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有「嘉」:68岁茶馆老板方嬢嬢的重症康复故事
"你看嘛,我现在自己能端着碗喝粥了!等再练练,就能回家陪孙子吃顿热乎饭,说不定还能凑桌麻将呢!"坐在康复训练椅上的方嬢嬢,在治疗师的辅助下一边手握哑铃进行肌力训练,一边笑着说道。谁能想到,一个月前的她还躺在ICU、插着气管导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带着胃管、尿管,连翻身都需要护工的帮忙。
2025年5月-6月:8年旧疾突发加重,生命亮起红灯
方嬢嬢今年68岁,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8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稍微活动后就会出现气促、胸闷等症状。2年前开始必须吸氧,说话也只能吐字,不能一次性说一句完整的句子,晚上睡眠也差……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直到2025年5月,一场小小的感冒让她的身体彻底「罢工」--咳嗽、咳痰突然加重,连躺着都觉得喘不上气,全身还肉眼可见的浮肿了起来。
5月21日,她被家人紧急送到当地医院,行胸部CT显示「慢支炎肺气肿伴双肺感染、双肺多个结节影、团块影、右肺下叶前基底段肿块、心包积液」。因病情危重转入ICU,做了气切、插了导管,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随后,病情稍加控制的方嬢嬢在ICU里多次尝试脱机拔管,但却都并未成功。6月12日,她第三次因为病情的紧急加重,重新做了气管切开术插上气管导管。短短22天的时间里,方嬢嬢做了三次气切,变化不定的严重病情,让她和家人都遭受了巨大的内心煎熬。
"当时她浑身没力气,说话说不出,连眨眼睛都费劲,浑身都是管子看起来很吓人。"儿媳小燕回忆,"医生说感染很重,还有高血压、营养不良,我们真怕她挺不过来。"
2025年6月23日:转入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病区,带着「拔管吃饭」的期盼
脱不了呼吸机、拔不了管、转不出ICU,重症监护室里密闭压抑的空间、每日每夜监护仪器发出的滴滴声此起彼伏、意识清醒但却因为气切插管"丧失"了的说话进食的能力……这位平日里爱美又喜欢热闹的茶馆老板娘被疾病折磨了整整一个月。
6月23日,为了让方嬢嬢能够成功脱机拔管并转出ICU,家人们经过慎重考虑将她转入了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病区。入院时她的情况让人揪心:
• 气切插管、胃管、尿管「三管在身」,每天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18小时以上;
• 全身乏力,肌肉萎缩,只能辅助下勉强翻身,坐都坐不稳,更别说站立;
• 重症肺炎,自主咳嗽能力差,痰液无法经气管导管咳出,需要定时靠吸痰管清理;
• 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仅18分,重度依赖,吃饭、穿衣、洗漱全靠护工。
「我想拔掉管子,自己吃饭,想回家。」这是方嬢嬢用笔写给医生的第一句话。
入院评估:多学科团队锁定康复「靶点」
一入院,MDT多学科团队就为方嬢嬢进行了精准评估和全面诊断。
康复团队结合方嬢嬢的病情、评估结果、身体状况和期望,制定了阶段性康复目标:
• 近期目标:脱机、拔管、自主进食、独立坐稳、下床活动、简单言语交流;
• 远期目标:封管、正常言语饮食、短距离步行、生活基本自理、回归家庭。
康复方案:从「保命」到「提质」的精准干预
针对方嬢嬢的核心问题,医生团队、护理团队、康复团队共同制定了原发疾病强化治疗+重症特级护理+「呼吸-运动-吞咽-言语」多学科同步介入的方案:
一、原发疾病强化治疗
予以抗感染治疗,控制肺部感染,动态监测炎症指标;控制血压,动态监测血压情况;抗凝、提高免疫力、利尿。
予雾化化痰、全肠内营养。
二、重症康复护理计划
1.管道管理:气切套管每日清洁消毒,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胃管定时冲洗,监测鼻饲耐受度(有无腹胀、呕吐);尿管定期夹闭训练,评估自主排尿功能,逐步过渡到拔管。
2.并发症预防:翻身预防压疮,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监测体温及痰液性状,早期识别肺部感染迹象。
3.病情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心率、血压、血氧);每日评估呼吸状态(呼吸频率、咳痰能力)及肌力变化,及时反馈医疗团队调整方案。
三、重症监护环境下床旁康复训练计划
1.呼吸功能训练(心肺CPT团队)
配合辅助排痰(叩背、振动排痰仪),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风险。
•呼吸肌训练:指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配合呼吸训练器,增强膈肌及肋间肌力量。
•脱机训练:每日脱机从1小时开始,监测脱机时血氧(维持90%以上)及呼吸频率,逐步延长至白天完全脱机,夜间仅短时辅助通气。
2.运动功能训练(重症PT治疗团队)
•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日被动活动肩、髋、膝等大关节,避免关节挛缩。
•肌力训练:从四肢徒手训练(抬臂、抬腿)开始,逐步增加阻力(哑铃、踝部沙袋),每周评估肌力提升情况。
•平衡与站立训练:先靠支撑坐稳,逐步过渡到无支撑坐位;借助站立架站立。
3.吞咽与言语训练(ST言语治疗团队)
•吞咽训练:初期冰刺激咽喉部促进吞咽反射;口腔运动训练增强咀嚼肌力量;试喂温水,无呛咳后过渡到米汤、糊状食物。
•言语训练:气切状态下先练习单音节,配合电刺激改善声带活动;脱机后逐步练习短句,提升发音清晰度。
4.心理支持
每日与患者沟通康复进展,用「已能坐稳」「可自己喝水」等小目标增强信心;鼓励家属陪伴,提升康复动力。
一个月康复对比:从「躺平」到「能动」的跨越
从6月23日到7月31日,短短一个月,方嬢嬢的变化让所有人惊喜:
半定量咳嗽强度评分(SCSS)是临床评估与科研中重要的量化工具。SCSS通过观察咳嗽声学特征进行0-5分六级评分,0分(无咳嗽动作)至5分(持续强咳)反映咳嗽强度递进关系。该量表适用于老年患者、术后康复及危重病例,尤其强调患者主动咳嗽3-5次以获取稳定表现
心肺功能评估阶段进展
1.脱机成功:从每日脱机1小时逐步过渡到白天完全脱机,夜间无需呼吸机辅助,血氧维持在95%以上。
2.气切套管拔除:7月28日拔除金属套管。
3.脱氧能力提升:静息状态下可脱氧10分钟(血氧89%),低强度运动(如缓慢步行)时可脱氧6分钟(血氧88%)。
4.心肺耐力增强:1min屈肘试验67次(Borg评分9分);2min坐站试验67次(Borg评分16分);臀桥20次(Borg评分14分),较入院时(仅能完成10次臀桥)明显提升;上卷腹交替触膝20次(Borg评分14分)。
备注:Borg评分用于评估主观疲劳感。
5.痰液改善:痰液从黄黏痰转为少量白色黏痰,24小时痰量<10ml,无需频繁吸痰。
6.呼吸肌肌力增强:腹式呼吸幅度增加,呼吸肌肌力从「无法完成主动吸气」提升至可维持自主呼吸(无需辅助肌参与)。
7.咳嗽能力提升:半定量咳嗽评分(SCSS)从1分(微弱咳嗽)提升至3分(清晰可闻的自主咳嗽)。
8.肺部听诊好转:双肺呼吸音较前清晰,原干湿啰音消失,仅双下肺偶闻及轻微呼吸音粗。
现在的她:盼着回家陪孙子,还想「搓麻将」
7月下旬的重症康复病房里,方嬢嬢已经能扶着助行架慢慢走,双手能稳稳端起水杯,说话虽然声音稍哑,但清晰可辨。还在ST言语吞咽治疗师的引导下唱起了《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
「医生说我恢复得快,再过段时间就能试着封气切口了。」她笑着说,「孙子在河北上学放暑假了,天天打电话问我啥时候回家。我现在就想赶紧好,回家多陪几天孙子,再约老姐妹打两圈麻将--我以前可是'常胜将军'呢!」
从「ICU抢救」到「盼着回家」,方嬢嬢的康复不仅是指标的改善,更是「生活希望」的回归。重症康复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减少并发症,核心在于早期介入、精准评估和阶梯式训练,目标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回归正常生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