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医患双方共同敬畏规则、严守细节,让安全意识融入每一个操作环节,才能让MRI技术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利器,而非吞噬生命的隐患。
作者简介:茹丽娜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法务部主管护师
核磁共振成像(MRI)凭借其对软组织的精准显影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但在其清晰影像的背后,潜藏着足以致命的"无形巨力",超强静磁场如同潜伏的猛兽,对铁磁性金属的瞬间吸附力曾多次酿成惨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早已发出严正警示:MRI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磁场强度可达地球磁场的3万至6万倍,能将轮椅、氧气瓶等重物瞬间加速至"炮弹"般的速度,任何铁磁性金属制品在其作用下都可能成为致命凶器。国内《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安全管理规范》亦明确划分风险区域、细化操作流程,医疗机构通过术前告知、视频宣教等方式反复强调风险。本文以2025年纽约一起因金属项链引发的死亡事故为切入点,深入剖析MRI环境的安全隐患与法律责任边界,为医患双方共同筑牢安全防线提供镜鉴。
一、案例介绍
2025年7月16日,美国纽约长岛纳苏MRI中心。 61岁男子基思·麦卡利斯特(Keith McAllister)佩戴9公斤金属项链,陪同妻子进行膝盖MRI检查。妻子在扫描中不适呼救,基思被技术人员带入机房协助(家属方主张),但未被告知摘除项链;警方报告称其"未经授权闯入"。项链被强磁场瞬间吸向机器,基思颈部遭剧烈缠绕,当场窒息昏迷,家属与医护试图拉出未果,因磁场持续作用无法解除缠绕,最终伤重不治身亡。这并非孤例,历史记录显示,从氧气罐、病床到钥匙、手机,MRI强大的静磁场曾多次将金属物品变成致命"飞弹",酿成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伤亡惨剧。国内也曾发生家属携带金属轮椅闯入强磁区、患者未告知体内金属节育器导致灼伤等案例。
二、法律分析:责任边界与安全防线的失守
此次事故不仅是一场医疗悲剧,更折射出MRI安全管理体系的漏洞。从法律层面分析,涉事机构的操作流程、防护措施与应急机制均暴露出明显缺陷。
1.操作规范的多重失守
(1)人员筛查的致命疏漏:进入MRI高风险区域的所有人员必须接受100%金属安全筛查,若调查证实技术人员主动引导基思进入机房却未进行安检,或未提醒摘除金属项链,则直接违反了这一核心安全标准。
(2)物理隔离的失效:国际通用的MRI安全区域划分中,高风险的区域必须通过门禁互锁系统与金属探测设备形成双重隔离,严禁未经筛查人员进入。涉事机构若未设置此类物理防护,显然未履行基本的安全保障义务。
(3)应急响应的滞后:MRI设备配备的紧急消磁按钮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降低磁场强度,为救援争取时间。据报道此次事故中,该按钮未被及时启动,导致救援受阻超1小时,暴露出医护人员应急培训的不足。
2.法律责任的多重指向
(1)民事责任:基思的家属已通过律师迈克尔·劳特伯恩提起诉讼,主张医院存在"重大过失"。索赔范围包括医疗费、丧葬费、家属的精神损害赔偿;若调查证实机构存在"故意忽视安全标准"的情节,家属还可主张惩罚性赔偿,进一步扩大赔偿金额。
(2)行政责任:纽约州卫生局已介入调查,若证实涉事机构违反《MRI安全操作规范》,可能面临吊销执照、停业整改等行政处罚,相关责任人也可能被追究职业责任。
3.机构免责抗辩的难点
(1)家属主张的"受邀进入"与警方认定的"未经授权闯入"形成直接冲突。若有证据(如监控录像、证人证言)支持基思为"受邀进入",则涉事机构"擅自闯入"的抗辩将难以成立,需承担更多责任。
(2)基思佩戴的20磅金属项链属于显眼的大件金属物品,具备明显可识别性。从"合理注意义务"角度看,医疗机构难以推卸"应当发现却未及时处置"的责任,这为其免责抗辩增加了极大难度。
三、风险防范提示
医疗机构需以"零容忍"态度落实MRI安全管理,这是与患者生命直接相关的核心责任。
(一)医院管理必须筑牢每一环
1.物理隔离升级:筑牢空间屏障
(1)划分"无磁区-弱磁区-强磁区"三级区域,用防磁玻璃等实体屏障分隔,设醒目警示标识,严禁非授权人员进入。
(2)配备互锁式双重门禁,外门未关则内门无法开启,与设备运行状态联动,24小时监控实时干预异常。
2.安检流程强化:杜绝金属隐患
(1)实行"双人双查",专人用高灵敏度磁棒对进入强磁区人员做全身扫描,重点检查隐蔽部位。
(2)按标准化清单核查衣物、饰品、随身物品、医疗用品及体内植入物,植入物需提供材质证明,无法确认则改用其他检查。
3.陪同人员管理:堵住认知漏洞
(1)通过口头讲解(配案例)、书面告知、电子屏视频三重方式警示风险,特殊情况需双人确认并签署安全承诺书。
(2)设置舒适等候区,安排专人协助,减少家属进入高危区的需求;确需陪同的,由医护全程引导监督,确保快速离开。
4.应急预案与演练:应对突发情况
(1)针对金属吸附、人员受伤等场景制定预案,明确"失超"操作、疏散流程、救援方式及急诊联动,责任到人。
(2)每季度开展跨部门演练,复盘优化流程,确保人员能快速响应。
5.培训与文化构建:强化安全意识
(1)分级培训:对操作技师开展专业培训,对辅助人员做基础培训,新员工考核上岗,老员工半年复训。
(2)构建安全文化:建立隐患上报奖励机制,鼓励制止违规行为,定期分享事故案例,强化"安全优先"共识。
(二)患者及家属须知:您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在MRI检查的安全链条中,患者及家属的主动配合与风险认知,是不可替代的关键一环。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让潜在风险转化为悲剧,因此必须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要求:
1.检查前:全面排查,不留隐患
(1)如实告知,不遗漏任何细节
进入检查流程前,务必向医护人员毫无保留地说明身体状况:包括体内所有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人工关节、骨科钢板螺钉、宫内节育器、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人工耳蜗、金属假牙或牙套等,甚至曾接受过的纹身(部分颜料含金属成分)、外伤残留的弹片或金属碎片。此外,体表粘贴的含金属微粒膏药、衣物上的金属亮片等易被忽视的物品,也必须主动提及,以防因疏忽导致危险发生。
(2)彻底清除体外金属,做到"零携带"
1)移除所有饰品,项链、耳环、手镯、戒指、手表、发卡等贴身饰品需全部取下,交由家属保管或放入医院提供的专用储物柜;2)更换专用衣物,脱掉含金属拉链、纽扣、钢圈(如部分内衣)、金属丝线或亮片的衣物,换上医院提供的无金属检查服,避免衣物暗藏的金属部件在磁场中引发灼伤;3)清空随身物品:口袋中绝不能遗留钥匙、硬币、手机、磁卡、打火机、小刀、钢笔等任何金属物品,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金属碎屑,也可能在强磁场中成为飞射的隐患。4)关注隐蔽细节,活动假牙、含金属的假发片需提前摘除;化妆者需卸除含金属粉末的化妆品(如珠光眼影、某些眼线笔或睫毛膏),防止金属微粒在磁场中发热灼伤皮肤。
(3)明确体内植入物的安全性
1)主动提供证明文件:若体内有植入物,务必携带手术记录、植入物说明书或医生开具的兼容性证明,明确标注植入物的品牌、型号、材质及是否适用于MRI检查;2)无法确认即视为"高风险":若无法确定植入物是否兼容(如年代久远的植入物、记不清具体信息),必须第一时间联系主治医生或手术医院核查。在确认安全前,应果断选择CT、超声等替代检查方式,切勿抱有"试试看"的侥幸心理。
2.检查中:严守规则,杜绝侥幸
(1)全程保持配合。进入扫描室后,需按操作人员指引安静平躺,保持身体静止--任何不必要的移动不仅可能影响成像质量,还可能因身体与设备的相对位置变化触发意外。若过程中出现异常感觉,如局部发热、刺痛、头晕等,需立即通过呼叫装置告知操作人员,切勿自行调整体位或试图离开。
(2)严禁陪同人员擅自进入。无论何种情况,家属均不得擅自闯入扫描室--即使患者在检查中表现出不适,也应通过呼叫铃通知医护人员处理。强磁场对金属物品的吸引力远超人力控制,家属携带的手机、钥匙等物品一旦被吸入,可能对患者和自身造成双重伤害。
3.检查后:细致核对,避免折返风险区
检查结束后,需在医护人员指引下离开扫描室,仔细清点随身物品,确认衣物、饰品、证件等齐全无误后再离开检查区域,避免因匆忙遗落物品而折返风险区。
纽约的悲剧与过往诸多案例,用生命的代价反复证明:核磁共振室的强磁场从不会"宽容"任何疏忽。这项为精准诊断而生的医疗技术,既承载着健康的希望,也潜藏着足以致命的风险。安全的防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医院必须将管理流程细化到"毫米级",用物理隔离、严格安检、应急演练筑牢制度屏障;而患者与家属则需具有"第一责任人"的心态,主动学习安全知识,不折不扣地执行每一项规定。唯有医患双方共同敬畏规则、严守细节,让安全意识融入每一个操作环节,才能让MRI技术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利器,而非吞噬生命的隐患。
作者简介:茹丽娜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法务部主管护师
投稿邮箱:yyflzwh@163.com
我们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法律实务工作者、医药行业从业者积极投稿,分享您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推动医药法律领域的繁荣发展!
忠言法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药法律专业委员会学术平台。秉持专业、客观、公正,汇聚业内权威,深度剖析医药领域法律政策,解读热点案例。以法为盾,守护医药行业健康发展,以言为刃,拨开法律迷雾,助力各方依法依规,在医药之途稳健前行,共筑法治医药新生态。10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