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诊疗环境更友好、职业发展更畅通,医生才能更从容地践行誓言,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是最终的受益者。
8月19日是中国的医师节,每年这个时刻总会唤起社会对医生群体的集中关注。鲜花、掌声、致敬,甚至独特视角的审视之外,值得深思的是:如果跳出节日的喧嚣,医生们日常面对的诊疗环境究竟是怎样的?
他们在诊室或手术室里的每一个决策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考量?在医疗改革持续深化、技术迭代加速、服务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的今天,这个群体正站在怎样的十字路口?
诊室里的「平衡术」
被多重压力包裹的诊疗决策
清晨7点半,心内科诊室的门还没开,走廊里已排起长队。北京这家三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明(化名)的白大褂口袋里,装着写满患者诊疗信息的文件——那是前一天加班到晚上8点,他逐一审阅的住院病历。
上午8点整,第一个患者推门而入,手里攥着厚厚一沓检查单,开口便是:「周医生,我查过‘豆包’了,我的症状可能是心梗,您一定要给我用最好的药。」
这样的场景,是中国医生的日常。根据《2023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国三级医院门急诊人次超过30亿,平均每位医生每天要接诊60至80人。每位患者平均问诊时间不足5分钟,这远远低于诊疗所需的深度。
「这仅有的几分钟里,要听完病史、看检查单、判断病情、开处方,还要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甚至得安抚焦虑情绪。」周明苦笑,「有时候刚想深入问一句,下一个患者已经在门口探头了。」
时间压力只是表层。更深层的挑战,在于诊疗决策的「平衡难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王颖(化名)分享了她的困惑:「有个高血压患者,按指南应该用长效降压药,但他说太贵,负担不起。我只能开便宜的短效药,同时反复叮嘱他按时吃,可他还是经常忘。下次来复诊,血压控制得一塌糊涂。」
在三甲医院,这种平衡更复杂。一方面,患者对「精准诊疗」的期待越来越高,动辄要求「最好的检查」「最新的疗法」;另一方面,医保支付政策、医院控费要求又像无形的线,牵制着医生的处方笔。
「有时候患者拿着外院的检查单来,明明可以用,但他不放心,坚持要重做。拒绝吧,怕患者觉得你不负责任;同意吧,又违背了‘避免过度医疗’的原则。」周明说,这种两难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技术浪潮中的「冲浪者」
机遇背后的能力焦虑
「以前看CT片,得对着灯箱一张张翻,现在在电脑上一点,三维重建图像立刻出来,血管狭窄程度看得清清楚楚。」从业20年的放射科医生李军(化名),见证了医疗技术的飞跃。从AI辅助诊断系统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基因测序到远程医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诊疗场景。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时代不一定会淘汰医生,但是不能用好AI的医生大概率未来会被淘汰或边缘化。对医生而言,技术是「利器」,也是「考题」。
2024年,李军所在的医院引进了AI胸部CT辅助诊断系统,能在3秒内完成全肺自动筛查,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比人工阅片提高15%。
「一开始我很抵触,觉得机器要抢饭碗。但后来发现,AI能帮我排除90%的阴性病例,让我有更多精力研究疑难杂症。」他坦言,现在每周要花3个晚上学习AI算法原理,「不然连系统报错都看不懂,怎么跟年轻医生交流?」
这种「能力迭代」的压力,在年轻医生身上更为明显。90后外科医生可能刚入职时,主任就会挑明:「不会用手术导航系统,就别上主刀台。」这意味着年轻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器械,还要学习3D打印模型术前规划、术中实时影像融合等新技术。
曾几何时,医生可以依靠「经验积累」,现在需要指望「技术整合」。」医生的书架上,除了与学科有关的基础书籍,还要有《医学图像处理》《临床大数据分析》等「跨界」书籍。
技术带来的,还有诊疗模式的变革。远程医疗让偏远地区的患者能直接对接三甲专家,但也给医生增加了新的工作量。「我每周要抽两个晚上做远程会诊,有时候对方信号不好,一句话要重复三遍。」周明说,远程诊疗对病史采集的要求更高,「不能亲自查体,只能靠问得更细、看得更准。」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李军曾遇到过AI将陈旧性肺结核误判为肺癌的案例,「机器能识别特征,但不懂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说到底,技术是工具,医生的判断力才是核心。」
职业赛道上的「转型者」
从「看病」到「健康管理」的跨越
有位刚刚工作3年的医生向健康界坦言,以前以为当医生只要把病看好就行,现在发现还需要懂沟通、会计算,甚至要学新媒体。
这是不少医生对职业发展的新感悟。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医生的角色正从「疾病治疗者」向「健康管理者」延伸,大家的职业赛道也越来越宽。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转型尤为明显。他们的工作清单上,除了门诊,还多了「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随访」「健康讲座」等任务。比如,面对血糖忽高忽低的糖尿病患者,医生要每周打电话提醒饮食控制,指导测血糖,让每次复查时的指标稳定。
对基层医生来说,这种「主动健康管理」比单纯开药方更有成就感,但也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这源于百姓对家庭医生的认可度还不高。
三甲医院的医生则在向「亚专科」深耕。周明原本是心内科「全才」,近年来专注于心律失常亚专科,「以前房颤患者来了,要么用药,要么手术。现在我们能做三维标测下的精准消融,还能联合康复科、营养科制定综合管理方案。」他解释,伴随疾病谱的变化,单一科室的「单打独斗」已跟不上需求,多学科协作成了新趋势。「我们经常会为一名复杂冠心病患者开展MDT会诊,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麻醉科一起讨论,最后定的方案比我单独判断的更完善。」
还有一批医生走进了「新赛道」。神外医生张磊运营着一个神经外科科普公众号,用短视频讲解「脑动脉瘤」「帕金森病」等知识,粉丝超过10万。
让更多患者认识他的同时,那些正在经历术前焦虑的患者看过科普视频后,对手术有了正确认识,沟通起来更顺畅。张磊相信,科普不仅能拉近医患距离,也能提升医生的社会价值。
医师节的追问
如何让医生更有尊严地执业?
在医疗领域不断向精细化、协同化发展,医生们探索更多职业可能性的同时,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多重压力也始终伴随其左右。
回顾上一个医师节,《羊城晚报》曾经发起《医务人员工作时长与工作情况调查》,其中显示:41.68%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有15.03%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2个小时;超过六成的医务人员表示工作压力较大,近六成出现与压力相关的失眠,希望在科研活动和继续教育方面「减负」的呼声最大。统计也显示,在三级医院中40—49岁的医务人员最「拼」,参与科研与继续教育人数占比均超过其他年龄段。
这些压力不仅影响着医生的职业状态,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那么如何让医生能够更加有尊严地执业呢?
首先是「时间松绑」。
近年来,多地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试图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也给医生留出更充足的问诊时间。
但大多数医生会认为,根本之策还是「增加医生供给」。通过规培、专科医师培训提升医生数量和质量,同时优化分级诊疗,让患者在基层就能看好常见病,不用都挤到三甲医院。
其次是「信任重建」。
王颖建议,加强医疗科普,让公众了解医学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病都能根治,不是所有检查都能查出问题。医生和患者应该是战友,共同面对疾病,而不是互相猜疑。同时,完善医患沟通机制,建立更畅通的纠纷解决渠道,让医生能安心执业。
更重要的是「价值回归」。当医生的价值只靠门诊量、手术量来衡量时,就容易陷入「唯数量论」的误区。
有医生向健康界表达:希望社会能认可医生的专业价值——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技术,还有沟通的艺术、判断的智慧、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周明最近就遇到一位让他颇为感动的患者。那位患者对他说:您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让我知道,生病不可怕,有医生在,就有希望。
这或许就是医生职业最动人的底色:在压力与挑战中坚守,在技术与人文间平衡,用专业与温度,为生命护航。
医师节的意义,不只在于一天的致敬,更在于让全社会记住:医生是普通人,会累、会困惑、会焦虑,但他们始终在用专业和担当,托举着千万人的健康希望。
当诊疗环境更友好、职业发展更畅通,医生才能更从容地践行誓言,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是最终的受益者。
点击加入「以健康为中心」
医院发展与能力建设专区
【系列直播,抢先观看】
【标杆探访,抢先报名】
【社群交流,持续学习】
【解决方案,提升效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