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FR 抑制剂的临床进展与未来方向:全面综述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信号通路在细胞生存、增殖、代谢、迁移和分化中发挥关键作用。该通路的异常激活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多种 FGFR 抑制剂已获临床批准,但其疗效常受限于耐药突变。本文基于近期发表于《自然综述临床肿瘤学》(*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的一篇综述,深入分析 FGFR 抑制剂的临床进展、耐药机制以及新一代 FGFR 抑制剂的开发。FGF 信号通路通过 FGFR1-4 受体传导,是调节细胞过程和组织稳态的关键通路。FGFR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过去十年间,FGFR 抑制剂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有多种药物获准用于临床。然而,耐药突变的出现仍是重大挑战。本文将总结 FGFR 抑制剂的临床进展、耐药机制以及第三代 FGFR 抑制剂的开发,这些新一代抑制剂有望克服耐药性。
2. FGF-FGFR 信号通路
FGF-FGFR 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包括细胞生存、增殖、代谢、迁移和分化,是调节胎儿发育和组织稳态的关键通路。该通路通过 FGF 配体与 FGFR 的结合激活,进而激活下游信号级联反应,包括 PI3K-AKT、RAS-ERK 以及 PLCγ 依赖的 DAG-PKC 和 IP3-Ca2+ 信号通路。这些通路通过促进细胞生存、增殖和抗凋亡能力,推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FGFR 基因变异
FGFR 基因的融合/重排、点突变、扩增以及 FGF 配体的异常释放均可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肿瘤发生。近期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实体瘤患者中 FGFR 基因变异的发生率约为 7%(745/10,582)。常见的 FGFR 基因变异包括:
3.1 FGFR 融合
FGFR 融合可分为三种类型:- I 型:非受体型,由融合伴侣的 N 端置换产生。- IIa 型:受体型,同样由融合伴侣的 N 端置换产生。- IIb 型:受体型,由融合伴侣的 C 端置换产生。
这些融合导致 FGFR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且不依赖配体结合。
3.2 点突变和扩增
FGFR 基因的点突变可导致功能获得性改变,而基因扩增则可增加 FGFR 蛋白的表达水平。这两种机制均会导致 FGF-FGFR 通路的过度激活。
4. FGFR 抑制剂
FGFR 抑制剂是一类小分子药物,通过结合 FGFR 酪氨酸激酶区域的 ATP 结合位点发挥作用。根据其特异性和作用机制,FGFR 抑制剂可分为三代:
4.1 第一代 FGFR 抑制剂
第一代 FGFR 抑制剂为多激酶抑制剂,对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包括 FGFR)具有广泛的抑制活性。具体药物包括:- 德来替尼(Derazantinib- 多韦替尼(Dovitinib)- 他索替尼(Tasurgratinib)- 仑伐替尼(Lenvatinib)- 芦可替尼(Lucitinib)- 尼达尼布(Nintedanib)- 普纳替尼(Ponatinib)
这些抑制剂不仅靶向 FGFR,还靶向其他激酶(如 VEGFR、PDGFR 和 c-KIT)。虽然这种广泛的活性使其能够同时靶向癌细胞及其微环境,但也导致了复杂的作用机制和较多的非靶向副作用。
4.2 第二代 FGFR 抑制剂
第二代 FGFR 抑制剂为泛 FGFR 抑制剂,对 FGFR1-3 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这些抑制剂的设计旨在减少非靶向效应。具体药物包括:- 厄达替尼(Erdafitinib)- 菲图替尼(Futibatinib)- 英菲替尼(Infigratinib)- 培米替尼(Pemigatinib)
这些抑制剂在 FGFR 改变的癌症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尿路上皮癌和胆管癌中。然而,耐药突变的出现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
4.3 第三代 FGFR 抑制剂
第三代 FGFR 抑制剂正在开发中,旨在克服限制第一代和第二代抑制剂疗效的耐药突变。这些新一代抑制剂旨在保持对 FGFR 的高选择性,同时克服常见的耐药突变(如 FGFR2 S252W 和 FGFR3 G384R)。这一类别的有希望的候选药物包括:- H3B-6527- BLU-554- FGF401
这些抑制剂目前处于临床开发的不同阶段,有望改善 FGFR 驱动癌症患者的治疗结果。
5. FGFR 抑制剂的临床进展
5.1 厄达替尼
厄达替尼是一种泛 FGFR 抑制剂,已获准用于治疗具有 FGFR3 或 FGFR2 遗传改变的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性尿路上皮癌。在临床试验中,厄达替尼在 FGFR 改变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中显示出 40% 的客观缓解率(ORR)。然而,一些患者出现了 FGFR3 S252W 等耐药突变,限制了长期疗效。
5.2 菲图替尼
菲图替尼是另一种泛 FGFR 抑制剂,在携带 FGFR2 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胆管癌患者中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在一项 II 期研究中,菲图替尼实现了 42% 的 ORR 和 9.7 个月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与厄达替尼类似,一些患者出现了耐药突变,突显了开发新一代抑制剂的必要性。
5.3 英菲替尼和培米替尼
英菲替尼和培米替尼是选择性 FGFR1-3 抑制剂,在 FGFR 改变的癌症患者中显示出疗效。英菲替尼在晚期胆管癌患者中显示出 26% 的 ORR,而培米替尼在类似患者群体中实现了 36% 的 ORR。这两种抑制剂均已获准用于特定适应症,但耐药性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
6. 耐药机制
对 FGFR 抑制剂的耐药性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产生,包括:- 获得性耐药突变:FGFR2 S252W 和 FGFR3 G384R 等突变可以使受体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抑制剂产生耐药性。- 替代通路激活:PI3K-AKT 或 RAS-MAPK 等平行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绕过 FGFR 抑制,促进肿瘤存活。- 靶点表达丢失:FGFR 表达的下调或丢失可以降低 FGFR 抑制剂的疗效。
理解这些机制对于开发克服耐药性的策略至关重要,例如联合疗法或使用第三代抑制剂。
7. 未来方向
7.1 联合疗法
将 FGFR 抑制剂与其他靶向疗法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有望克服耐药性,改善患者预后。例如,将 FGFR 抑制剂与 PI3K-AKT 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靶向信号通路的多个节点,降低耐药的可能性。
7.2 个性化医疗
分子诊断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步使得能够识别个体患者的特定 FGFR 改变。基于肿瘤的遗传特征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可以优化 FGFR 抑制剂的选择,改善治疗结果。
7.3 新一代抑制剂的开发
第三代 FGFR 抑制剂正在积极开发中,以克服耐药突变。这些抑制剂旨在保持对 FGFR 的高选择性,同时靶向耐药变异。新一代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早期结果令人鼓舞。
8. 结论
FGFR 抑制剂在治疗由 FGF-FGFR 信号异常驱动的癌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第一代和第二代抑制剂已显示出临床疗效,但耐药突变的出现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第三代抑制剂、联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