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10余年的实践应用,该体系能显著降低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如跌倒、非计划拔管等),提升医护人员的风险预判能力和团队协作效率,最终实现患者安全“零伤害”愿景。
在医疗行业,患者安全始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目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通过借鉴免疫预存原理,构建了一套以预防为导向的医护培训体系。该体系通过系统性分析患者安全事件的成因(如给药错误、医嘱执行错误、沟通不足等),结合医疗安全培训的核心要素(风险防控、应急处理、法律意识等),提出了多维度的培训模式。
经10余年的实践应用,该体系能显著降低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如跌倒、非计划拔管等),提升医护人员的风险预判能力和团队协作效率,最终实现患者安全“零伤害”愿景。
重医附一院患者安全风险评估“头脑风暴”
当患者安全遇上“免疫预存”哲学
在重医附一医院的教室里,一场 特殊的“患者安全免疫接种”正在进 行:护理研究生团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反复演练老人误吸抢救流程;针对老年患者用药安全,开展“处方盲点”推演训练。这种将“免疫预存” 理念融入医疗培训的创新实践,正推 动着患者安全管理的范式变革。
肖明朝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 78.6% 的患者安全事件源于系统性防御漏洞。借鉴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 记忆 - 应答”的智慧,重医附一院构 建了一套具有预见性、自适应性的新型培训体系。
三维度、五创新 构建免疫预存式培训模型
重医附一院通过构建基于免疫预存原理的“抗原识别、记忆形成、快速应答”三大核心维度,实现免疫预存机制在医疗场景的创造性转化:
抗原识别。建立风险特征数据库,分类梳理临床高危操作及典型失误场景,助力形成记忆清单。
记忆形成。通过模拟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促进临床高危操作、典型失误场景的敏感决策反应。
快速应答。构建多级应急预案体系,提升急救响应效率。
基于上述免疫预存理论,通过持续、系统地对临床不同场景、关键诊疗环节、高风险治疗操作等患者安全事件的成因及潜在安全风险识别分析, 重医附一院创新构建“风险抗原图谱 展示、免疫记忆强化训练、防御抗体持续进化、免疫监控系统反馈、组织免疫微环境营造”的系统性举措,切实推动医护人员在患者安全事件的早识别、强预防、快处理能力。
风险抗原图谱构建。开发动态风 险评估矩阵,整合患者特征(如老年衰弱指数)、环境要素(设备报警阈值)、流程节点(医嘱执 行关键控制点)三维变量,实现风险可视化预警。
免疫记忆强化训练。采用“3D-MET”训练法(Deliberate Practice + Microscenario + Error Training),在模拟环境中植入典型失误案例,通过刻意错误暴露增强防御能力。如针对给药 错误设计的“相似药品辨别挑战”,使受训人员识别准确率提 升至 98.7%。
防御抗体持续进化。建立“不良事件疫苗库”,将既往 案例转化为培训素材。每季度更新近端因素分析树、防御失效热力图、最佳实践案例集等,形成知识免疫的迭代机制。
免疫监控反馈系统。重医附一医院李跃荣、李娟患者安全青年教师团队,引入超星数字化教学平台,实时追踪培训 效果。通过大数据训练整合分析捕捉临床操作细节,信息系统提供即时行为修正建议,形成“训练—实践—反馈”的闭 环学习。
组织免疫微环境营造。推行“安全文化免疫接种”,通过安全时刻分享会、隐患提醒激励机制及医、护、技、管等 跨专业、跨部门安全协作等举措,将安全意识植入组织基因。
经研究与实践验证,这种文化干预可有效激励员工善于发现、勇于自愿报告潜在安全隐患及不良事件,形成“源于别人的错误、始于从错误中学习、终于安全的临床结局”。
2024年12月WHO官员参访重医附一院患者安全工作坊
“质量 - 行为 - 体验”三维联动培训体系夯实培训效果
基于中国患者安全目标,重医附一院创新构建“质量 - 行为 - 体验”三维联动培训体系,形成指标可量化、行为可追踪、效果可持续的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培训,提升转 化效能。
质量指标突破 精准锚定临床痛点
高危药品管理。通过“三维校验法”(标准化分类图谱 + 数字化双人核对 + 给药回溯分析),结合隐蔽性盲演测试,核对准确率提升至 99.8%,给药差错识别率达 98%。创新应 用 PDA 扫码系统,通过既往不良事件分析,结合易发生给 错药物案例,实时梳理高危药品种类,进行全流程追溯。
管路安全管理。建立ABCDE模型(评估 - 固定 - 监测 - 教育 - 应急),开发 11 种标准化固定手法视频教程。运用新 型固定方法后,非计划拔管率明显降低。ICU专用“管路安 全清单”从 15 分钟到5分钟,使风险评估时间缩短 67%。
急救团队高效协作。基于危机资源管理理论,构建职能 部门专岗 - 临床科室专人与信息系统对接的时间轴追溯法, 危急值的应答到急救响应时间缩短 40%,团队决策效率提升 53%。动态领导力培训模块有效解决多学科协作瓶颈。
行为模式重塑 培育主动学习型安全文化
医院定期组织不良事件分析会议,分享经验教训,鼓励医护人员从不良事件中学习,提升安全意识和技能,促进医护人员共同成长,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本土化改良 NPSA(英国国家患者 安全局)患者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形成 4 个维度(制度与文化安全、人员与行为安全、流程与 管理安全、技术与设备安全)、16 项指标,生成矩阵四象限图,红色预警区域关联典型场景矩阵,提升风险评 估执行率。
隐 患 报 告 机 制。 推 行“ 发 声 (Speak)- 反 馈(Support)- 共 享 (Share)”3S 模型,移动端匿名报告系统提高隐患报告意识。结合非惩罚性文化培训和“金点子”评比奖励,近似错误事件分析会成功拦截潜在风险。
跨学科协作。临床协作沙盘模拟典型场景,角色互换体验和标准化交接流程提高协作满意度。典型案例跨学科分析讨论会,形成转科 / 转床规 范,ICU病人交接清单、配血 - 取血 - 床旁输血等 12 项标准化流程清单,有效提升诊疗协同效率。
患者体验升级 构建安全共治生态
用药安全教育。“五步法”教育工具(询问 - 核对 - 了解 - 确认 - 反 馈)结合情景剧教学,提升患者认知 度。智能药盒及老年多重用药患者“医 院-家庭”过渡期用药体验工作坊训练, 明显提升患者用药参与体验。
防跌倒保健操开发与训练。通过四维训练法(平衡 - 环境 - 辅具 - 应 急)配合 VR 体验系统,助力患者知晓、 参与和配合相关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安全环境探秘活动,提升患者参与度。
满意度提升工程。创新构建3层5级满意度调查体系,深度评估患者在 “治疗沟通、环境安全、情感支持”3大模块的感受,科室“工休会”与患者安全小讲堂形成患者参与的改进闭环。
通过质量指标、行为模式、患者体验的三维联动,有效 打破培训与实践的转化壁垒。这种以数据为纽带、以行为改变为核心、以患者参与为特色的管理模式,为构建主动型患 者安全文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后续我们将持续完善 多维度评价体系,推动患者安全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重医附一院患者安全“零伤害”培训体系
通向“零伤害”的未来进阶之路
重医附一院肖明朝教授指出:“免疫预存体系的价值在于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防御。”随着 AI 预警系统、元宇宙模拟训练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重医附一院正在构建更智能 的安全防护网。但真正的突破在于,通过培训体系重构,让每位医务人员都成为“安全疫苗”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目前该模式已在重医附一院临床医务人员培训及护理本科、研究生教学中推广应用,下一步将重点攻克两个方向: 基层医疗机构的情景化适配,以及医患协同防御体系的建立。
正如重医附一院赵庆华教授所言:“零伤害愿景不是绝对零风险,而是通过系统免疫力的持续进化,让可预防性伤 害无限趋近于零。”
【原文】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办《申康医院管理评论》2025年第2期
【作者】
宋晶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质量管理科副科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