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β与Tau沉积或许并非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元凶,而是大脑在老化、刺激缺乏与代谢不足背景下,主动进入的“进化沉默”保护状态的标志性表现。
[摘要] Aβ与Tau沉积或许并非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元凶,而是大脑在老化、刺激缺乏与代谢不足背景下,主动进入的"进化沉默"保护状态的标志性表现。
前言:从病理物质到进化策略的视角转化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长期被视为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异常缠结为代表的典型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的"毒性假说"强调Aβ寡聚物与Tau过度磷酸化对神经元功能的破坏作用,并以清除或阻断其表达为主要干预思路。然而,近年来包括Frost、Moir、Selkoe等在内的研究者开始尝试从进化生物学与能量代谢调控的视角重新解释这些病理标志,提出它们可能反映的是认知系统进入"进化沉默状态"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生理调控功能而非单纯病理产物。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Aβ与Tau作为"沉默性封存机制"的理论框架,并结合线粒体能量调控、自噬失衡、突触活动下降等机制重新审视阿尔茨海默病的本质。
一、线粒体进化沉默与老年认知系统的能量适应
认知脑区(如海马、前额叶皮层)是全身最依赖氧和葡萄糖代谢的区域,其持续高能耗在面对老年期"用进性下降"时受到显著挑战。进入老年期后,前额叶、海马等高级认知区域的神经元面临持续性的代谢压力。由于认知活动减少、睡眠节律紊乱、社交隔离等"用进不足"现象,高代谢依赖的神经细胞无法维持线粒体功能稳定,表现为ATP生成下降、ROS上升、Ca²⁺稳态紊乱。这种状态可视为神经元主动进入"进化沉默期",即功能低表征、高保守性的代谢抑制阶段。研究显示,老年神经元中线粒体表现出融合减少、裂变过度、ROS升高、自噬能力下降等现象,表明其进入一种低功耗-自保性状态,即"线粒体进化沉默"状态。线粒体沉默不仅标志着能量危机,也成为触发Aβ与Tau表达的基础因子。这种状态并非病变起点,而是系统主动抑制非必要功能、优先维持基本代谢与细胞生存的策略。若环境刺激持续匮乏(认知活动低、社交隔离、睡眠紊乱等),该状态可能扩展为系统性功能沉默,最终表现为突触连接减少、神经元传导效率降低等症状。
二、Aβ与Tau作为沉默性调控因子的再解释
传统模型认为Aβ与Tau是神经毒性产物,但从进化适应角度看,两者更可能是系统性降能策略的一部分。一是Aβ沉积可削弱局部突触兴奋性、降低神经元放电频率,从而减少能耗与兴奋毒性;同时,Aβ具有一定抗菌与抗炎能力,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免疫屏障反应。二是Tau磷酸化可阻断轴突微管运输、抑制蛋白与营养物向远端传送,使神经元进入"运输休眠态",避免能量透支与结构崩解。换言之,Aβ与Tau沉积是认知系统面临过载或系统不稳时触发的"封存程序",其目的是牺牲局部功能以保留整体细胞生存。
2.1 Aβ的适应性沉积功能
β-淀粉样蛋白(Aβ)过去被认为是由APP蛋白异常切割所产生的毒性产物。然而近期研究(Moir et al., 2018)指出,Aβ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抗菌肽,在某些条件下具有免疫调节与氧化保护功能。在代谢压迫与神经过兴奋状态下,Aβ的沉积可以:① 降低突触活动水平,减少能耗;② 形成物理屏障,防止炎症因子扩散;③ 参与清除过度突触连接,实现"突触剪枝"。
因此,Aβ的表达与沉积可被理解为一种区域性降能机制的生物化学表现,既是应激反应,也是一种组织级别的进化性沉默表达。
2.2 Tau的微管解构与运输沉默作用
Tau蛋白的主要功能为稳定轴突微管,维持细胞内运输系统。在氧化应激、ATP不足、钙离子失衡等背景下,Tau蛋白发生异常磷酸化(p-Tau),导致微管解构与运输阻断。虽然p-Tau的堆积被认为具有毒性,但在初期其功能可能是:
① 阻断神经递质运输,降低突触放电;② 封锁轴突末梢,对远端突触实施"断电式"沉默;③ 降低细胞结构修复负担,提升能量调控效率。
因此,Tau缠结的初期形成同样可被视为一种"可逆性封存",其目标是保护神经元免于完全凋亡。
2.3 高分子量Tau蛋白(HMW Tau): 沉默阀门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发表于《Cell》的研究首次揭示了高分子量Tau蛋白(HMW Tau)作为一种内源性抑制因子,通过靶向CaV2.3钙通道,可有效抑制海马神经元的爆发性放电(burst firing),从而阻断记忆网络的正常激活。尽管此现象在临床表现上呈现为记忆功能下降,但其底层机制更像是一种非破坏性、功能可逆性的"神经静音"过程。
从"进化沉默"视角来看,该机制可能并非病理性的被动衰退,而是老化个体在系统能量不足或炎症负荷背景下,主动调控高耗能神经行为以维持网络稳定与延迟系统性崩溃的进化适应性反应。 HMW Tau在此背景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沉默阀门"或"神经断路器",在维持突触静稳、抑制过激兴奋与限制能量超载方面具有潜在保护作用。因此,应当重新认识神经系统中的某些"抑制机制",不仅作为病理表征,也可能代表系统自我节能与生存延展的演化策略,这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理解与干预打开了新的理论窗口。
三、"进化沉默模型"下的阿尔茨海默病过程重构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提出如下的阿尔茨海默病沉默过程模型:
3.1阶段一:线粒体沉默启动阶段
因认知用进减少、代谢异常等因素,线粒体活性下降 → ATP供能不足 → 抑制突触维持功能。
3.2阶段二:Aβ与Tau沉默信号启动
神经元为节能保命,启动Aβ表达与Tau磷酸化通路 → 神经网络逐步"断开" → 神经兴奋活动下降。
3.3 阶段三:神经网络结构性沉默固化
长期无刺激与代谢恢复,Aβ转为斑块沉积,Tau聚集为不可逆缠结 → 神经退行症状表现加剧。
这种沉默性封存机制,对神经系统既具有短期保护意义也会付出长期代价。但若线粒体功能与突触激活机制长期无法恢复,Aβ与Tau会转化为不可逆结构性障碍,神经网络彻底断裂,认知功能急剧退化。因此,Aβ与Tau的作用具有阶段性与双重性--它们既是"封印者",也是"信使";既在保护,也在标志功能衰竭的不可逆边界。
四、干预策略的再思考:激活沉默而非清除表征
这一理论视角对AD干预策略具有重要启示。传统干预集中于疫苗、抗体、酶抑制剂等"清除Aβ/Tau",但临床结果并不理想(如aducanumab试验)。部分原因可能是误将Aβ与Tau视为绝对靶点而忽略其适应性功能。如果Aβ与Tau为进化沉默策略的一部分,对应的干预不以破坏沉积为目的,而是通过重新构建刺激-代谢-可塑性循环,使沉默状态自然解除或边缘化。这意味着治疗目标应转为"激活沉默而非破坏封印",以重启认知系统的再塑路径。不同的干预模式,自然产生皆然不同的效果。
4.1强行清除
在"进化沉默"理论视角下,阿尔茨海默病(AD)中"Aβ/Tau"蛋白沉积,可能并非单纯的病理性产物,而是大脑在老化与能量不足状态下,为维持代谢稳定所采取的"封存性沉默机制"的表现。Aβ通过限制突触兴奋、Tau通过阻断运输通道,共同构建一种"降耗-断连-封存"的防御性稳态。这一沉默状态有助于延缓代谢耗竭与神经系统失控。然而,如果在未激活线粒体功能、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网络结构的前提下,强行清除Aβ和Tau,有可能破坏该低耗能稳定结构,引发神经炎症激活、突触结构紊乱甚至神经元凋亡。此类操作可能导致"沉默解除-网络失稳-功能崩解"的反弹效应(破坏代谢系统稳定,炎症激活或神经元崩解)。解释了部分抗Aβ药物临床失败的机制。
4.2 用进性激活
通过运动、认知、节律与社交刺激等"用进性激活"手段恢复神经元兴奋性;提高线粒体活性、自噬能力与抗炎修复水平;在"沉默封存"尚未彻底固化前,重新唤醒脑系统的代谢-突触活性,即重新唤醒沉默系统,例如:
① 规律有氧与抗阻训练 →激活PGC-1α通路,重建线粒体群;② 潜声发音、回忆训练、视觉导航等 → 增加认知区局部能量需求;③昼夜节律与睡眠干预 → 恢复脑清除系统功能;④社交刺激 → 促进网络再连接,增强突触可塑性。
总结:从"清除病灶"到"唤醒系统"的范式转变
Aβ与Tau沉积或许并非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元凶,而是大脑在老化、刺激缺乏与代谢不足背景下,主动进入的"沉默保护"状态的标志性表现。线粒体进化沉默是这种状态的起点,Aβ与Tau的沉积则是该状态的系统性封存机制。因此,AD不仅是一个"病",更是一种适应失败的生理策略。
因此,AD的干预策略应从"清除产物"转向"激活沉默系统",优先恢复线粒体功能、认知/运动输入与神经节律,再在稳定基础上调控Aβ与Tau水平。未来的干预应从代谢、认知、社交、节律等层面出发,唤醒沉默、恢复能量与连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逆转与预防。这不仅是科学路径的转变,也是一种对大脑进化智慧的重新认识。这一策略为认知功能的逆转和健康长寿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杨金宇 第一稿(健康界) 2025.8.4
参考文献
[1] Moir, R. D., Lathe, R., & Tanzi, R. E. (2018). The antimicrobial protection hypoth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14(12), 1602-1614.
[2] Frost, B., & Diamond, M. I. (2010). Prion-like mechanism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1(3), 155-159.
[3] Selkoe, D. J. (2016). The biology of 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n, 92(6), 1151-1169.
[4] Levy, M., & Faas, G. (2017).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biology of Aging, 52, 106-112.
[5] Cunnane, S. C., et al. (2020). Can ketones compensate for deteriorating brain glucose uptake during ag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risk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12, 1-20.
[6] Lin, M. T., & Beal, M. F. (2006).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ature, 443(7113), 787-795.
[7] ChatGPT 4.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