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基于免疫预存原理构筑“零伤害医疗”培训模型

2025
08/20

+
分享
评论
肖明朝
A-
A+

经10余年的实践应用,该体系能显著降低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如跌倒、非计划拔管等),提升医护人员的风险预判能力和团队协作效率,最终实现患者安全“零伤害”愿景。

Image

前    言
      当每一位医疗工作者选择穿上一身白袍时,脑中应该都会回荡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医疗的复杂性与生命的脆弱性相互交织,让每一项可避免或不可避免的错误都可能放大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零伤害医疗”的理念,根植于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福祉的至高承诺。其思想滥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首先,勿施伤害”的行医誓言。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了划时代的报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构建更安全的医疗系统》,全球医疗界开始了对患者安全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此后,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权威机构,不遗余力地倡导“零伤害”的理念与实践,在降低院内感染、用药错误、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这一理念也正逐步被国内医疗界所认识和重视。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 年)》等,强调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疗风险防控,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中国医院协会已连续发布9版《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从行业层面引领医疗机构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
      “零伤害医疗”不仅是一项技术命题,更是一场系统性变革。《申康医院管理评论——零伤害医疗践行之道》 首次从全行业角度切入这一理念,从理论研究到案例分享,从管理创新到技术应用,力求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 中国“零伤害医疗”发展图谱。一方面,从“零伤害医疗”的理论渊源、组织体系架构、评估与风险管理、培训体系建设、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患者伦理保护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为读者提供系统化的思路与方法论;另一方面,精选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四川等地区优秀公立医院践行“零伤害医疗”的案例,展示各院在围术期手术安全、患者用药安全、院内感染控制、护理安全、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后勤赋能患者安全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成效。同时,创新性地探讨了当下医院运营承压时效率与安全的关系,以及随着临床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如何辨证处理创新与安全,为医院安全治理提供了多元化视角。
      从“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到“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虽然只是探索与实践的序曲,却无不昭示着这场 关乎生命与尊严的变革已然到来。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医疗工作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但是作为一种愿景,唯有以“零伤害”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导向,方能真正托起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生活的美好期待。
—《申康医院管理评论》

Image
基于免疫预存原理 构筑“零伤害医疗”培训模型

      在医疗行业,患者安全始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目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通过借鉴免疫预存原理,构建了一套以预防为导向的医护培训体系。该体系通过系统性分析患者安全事件的成因(如给药错误、医嘱执行错误、沟通不足等),结合医疗安全培训的核心要素(风险防控、应急处理、法律意识等),提出了多维度的培训模式。

      经10余年的实践应用,该体系能显著降低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如跌倒、非计划拔管等),提升医护人员的风险预判能力和团队协作效率,最终实现患者安全“零伤害”愿景。

Image

重医附一院患者安全风险评估“头脑风暴”

当患者安全遇上“免疫预存”哲学

      在重医附一医院的教室里,一场 特殊的“患者安全免疫接种”正在进 行:护理研究生团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反复演练老人误吸抢救流程;针对老年患者用药安全,开展“处方盲点”推演训练。这种将“免疫预存” 理念融入医疗培训的创新实践,正推 动着患者安全管理的范式变革。 

      肖明朝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 78.6% 的患者安全事件源于系统性防御漏洞。借鉴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 记忆 - 应答”的智慧,重医附一院构 建了一套具有预见性、自适应性的新型培训体系。

三维度、五创新 构建免疫预存式培训模型

      重医附一院通过构建基于免疫预存原理的“抗原识别、记忆形成、快速应答”三大核心维度,实现免疫预存机制在医疗场景的创造性转化:

      抗原识别。建立风险特征数据库,分类梳理临床高危操作及典型失误场景,助力形成记忆清单。 

      记忆形成。通过模拟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促进临床高危操作、典型失误场景的敏感决策反应。

      快速应答。构建多级应急预案体系,提升急救响应效率。 

     基于上述免疫预存理论,通过持续、系统地对临床不同场景、关键诊疗环节、高风险治疗操作等患者安全事件的成因及潜在安全风险识别分析, 重医附一院创新构建“风险抗原图谱 展示、免疫记忆强化训练、防御抗体持续进化、免疫监控系统反馈、组织免疫微环境营造”的系统性举措,切实推动医护人员在患者安全事件的早识别、强预防、快处理能力。

     风险抗原图谱构建。开发动态风 险评估矩阵,整合患者特征(如老年衰弱指数)、环境要素(设备报警阈值)、流程节点(医嘱执 行关键控制点)三维变量,实现风险可视化预警。 

     免疫记忆强化训练。采用“3D-MET”训练法(Deliberate  Practice + Microscenario + Error Training),在模拟环境中植入典型失误案例,通过刻意错误暴露增强防御能力。如针对给药 错误设计的“相似药品辨别挑战”,使受训人员识别准确率提 升至 98.7%。 

      防御抗体持续进化。建立“不良事件疫苗库”,将既往 案例转化为培训素材。每季度更新近端因素分析树、防御失效热力图、最佳实践案例集等,形成知识免疫的迭代机制。 

      免疫监控反馈系统。重医附一医院李跃荣、李娟患者安全青年教师团队,引入超星数字化教学平台,实时追踪培训 效果。通过大数据训练整合分析捕捉临床操作细节,信息系统提供即时行为修正建议,形成“训练—实践—反馈”的闭 环学习。 

      组织免疫微环境营造。推行“安全文化免疫接种”,通过安全时刻分享会、隐患提醒激励机制及医、护、技、管等 跨专业、跨部门安全协作等举措,将安全意识植入组织基因。 

      经研究与实践验证,这种文化干预可有效激励员工善于发现、勇于自愿报告潜在安全隐患及不良事件,形成“源于别人的错误、始于从错误中学习、终于安全的临床结局”。

Image

2024年12月WHO官员参访重医附一院患者安全工作坊

“质量 - 行为 - 体验”三维联动培训体系夯实培训效果

      基于中国患者安全目标,重医附一院创新构建“质量 - 行为 - 体验”三维联动培训体系,形成指标可量化、行为可追踪、效果可持续的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培训,提升转 化效能。

      质量指标突破 精准锚定临床痛点

       高危药品管理。通过“三维校验法”(标准化分类图谱 + 数字化双人核对 + 给药回溯分析),结合隐蔽性盲演测试,核对准确率提升至 99.8%,给药差错识别率达 98%。创新应 用 PDA 扫码系统,通过既往不良事件分析,结合易发生给 错药物案例,实时梳理高危药品种类,进行全流程追溯。 

       管路安全管理。建立ABCDE模型(评估 - 固定 - 监测 - 教育 - 应急),开发 11 种标准化固定手法视频教程。运用新 型固定方法后,非计划拔管率明显降低。ICU专用“管路安 全清单”从 15 分钟到5分钟,使风险评估时间缩短 67%。

      急救团队高效协作。基于危机资源管理理论,构建职能 部门专岗 - 临床科室专人与信息系统对接的时间轴追溯法, 危急值的应答到急救响应时间缩短 40%,团队决策效率提升 53%。动态领导力培训模块有效解决多学科协作瓶颈。

      行为模式重塑 培育主动学习型安全文化

      医院定期组织不良事件分析会议,分享经验教训,鼓励医护人员从不良事件中学习,提升安全意识和技能,促进医护人员共同成长,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本土化改良 NPSA(英国国家患者 安全局)患者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形成 4 个维度(制度与文化安全、人员与行为安全、流程与 管理安全、技术与设备安全)、16 项指标,生成矩阵四象限图,红色预警区域关联典型场景矩阵,提升风险评 估执行率。

      隐 患 报 告 机 制。 推 行“ 发 声 (Speak)- 反 馈(Support)- 共 享 (Share)”3S 模型,移动端匿名报告系统提高隐患报告意识。结合非惩罚性文化培训和“金点子”评比奖励,近似错误事件分析会成功拦截潜在风险。

      跨学科协作。临床协作沙盘模拟典型场景,角色互换体验和标准化交接流程提高协作满意度。典型案例跨学科分析讨论会,形成转科 / 转床规 范,ICU病人交接清单、配血 - 取血 - 床旁输血等 12 项标准化流程清单,有效提升诊疗协同效率。

      患者体验升级 构建安全共治生态

      用药安全教育。“五步法”教育工具(询问 - 核对 - 了解 - 确认 - 反 馈)结合情景剧教学,提升患者认知 度。智能药盒及老年多重用药患者“医 院-家庭”过渡期用药体验工作坊训练, 明显提升患者用药参与体验。 

      防跌倒保健操开发与训练。通过四维训练法(平衡 - 环境 - 辅具 - 应 急)配合 VR 体验系统,助力患者知晓、 参与和配合相关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安全环境探秘活动,提升患者参与度。 

       满意度提升工程。创新构建3层5级满意度调查体系,深度评估患者在 “治疗沟通、环境安全、情感支持”3大模块的感受,科室“工休会”与患者安全小讲堂形成患者参与的改进闭环。

      通过质量指标、行为模式、患者体验的三维联动,有效 打破培训与实践的转化壁垒。这种以数据为纽带、以行为改变为核心、以患者参与为特色的管理模式,为构建主动型患 者安全文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后续我们将持续完善 多维度评价体系,推动患者安全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Image

重医附一院患者安全“零伤害”培训体系


通向“零伤害”的未来进阶之路

      重医附一院肖明朝教授指出:“免疫预存体系的价值在于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防御。”随着 AI 预警系统、元宇宙模拟训练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重医附一院正在构建更智能 的安全防护网。但真正的突破在于,通过培训体系重构,让每位医务人员都成为“安全疫苗”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目前该模式已在重医附一院临床医务人员培训及护理本科、研究生教学中推广应用,下一步将重点攻克两个方向: 基层医疗机构的情景化适配,以及医患协同防御体系的建立。 

      正如重医附一院赵庆华教授所言:“零伤害愿景不是绝对零风险,而是通过系统免疫力的持续进化,让可预防性伤 害无限趋近于零。”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原文】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办《申康医院管理评论》2025年第2期

【作者】

赵庆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原护理部主任
肖明朝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研究中心主任、原副院长  
贾雯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  
刘丽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宋晶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质量管理科副科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医疗,免疫,安全,培训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