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学说】“知行四问”:认知症BPSD照护的关键秘密

2025
08/27

+
分享
评论
杨金宇
A-
A+

维持身份/方向/目标和行动“知行四问”链条的断裂,导致了BPSD症状出现。通过“补全链条”的照护,能减缓患者BPSD症状和减轻照护负担。

[摘要]维持身份/方向/目标和行动"知行四问"链条的断裂,导致了BPSD症状出现。通过"补全链条"的照护,能减缓患者BPSD症状和减轻照护负担。

🔹 人类活动的模式

人类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个从感知的执行的链式过程。该过程强调个体始终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人、物、环境、时间)。在此背景下,知行过程分为"知"和"行"两个环节:知的部分包括感知、理解与判断,帮助个体回答"我是谁?"、"这是哪里?"等自我与环境定位问题;行的部分则由计划、选择、行动和调节构成,指向"我要干什么?"、"如何去做?"等目标与执行问题。知行链条既呈现逻辑顺序,又存在反馈调节,确保个体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作出适应性反应(图-1)。从信息获取到行为执行的连续过程,凸显了"知"与"行"的耦合性与动态循环性,如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就会招致认知障碍。

46101756285129465图-1人类活动的基本模式

而在认知症照护中,人们常常会被认知症的各种症状弄得手足无措:

有人反复提问"今天是星期几?";

有人坚持说"这不是我的家";

有人半夜收拾行李,说"我要回老家";

甚至有人对家属产生误认,认为"你不是我的儿子"。

这些行为和心理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 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认知症的行为与心理症状)。它们不仅困扰患者本身,更常常让家属和护理人员感到困惑和无力。如果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并帮助患者。这个角度,就是--"知行四问"

🔹 什么是"知行四问"?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认知和行为都依赖于四个最基本的问题:

我是谁? -- 自我认同(身份、角色)

我在哪里? -- 空间定向(环境、位置)

我要干什么? -- 未来意图(目标、计划)

我如何做? -- 执行与行动(步骤、技能)

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 完整的认知-行为链条。有这条链条完整,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从容地"知道"并"做到"。

🔹 正常老化与认知症的差异

在正常老化中,记忆和行动速度会逐渐下降,但知行四问的链条依然完整:虽然反应慢了,但还是能知道"我是张先生""这里是家""我要做饭""先洗菜再炒菜"。换句话说,逻辑还在,只是变慢。

而在认知症中,链条往往会出现断裂或错位:

我是谁 断裂 → 出现身份混乱、误认家人;

我在哪里 断裂 → 走失、徘徊、说"这不是我的家";

我要干什么 断裂 → 目标消失,患者焦躁不安,不停提问;

我如何做 断裂 → 行为失控,出现攻击或失用(不会穿衣、不会用餐具)。

👉 这就是为什么 BPSD 会表现得"乱"而不是单纯的"慢"。

🔹 照护的关键:保持"链条完整"

认知症照护的核心,不是追求"让患者恢复正常",而是尽可能保持这条知行链条的完整性。即使功能减弱,只要链条还在,患者的行为就能有逻辑,生活就能有秩序,情绪也会更稳定。

① 补全"我是谁"

方法:用名字称呼患者,不要用模糊代词;房间放置照片、全家福;播放熟悉的老歌。

效果:让患者始终知道"自己是谁",不至于陷入身份混乱。

② 补全"我在哪里"

方法:房间贴上大字标签(厕所、厨房、卧室),走廊加上颜色地标;保持环境熟悉;提供挂历、时钟。

效果:帮助患者在环境中找到位置,减少走失和不安全感。

③ 补全"我要干什么"

方法:制定每日可视化日程表;用即时提示(口头提醒、语音设备);将大任务拆解成小步骤。

效果:患者能维持清晰目标,避免无目的徘徊和重复提问。

④ 补全"我如何做"

方法:给出动作示范或提示卡;允许慢速完成;提供熟悉工具(喜欢的碗筷、衣物)。

效果:减少失用和挫败,帮助完成基本生活动作。

🔹 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 李奶奶在做饭时,突然走到厕所里,却还攥着菜刀。如果我们理解"知行四问",

就能发现:"我在哪里"断裂 → 把厨房与厕所混淆;"我要干什么"未更新 → 仍停留在"做饭"的目标上。

照护方法:在厕所门贴清晰的图标;提醒她:"现在是上厕所的时间,做饭一会儿再继续"。通过补全链条,避免了潜在危险。

🔹 为什么"完整性比效率更重要"?

正常老化:链条完整 → 知行慢,但有逻辑。

认知症:链条断裂 → 知行乱,出现妄想和危险行为。

因此,认知症照护的首要目标是保持链条完整(哪怕慢),而不是强求效率(避免乱)。

🔹 结语

"知行四问"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生命框架:它维持着我们的身份、方向、目标和行动。在认知症中,这个框架容易断裂,导致各种BPSD症状。但通过科学的照护,我们可以帮助患者"补全链条",让生活重新恢复秩序。这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焦虑和行为异常,也能减轻家属和护理人员的负担。换句话说,"知行四问耦合完整"正是认知症照护的核心秘密。

杨金宇 初稿(健康界): 2025.8.27

📚 参考资料

[1]Cummings, J. L., & Mega, M. S. (2003). Neuropsychiatric aspects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1), 49-66.

[2]Clare, L., & Woods, R. T. (2004). Cognitive training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for people with early-stage Alzheimer's disease: A review.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14(4), 385-401.

[3]Irish, M., & Piguet, O. (2013). The pivotal role of semantic memory in remembering the past and imagining the future.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7, 27.

[4]Schacter, D. L., Addis, D. R., & Buckner, R. L. (2007). Remembering the past to imagine the future: the prospective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9), 657-661.

[5]WHO (2017). Global action plan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 2017-202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6] 从痴呆症,认知症到知行症:认知障碍理论发展 杨金宇《健康界》 2025/05/1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知行,认知,链条,行为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