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肠道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功能 “情绪化”—— 时而蠕动过快导致腹泻,时而蠕动过慢引发便秘,还常伴有痉挛性腹痛,而压力、饮食、情绪等都是常见
肠易激综合征应对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肠道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功能 "情绪化"-- 时而蠕动过快导致腹泻,时而蠕动过慢引发便秘,还常伴有痉挛性腹痛,而压力、饮食、情绪等都是常见的 "导火索"。
一、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的 "敏感小脾气"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特点是肠道功能紊乱,但无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或肿瘤。全球患病率在2%到50%之间,西方国家为9%至20%,北京地区约为7.26%,广东省约为11.5%。患者通常经历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尽管症状反复且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通常不会导致肠道结构改变或生命危险。
(二)分型
根据主要排便习惯分为:
1. IBS 伴腹泻(IBS-D):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水样。
2. IBS 伴便秘(IBS-C):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
3. IBS 混合型(IBS-M):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4. IBS 不定型(IBS-U):不符合上述三种类型的排便习惯异常。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一)核心症状
1. 腹痛:多见于下腹部,表现为隐痛、绞痛或胀痛,常在排便后得到缓解("便后痛减" 是其典型特点)。情绪紧张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后,腹痛可能加重。
2. 排便习惯改变:
1.1 腹泻型:每天排便 3 次以上,粪便稀软,有时带有黏液,但无脓血(这点区别于溃疡性结肠炎)。
1.2 便秘型:每周排便少于 3 次,粪便干结呈球状,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感。
3. 腹胀:白天明显,夜间减轻,肚子 "鼓鼓的",有时能听到肠鸣音(肚子 "咕咕叫")。
(二)伴随症状
1. 上腹部不适、恶心、嗳气。
2. 精神症状:焦虑、抑郁、失眠(肠道与大脑 "双向沟通",肠道不适会加重情绪问题,反之亦然)。
三、肠道为啥会 "闹脾气"?
(一)肠道动力异常
肠道蠕动 "忽快忽慢":过快时食物没被充分吸收就排出(腹泻),过慢时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便秘),蠕动不协调还会引发痉挛性腹痛。
(二)肠道敏感度过高
肠道宛如一个"过度敏感的警报器",对日常食物刺激及肠道积气反应过度,即便是轻微刺激也可能引发腹痛、腹胀等不适感。
(三)饮食与肠道菌群
1. 食物诱因: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及牛奶、豆类、洋葱、巧克力等易产气或不耐受的食物,可能诱发症状。
2. 菌群失调:肠道内 "好细菌" 减少、"坏细菌" 增多,影响食物消化和肠道功能。
(四)精神心理因素
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会通过 "脑 - 肠轴" 影响肠道功能,就像 "大脑紧张,肠道跟着捣乱"。研究发现,约 60% 的 IBS 患者同时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等情况。
四、如何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一)诊断依据
1. 腹痛反复发作,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并伴随以下2项或更多症状:
1.1 排便后症状改善;
1.2 排便频率改变;
1.3 粪便性状改变。
2. 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
(二)检查项目
1. 基础检查:
1.1 血常规、粪便常规 + 潜血:排除贫血、肠道感染或出血。
1.2 必要时查甲状腺功能(甲减 / 甲亢也可能引起排便异常)。
2. 排除器质性疾病:
1.1 年龄>40 岁、有便血、体重下降等 "报警症状" 者,需做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
1.2 腹部超声:排除肝胆胰疾病(如胆囊炎也可能引起腹胀腹痛)。
五、鉴别诊断:别与这些疾病混淆
(一)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1. 区别点:炎症性肠病有黏液脓血便,结肠镜可见黏膜溃疡、充血,而 IBS 粪便无脓血,肠道黏膜正常。
(二)乳糖不耐受
1. 区别点:喝牛奶后立即出现腹泻、腹胀,停止喝牛奶后症状消失,可通过乳糖耐受试验确诊。
(三)结直肠癌
1. 区别点:多见于中老年人,伴有便血、体重下降,结肠镜可见肿瘤,病理活检可确诊。
六、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基础中的基础)
1. 饮食调整:
1.1 记录 "饮食日记":找出并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例如,有些人对牛奶敏感,而有些人则对辣椒不耐受)。
1.2 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摄入辛辣、生冷、油腻以及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和碳酸饮料。
1.3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2. 生活管理:
2.1 减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运动(快走、瑜伽等)、冥想和听音乐。
2.2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打乱肠道功能)。
(二)药物治疗(对症选药)
1. 解痉止痛:
1.1 匹维溴铵、奥替溴铵: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餐前服用。
1.2 曲美布汀:调节肠道动力,对腹泻、便秘都有一定效果。
2. 调节排便:
2.1 腹泻型:洛哌丁胺用于减少排便次数,蒙脱石散则保护肠黏膜,使用时需谨慎抗生素,因可能加剧菌群失调。
2.2 便秘型:乳果糖和聚乙二醇能够软化粪便且安全性高,或选择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
3. 调节菌群:
3.1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腹胀、腹泻,需长期服用。
4. 抗焦虑抑郁药:
4.1 对伴有明显焦虑抑郁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小剂量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舍曲林),通过调节 "脑 - 肠轴" 改善症状。
(三)手术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无器质性病变,不需要手术治疗,切勿因症状反复而盲目要求手术。
(四)中医疗法
1. 辨证施治:
1.1 肝郁脾虚型(腹痛、腹泻与情绪相关):采用痛泻要方以疏肝健脾。
1.2 脾胃虚寒型(腹痛喜温、怕凉):选用理中丸来温脾散寒。
2. 针灸:针刺足三里、天枢穴,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痛。
七、注意事项
1. 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时,应避免滥用抗生素。由于IBS并非细菌感染,普通抗生素不仅无法有效缓解症状,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症状加重。然而,特定的抗生素如利福昔明已被研究证实对某些IBS患者有效,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避免 "网红泻药":如番泻叶等刺激性泻药,长期用会导致肠道依赖,加重便秘。
3. 正视心理问题:情绪对 IBS 影响很大,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别因 "不好意思" 而硬扛。
八、预防保健措施
1. 饮食'个性化':精准识别并避开个人的'禁忌食物',避免盲目追随他人的'忌口'风潮(例如,他人或许因乳糖不耐而不能饮用牛奶,而你或许可以安然享用)。
2. '肠脑同治':掌握情绪管理之道,于压力山大之时及时寻求释放之道(诸如与友人倾诉、培养个人爱好)。
3. 规律运动:每日坚持三十分钟快走、游泳等锻炼,能有效促进肠道动力,调节情绪,从而减少症状发作。
九、专家提醒
肠易激综合征就像肠道的 "情绪化小脾气",虽然难缠,但不会癌变,也不会缩短寿命。治疗的关键不在于"根治",而在于"管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饮食调整、情绪调节,以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可以有效减少肠易激综合征的发作频率和减轻症状。
记住:肠道和大脑一样需要 "安抚",你对它耐心一点,它的 "脾气" 就会小一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