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正式揭晓,国内多家大三甲医院脱颖而出,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78项位列第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17项位列第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FSC)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核心渠道之一。对于医生而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不仅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更是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职称评定、学术声誉建立中具有极高权重。
截至健康界发稿时,仅有部分医院公开发布2025年「国自然」立项数据情况,其中一批医院创下历史新高(不完全统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5国自然立项13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A类2项、面上项目63项、青年科学基金C类63项,项目资助金额再创新高;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5年获资助数创历史新高,获批121项,较去年增长27.36%;
广东省人民医院获资助119项,总立项数同比增长15%,创历史新高;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获批国科金102项,较上年增长27.5%,其中重点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1项,面上项目51项、青年科学基金(C类)46项,总经费5169万元,创近十年新高;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批45项,立项数目较去年增长55.17%,直接资助经费共1987万元,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双双创历史新高;
上海市肺科医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双双创历史新纪录;
浙江省人民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共获资助38项、获资助经费 1385 万元,立项数量与经费总额双创新高;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获批「国自然」项目27项,获资助资金894万元,立项数与资助金额再创新高;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共获12项资助,立项数量居历年之首。
分享线索、加入社群、探讨合作
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
华西医院科研实力为何这么强?
在「国自然」医疗领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是公认的标杆——已连续15年立项数超100项、连续9年蝉联全国医疗机构第一。其持续领跑,既源于良好的创新氛围、开放政策与科研人员的付出,更离不开科研管理团队的精准服务与支撑。
在「国自然」基金申报上,华西医院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党政领导每年召开全院动员会,分析现状、找差距,全力营造科学基金文化。以「早介入、早沟通、早培育」为原则,医院科技部实施「春耕计划」,从统筹规划到全程管理,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持。
培训与指导是科技部的核心发力点。以「基金学术大讲堂」为抓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面向全院申请者及项目辅助人员开展培训,单次参与人数最多超5000人,场场爆满。同时,科技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每年常态化走访临床医技科室及研究所超50个,还邀请数十位管理专家、学术大家走进科室,针对性指导基金标书撰写与交流分享。
为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华西医院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减轻人员负担。2020年,科技部首次启动「一对一指导专家结对」工作,上线网上形审预约功能,当年申报项目1234项,完成7轮次审查、8722次标书形式审查,初筛率仅0.5%,远低于基金委2%的标准。
科管人员还立足实际创新服务模式:开发「基金预约形审程序」,解决集中形审期人群聚集问题,实现申请书「即来即审」;在申请集中受理期,运维数个百人级通讯群组,确保科研人员的申请疑惑「即问即答」,带来便捷、专业的服务体验。
聚焦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华西医院以「国自然」基金为基础研究「种子技术」培育核心抓手,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有组织的创新研究。同时,医院着眼医学创新全流程,构建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产业化研究、上市后研究的创新平台,形成完整的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链,并推出「华西九条」等力度充足的激励政策,为科研实力持续攀升筑牢根基。
蝉联全国第二!
浙大二院国自然屡创新高如何做到?
在科研赛道上,除了华西医院的持续领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同样表现亮眼,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蝉联全国第二。
具体来看,本年度,浙大二院获批的2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1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8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127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
据浙大二院官方公众号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表示: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难题,是每一位‘浙二人’的神圣职责;而创新驱动,正是我们向世界一流医院迈进的核心动力。从自然指数稳居全球前25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二,医院的科研实力持续领跑;今年以来,更有‘浙二人’任第一作者及主通讯作者的3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全球三大最著名的期刊,每一次对医学认知边界的突破,每一项原创性科研成果,不仅推动改变了相应领域的全球诊疗指南,背后更藏着一个个为守护人类健康、筑牢生命安全屏障的动人故事。
多年来,浙大二院以「国自然」为抓手,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基金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浙二经验」,即基金管理体系化与精细化、利用平台与激励筑巢育人以及营造「创新为本」的基金文化。
在利用平台与激励筑巢育人上,浙大二院搭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小动物、大动物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平台等完整研究链,并成立技术转化办公室和细胞治疗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为科研助力加码,激发学科潜能。
这家医院为何在全国中医医院中
立项数最多?
根据立项结果,浙江省中医院(浙中医大一院)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共获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5项。
作为一家省级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贴出的喜报让业界看到中医药领域科研实力的强劲攀升,也印证了医院在传承创新中深耕中医药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显著成效。
浙江省中医院官方公众号文章提到,近年来,医院聚焦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双向融合,围绕中医优势病种组建多学科攻关团队,强化有组织科研;以临床研究为核心构建全链条科创平台,推进「临床——基础——成果转化」发展,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人才引育方面,医院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高水平团队,夯实人才基础;通过创新科研政策、整合资源,构建全周期项目培育机制,拓宽人才通道,助力国家级项目突破。
科研能力提升上,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学习会、多学科研讨会、国基金专题培训等,提升科研人员素养;实施专家一对一辅导、院内预评审等,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与立项率。
在成果转化与平台建设方面,医院「十四五」期间累计牵头国家级项目133项,获批省级以上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7个,在研临床研究超150项,科研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破1亿元。
此次国自然放榜,不仅是国内医院科研实力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折射出我国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蓬勃活力。顶尖三甲医院正以各自优势,为行业树立科研标杆。
点击加入「以健康为中心」
医院发展与能力建设专区
【系列直播,抢先观看】
【标杆探访,抢先报名】
【社群交流,持续学习】
【解决方案,提升效率】
作者 | 李子君
监制 | 章北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