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 3 次)、粪便干结坚硬、排便费力(需要用力才能排出)、排便不尽感明显,或排便时需用手辅助的一种常见消化道症状。
预防便秘:从生活习惯开始
一、便秘:肠道 "堵车" 的那些事儿
(一)定义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 3 次)、粪便干结坚硬、排便费力(需要用力才能排出)、排便不尽感明显,或排便时需用手辅助的一种常见消化道症状。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肠道'功能受阻',仿佛肠道遭遇了'交通拥堵',使得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水分被大量吸收,从而引发了排出难题。
(二)分类
1. 功能性便秘:最常见,没有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肿瘤、肠梗阻),多与生活习惯、肠道动力不足有关,约占便秘人群的 80%~90%。
2. 器质性便秘:由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肠梗阻、肠粘连)、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引起,需要针对病因治疗。
二、便秘的典型表现
(一)核心症状
1. 排便次数少:每周排便少于 3 次,严重者甚至 1-2 周才排便 1 次。
2. 粪便性状异常:粪便干结,呈羊粪状、球状,或质地坚硬、块状。
3. 排便费力,需用力屏气,且排便时间延长(通常超过10-15分钟),或常有排便未尽的感觉(感觉未完全排空)。
(二)伴随症状
1. 腹胀、腹痛:肠道内积粪过多,导致腹部胀满,有时伴有隐痛或胀痛,排便后可缓解。
2. 食欲下降:腹胀导致胃肠蠕动减缓,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3. 精神影响:长期便秘可能导致烦躁、焦虑情绪,甚至影响睡眠质量(紧张情绪会加剧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三、为啥会 "拉不出"?这些原因最常见
(一)生活习惯 "拖后腿"
1. 饮食太 "精":
1.1 膳食纤维吃太少:不爱吃蔬菜、水果、粗粮,肠道缺少 "动力",粪便体积小,难以刺激肠道蠕动。
1.2 喝水不足:每天喝水少于 1500 毫升,肠道内水分不够,粪便容易干结。
2. 运动 "太偷懒":久坐不动(如办公室职员、老年人),肠道蠕动变慢,粪便在肠道内 "滞留" 时间延长。
3. 排便 "不规律":经常忽视便意(如开会、开车时忍着),肠道对便意的敏感性降低,久而久之 "懒得" 排便。
(二)药物与疾病 "添乱"
1. 药物副作用:
1.1 止痛药(如吗啡、布洛芬)、抗抑郁药、钙通道阻滞剂(降压药)等,可能减慢肠道蠕动,导致便秘。
1.2 长期用泻药(如番泻叶、大黄),肠道会对泻药产生依赖性,导致停药后排便更加困难,即所谓的'泻药性便秘'。
2. 疾病影响:
2.1 肠道疾病:肠道肿瘤、肠梗阻、肠息肉等,堵塞肠道通路,导致排便困难。
2.2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代谢变慢)、糖尿病(神经病变影响肠道动力)、盆底肌功能障碍(如产后女性、老年人)。
(三)精神心理 "加压"
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会通过神经调节抑制肠道蠕动和排便反射,就如同'大脑紧绷时,肠道也似乎变得慵懒起来'。
四、如何判断是不是便秘?
(一)诊断依据
1. 症状标准:根据便秘的诊断标准,如果个体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并伴有粪便干结、排便费力或排便不尽感中的至少一项,且这些症状持续超过三个月,则可被诊断为慢性便秘。
2. 排除器质性疾病:没有肠道肿瘤、肠梗阻等严重疾病的证据。
(二)检查项目
1. 基础检查:
1.1 肛门指检:医生通过手指触诊肛门和直肠区域,以检查是否存在粪便堵塞、痔疮或肿瘤等问题。
1.2 粪便常规 + 潜血试验:排除肠道出血(潜血阳性需进一步查肠道肿瘤)。
2. 针对性检查(怀疑器质性便秘时):
2.1 肠镜:观察肠道内是否有肿瘤、息肉、炎症等病变,是排查肠道器质性疾病的 "金标准"。
2.2 肠道动力检查:如结肠传输试验(吃含标记物的胶囊,通过 X 线观察粪便在肠道内的移动速度),判断肠道动力是否正常。
2.3 甲状腺功能检查: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会导致便秘)。
五、鉴别诊断:别把这些病当普通便秘
(一)肠道肿瘤
1. 区别点:除了便秘,还可能伴有便血(暗红色或果酱样)、体重下降、腹痛,肠镜检查可发现肿瘤。
(二)肠梗阻
1. 区别点:便秘突然加重,伴有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不放屁),腹部 X 线可见肠道扩张和液平面。
(三)痔疮
1. 区别点:排便时疼痛、滴血(鲜红色),但本身不会导致便秘,不过痔疮疼痛可能让人害怕排便,间接加重便秘。
六、便秘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首选措施)
1. 饮食调整:
1.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推荐量为30克左右,这大约等同于1斤蔬菜、2个水果以及1碗粗粮的摄入量,例如芹菜、菠菜、苹果(建议连皮食用)、燕麦和玉米等。膳食纤维因其吸水膨胀的特性,能有效刺激肠道蠕动。
1.2 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建议在1500至2000毫升之间(大约相当于8杯水),特别推荐早晨空腹时饮用一杯300至500毫升的温水,以促进粪便软化。
2. 养成排便习惯:
2.1 建议每日在固定时段(例如早餐后15至30分钟,此时肠道活动较为频繁)进行排便,期间避免使用手机或阅读,保持专注,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超过十分钟。
2.2 有便意时及时去厕所,别忍着。
3. 增加运动:
3.1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三到五次运动,每次持续三十分钟,运动项目可选快走、慢跑、游泳或瑜伽(特别是腹部运动,例如仰卧起坐),这些都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
3.2 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可每天顺时针按摩腹部(绕肚脐画圈,每次 5-10 分钟)。
(二)药物治疗(对症选药)
1. 容积性泻药(首选):
1.1 成分:小麦纤维素、欧车前、聚卡波非钙等。
1.2 作用:吸水膨胀,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适合轻度便秘,安全性高,可长期使用(需多喝水,否则可能加重便秘)。
2. 渗透性泻药:
2.1 成分:乳果糖、聚乙二醇 4000(福松)等。
2.2 作用: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吸收水分软化粪便,适合轻中度便秘,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也可使用(乳果糖需注意剂量,过量可能腹胀)。
3. 刺激性泻药(慎用):
3.1 成分:番泻叶、大黄、比沙可啶等。
3.2 作用:刺激肠道蠕动,但长期用会损伤肠道神经,导致肠道依赖,建议短期(不超过 1 周)用于临时缓解严重便秘。
4. 促动力药:
4.1 成分: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4.2 作用:促进肠道蠕动,适用于肠道动力不足的患者,与泻药联合使用时效果更佳。
(三)手术治疗(极少需要)
1. 适用情况:严重器质性便秘(如肠道肿瘤、肠梗阻),或功能性便秘经药物和生活调整无效,且明确是肠道动力严重障碍(如慢传输型便秘)。
2. 手术方式:如肠段切除术、结肠造口术等,鉴于手术风险较高,因此需进行严格评估。
(四)中医疗法(辅助调理)
1. 辨证施治:
1.1 热秘(大便干结、口干口臭):用麻子仁丸(润肠通便)。
1.2 气虚秘(排便费力、气短乏力):用黄芪汤(补气通便)。
2. 外治法:
2.1 开塞露通过肛门给药,可润滑肠道、刺激排便,适用于临时缓解干结粪便堵塞的情况(但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2.2 艾灸:灸关元穴(肚脐下 3 寸)、天枢穴(肚脐旁 2 寸),促进肠道蠕动。
七、注意事项
1. 别依赖 "强力泻药":番泻叶、果导片等刺激性泻药偶尔用可以,长期用会让肠道 "变懒",甚至导致结肠黑变病(肠道黏膜变黑,增加癌变风险)。
2. 警惕 "网红排便产品":一些声称 "排毒""清肠" 的保健品,可能含有泻药成分,长期用危害大,建议多食用天然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3. 特殊人群用药:
3.1 孕妇便秘时,推荐使用乳果糖和聚乙二醇这两种渗透性泻药,因为它们对孕妇和胎儿相对安全。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泻药,如蓖麻油,因为它们可能引起宫缩。
3.2 老年人:慎用作用强的泻药,避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八、预防便秘:这些习惯要养成
1. 均衡饮食,不偏食:确保日常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及粗粮,减少精制米面的依赖。
2. 积极运动,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五分钟,周末时光不妨走出家门,享受散步或球类运动的乐趣。
3. 排便 "不拖延":有便意时马上回应,把排便当成每天的 "必修课"。
4. 情绪管理:压力之下,不妨找朋友倾诉或通过运动释放压力,以免负面情绪影响肠道健康。
九、专家提醒
便秘大多是 "惯出来" 的毛病,生活习惯调整比吃药更重要。在饮食、运动和排便习惯调整后,若便秘问题依旧无法缓解,或伴有便血、体重下降、腹痛等症状,患者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肿瘤等严重器质性病变。
记住:肠道就像需要定期保养的 "管道",你对它温柔以待(规律饮食、多运动),它才会 "畅通无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