Varian公司研发,于2013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的智能化新一代直线加速器,)、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国际尖端医疗设备。又于2021年以“200万年薪全球聘院长”的噱头搅乱医疗行业的一池春水,招聘要求包含50周岁以内、硕士学历以上、海外经历优先,以及三级医院管理经验等硬性标准,一度让市场对其极其看好。现实却给了它一巴掌——根据株洲市卫健委公告,该院累计停业期已接近《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的1年上限,昔日的辉煌如今却化为泡影。“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一位株洲医院的医生道。

株洲汇加医院的困境似乎快成为行业的普适性问题。2025年初投资高达30亿元的重庆全域肿瘤医院,仅运营2.5年后便仓促宣布破产清算,132名员工被迫解约,巨额投资未能达成预期成果。潍坊潍医肿瘤医院也难逃同样命运,不仅被申请破产,还沦为限制高消费单位。安徽六安市肿瘤医院的处境更是尴尬,两次拍卖都无人问津,陷入无人接盘的窘境。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超1000家民营医院注销或破产。这些接连出现的案例,像一面面镜子一样,照出中国民营医疗市场残酷的现实——高端设备的堆砌、专家的累加、不等于高端医疗服务的落地和健康经营,巨额资金的投入也不意味着能有稳定的患者来源。(烧光20亿,负债12.6亿!又一民营医院破产,院长曾宣布绝食)

深究背后原因,民营医院的困境源于多重压力的叠加。首当其冲的就是盲目扩张。不少投资者缺乏对行业规律的认知,急于抢占市场份额,在选址、定位、规模规划上缺乏(甚至跟不不做)科学论证,以至于医院从诞生之初就埋下经营隐患。二是医保政策的调整给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带来巨大冲击。医保作为医疗费用支付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报销范围、比例的变化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选择。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在医保政策对接上往往处于更劣势一方,部分治疗项目难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使得患者就医成本增加,大量潜在客源流失。此外,合规成本的上升也让民营医院压力山大。随着监管的日益严格,从医疗质量控制到医疗文书规范,再到药品和耗材管理,对民营医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合规标准,医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员培训、设备升级、制度完善等方面,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医护困境

当医院停业、风险暴露、保障缺位等问题袭来,医护人员首先陷入生存困境,其遭遇不仅关乎个人权益,还有家庭和整个医疗行业保障体系。

医院停业冲击首先落在个人(家庭)的生计层面。株洲市人社局给出的劳动仲裁、材料准备、法院强制执行等维权路径,像是为医护人员指明了方向,但他们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中国应用法学网的公开数据指出,全国每年新收执行案件中约有40%-50%属于“无财产可供执行”。部分企业资产存在租赁或抵押情况,仅有少数企业拥有可处置不动产。也就是说多数医护人员即便走上维权之路,也可能需要应对“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困境。更有企业通过变更法人、转移财产、虚构债务等多种手段规避执行,甚至将年迈无资产者推为法定代表人,让责任主体彻底“隐身”,讨薪之路泥泞又布满荆棘。

经济困境之外,健康风险也时刻威胁着医护人员。据《医务人员执业健康风险与保障白皮书》调研显示,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中,血源性职业暴露(如乙肝、丙肝、HIV等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风险)年均上报量超20例/院,发生率高达24.8%;锐器伤(以针头、手术刀等利器刺伤为主)发生率紧随其后,达21.39%。数字背后,是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与病毒、细菌“零距离”接触的风险,每一次职业暴露都可能成为健康隐患。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超50%医务人员在一年内出现过抑郁、狂躁、焦虑等情绪,工作任务繁重是首要原因,33.31%的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风险高而产生心理问题,多重健康压力使他们身心俱疲。

更令人担忧的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风险缺乏足够的保障兜底。在医疗机构提供的预防性保障中,61%医务人员希望用人单位购买商业保险以抵御风险,但目前仅有40%医务人员享受到此项保障。资金压力成为关键瓶颈,超20%医院因“保费过高”放弃投保,46%机构甚至从未听过职业暴露险。保障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的巨大落差,让医护人员在面对职业风险时如同“裸奔”,一旦遭遇意外,便要独自承担沉重后果。

挑战与突围

从医院科室收益失衡到技术迭代压力,从人员过劳危机再到价值取向迷茫,医疗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亟需寻找发展方向应对挑战。

行业结构性危机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多重困难加剧人才的流失风险。人口结构变化(负增长、老龄化等)、医保控费收紧与技术迭代加速,三大推手正在重构行业格局,首当其冲的是低收益科室的医务人员。正如一位产科护士的无奈感慨:“接生3台手术的绩效,抵不上心内科医生放一个左耳封堵器”,收益分配的失衡让“苦行僧”式的坚守难以为继。技术的滞后让经验型从业者陷入生存焦虑。此外,不懂管理的“手术狂人”也同样难以适应现阶段的需求,拿命换钱的“过劳战士”普遍存在,更何况是有部分“刀霸”们就算是拼了命也未必能换到钱,身心俱疲的状态让越来越多的人萌生退意。(医院“刀霸”躺平,年轻医生上位!集采炸穿医疗技术壁垒?)

在危机之下,回归医疗本真正在成为行业觉醒的重要信号。医疗领域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精准诊疗的同时,守护医者仁心的温度。当资本运作与医疗本质出现偏差时,只有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避免陷入唯利是图的误区。

面对挑战,多维度的突围已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从主体保障层面,需完善职业暴露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为医务人员筑牢保障制度。医院层面应推进分级分类的职业安全防护管理,让防护措施落到实处。社会层面需要借“健康中国行动”凝聚尊医重卫的共识,营造理解支持的氛围。医务人员则要强化风险防控意识,驱动自我保护,善用法律维护权益。同时对于个体发展,三大“黄金法则”是关键所在。一是从专注单一领域的“专才”转型为兼具专业能力与跨界思维的“π型人才”。二是积极主动拥抱“医疗新基建”以跟上技术变革步伐。三是通过打造个人品牌(IP)提升职业竞争力,这些策略大概率能帮助医者在行业变革中站稳脚跟。医疗行业的挑战与突围,关乎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同时影响着全民健康福祉。需要直面结困难,坚守本真,凝聚政府、医院、社会与个人的多方合力,才能推动行业走出迷雾,迈向未来,让医护执业安心,让患者就医放心。

民营医院的寒冬警示,退潮了才是展示真材实料的时候。医疗本质并是资本的游戏,那是以人为本的性命相托。回归医疗本真,筑牢医患的双重保障,才能破局前行。前路虽然艰辛,信念与仁心不可辜负。那是对健康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承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民营,风险,职业,医院,医护人员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