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体检机构与客户癌症漏检纠纷背后的概率计算问题
某项肿瘤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都是99%,如果检测是阳性,那么患肿瘤的概率是多少?
某体检机构与客户因癌症漏检问题发生纠纷,该体检机构负责人在隆重召开的媒体说明会上的发言,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舆论迅速发酵。从医学角度而言,这位负责人那些引发争议的言论有一定道理。然而,其傲慢的态度既体现出对客户的不尊重,也反映出对医学缺乏敬畏之心,言语间尽显资本的贪婪。这种对医学毫无敬畏之心的机构,必将对社会造成危害,应尽快将其关闭。
先说题目中的答案,肯定是低于99%,而且是远远低于99%!!
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临床医生都是个难点,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也无需去进行精确计算,医学的常识告诉他不能依赖单一检测,需要更多检测,或者安排活检病理。他不知道这个准确的概率也丝毫不影响他的诊疗决策,但对于患者而言,他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
在很多检测项目的推广资料上都会有敏感性(灵敏度)、特异性两个核心指标,当然是越高越好。准确计算这个概率,要先从基本概念学起(不想学习的可直接看最后红色结论)。
部分内容来自于《一文解析敏感度与特异度》
一、敏感度:不漏掉一位 "真病人"
敏感度,也称作 "真阳性率",它指的是在所有实际患有疾病的人群中,被检测项目正确识别出来的比例。简单来讲,就是这项检测 "查病" 的能力有多强,能否把真正患病的人全部筛查出来,尽可能降低漏诊情况。
假设我们要对某种疾病进行检测,有 100 名确诊患者接受了这项检测,其中 90 人检测结果为阳性(真阳性),此时敏感度为 90%。而剩下的 10 人明明已经患病,但检测结果却是阴性(假阴性),这 10 人就属于漏诊病例。敏感度越高,漏诊的可能性就越低,这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越有益处。
二、特异度:绝不冤枉一位"健康人"
特异度,亦称"真阴性率",指的是在所有实际未患病的人群中,被检测方法准确判定为健康的比例。它反映的是检查"排除疾病"的能力,即能否精准地筛选出真正健康的人,从而避免误诊。
以上述检测项目为例,现有1000名健康人接受相同检测,其中850人检测结果为阴性(真阴性),那么该检测项目的特异度为85%。然而,剩下的150人明明身体并无问题,检测结果却呈阳性(假阳性),这150人便属于误诊情况。特异度越高,误诊的可能性就越低,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以及进一步检查所带来的负担。
三、敏感度与特异度的关系
关注对象各异:敏感度聚焦于"患病者",旨在考察检查能否将其全部筛查出来;特异度则着眼于"未患病者",查看检查能否准确将他们排除在外。
在实际的医学检查中,敏感度和特异度通常难以同时达到 100%,二者往往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例如,若要提升某项检查的敏感度,可能需放宽诊断标准,如此虽能检测出更多患者,但也会提高误诊几率,致使特异度降低;反之,若提高特异度,收紧诊断标准,又可能会漏诊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进而使敏感度下降。
因此,医生需依据疾病的特性、检查的目的以及后续的处理措施,综合权衡敏感度和特异度,挑选最为合适的检查方法和诊断阈值。
这两个数值是在临床实验中计算出来的,同一个检测项目在不同的临床实验中,其数值也不完全一致,与人群的筛选有密切关系。
四、阳性预测值:检测阳性的人,患病概率多高
但对于健康人群,特别是体检人群,需要尤为关注的指标是"阳性预测值(PPV, positive predict value)",表示检测阳性的人,患病概率多高。这个指标不仅仅和技术本身性能相关,还和这类疾病流行程度或者发病率有关,这个指标也是与后续诊疗决策密切相关。较低的PPV会带来假阳性人数的增加,会有许多不是阳性的患者被误诊为疾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与阳性预测值相对应的概念是阴性预测值(NPV),含义显而易见。
五、以案说法
以下相关数据来自于《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
在50岁以下普通人群中肺癌发病率不到0.1%。假设某市有100万人,那有1000人是真正有可能患早期癌症的。假设低剂量螺旋CT检查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是99%(实际值要远低于这个),也就是说99%患病的人会被查出来,而99%没病的人也会被正确排除,听起来很不错吧?但体检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这种情况下,有癌症会被查出来的是990人(1000×99%),而没有癌症的人(99.9万)里面会有1%被错误诊断出有癌症,那就是9990人(999000×1%)。那么整个体检下来,会有10980人(990+9990)被诊断有癌症,其中9990都是被误诊,假阳性率高达91%!
也就是说91%被防癌体检查出阳性的人,其实都没事。而那990个真正有癌症的人也会被混在10980人里面,无法分辨。因此所有的人都需要做第二次检测,甚至第三次检测,才有可能真正确认。
在一项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是99%的癌症检测中,阳性人群真正患癌的概率是9%(990/10980),相对于普通人群的1%的患癌风险,阳性人群的风险必然是显著升高了,但从绝对值来看,仍然是一个很低的数值。
如果你的检测是阴性,那么你未患癌的概率是极高的,而患癌的概率则极低,远低于正常人群,可通过以下列表数据自行计算。
这种巨大差异的本质是两类指标的计算分母不同(人群不同)。肺癌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很低,真正患病的人很少,因此即使只有一点点假阳性概率,也会导致大量没有病的人被误诊。
目前,市面上所有癌症筛查项目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远低于99%,甚至要低于90%。那么同样的题目中,如果特异性和灵敏度降低到90%,假阳性误诊率会是多少呢?是98.3%!事实上,螺旋CT肺癌筛查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根本到不了90%。所以非高危的年轻作家去做防癌体检,从一开始就几乎注定了是虚惊一场,浪费金钱,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同时他还多受了不必要的辐射。
当我们知道了答案,即使检测阳性,真正患癌的概率也很低,是否就没必要做相关检测了呢?实际上正常人群进行肿瘤筛查的意义很低,但对于高风险人群还是非常有必要有。具体计算请查阅上述专著。权威性指南也是建议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
另外一个伴随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自己是不是肿瘤高风险人群?不同的肿瘤具有不同的高风险因素,当然也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比如年龄和家族史。具体可查阅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权威指南/方案。
上述是基于群体的从宏观医学角度进行的分析。若从微观个体角度出发,是否进行肿瘤筛查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风险偏好。但是,检测机构或医生有义务进行充分告知,而非事后嘲讽客户"不要指望这点钱查出什么病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