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 “五定方案”,医院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减员增效时代到来"五定方案"更重要
医院经济压力山大下,降本增效成为医院绕不过的"坎",医院臃肿的人员结构亟待优化,精简冗员势在必行。如何通过"三定方案"精准定位岗位、明确职责、核定编制,方能提升运营效率,缓解经济压力,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人尽其才,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足见"五定方案"越来越重要。
医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DRG/DIP 付费模式的推行,如同给医院收入套上了 "天花板",医保支付从传统的按项目付费转变为按病种打包付费,这使得医院以往依靠粗放式规模扩张来增加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导致患者就医需求延迟和下降,轻症患者更多地流向基层医疗机构,三级医院的 "虹吸效应" 减弱,床位空置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医院的收入空间。
一、医院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压在医院肩上的沉重负担
在收入端坍塌的情况下,医院的成本端却呈现刚性攀升的态势。其中,人力成本在医院运营成本中占比极高,许多医院超过 40%。而在人力成本中,行政后勤人员冗余问题突出,一些医院的行政后勤人员占比超过 30%,且薪酬体系僵化,"大锅饭" 平均绩效式的绩效模式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大量资源被行政后勤部门挤占,临床科室的发展受到制约。这种 "头重脚轻" 的人员结构,使得医院在经济压力下不堪重负,优化人员结构、降本增效已成为医院绕不过的 "坎"。
许多医院规模扩张,盲目追求床位数量,在病床使用率下降的当下,出现人力资源配置出现富裕,大量床位闲置,资源浪费严重。以及医务人员同工同酬,社会保障费用调整,都在加剧医院人力成本负担。
二、工资总额管理下如何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成为医院管理者亟待破解的难题
1、先划 "红线":明确 "一线医务人员" 的核心范围
向一线倾斜的前提是精准界定 "一线"。若范围模糊,可能导致资源错配 ,一线医务人员应聚焦直接参与患者诊疗、承担核心医疗风险的岗位:
临床一线:急诊科、重症医学科(ICU)、手术室、儿科、妇产科等直接接诊、实施手术或承担急危重症救治的医生与护士;
医技一线: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等 24 小时值守、为临床诊断提供关键依据的技术人员;
特殊一线:传染病区、发热门诊等承担公共卫生应急任务的岗位。
通过岗位价值评估,明确这些岗位的 "风险系数""劳动强度""技术含量" 高于行政后勤或非临床岗位,为分配倾斜奠定价值基础。
2、重构 "公式":建立 "价值优先" 的分配机制
工资总额固定的情况下,倾斜的本质是内部结构的再平衡-- 压缩非一线岗位的不合理占比,释放更多额度向一线流动。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1)提高一线岗位的绩效基数:在工资总额中划定 "一线专项额度",确保临床、医技等一线绩效有限。
(2)绩效奖金与工作量深度挂钩:打破 "按职称分配" 的固化模式,将绩效奖金的 70% 以上与 "实际工作量""质量指标" 绑定。比如,医生的绩效可按门诊量、手术台次、出院患者数、DRG 组数等量化指标核算;护士的绩效与护理患者数量、护理级别、患者满意度直接关联。
(3)设立 "风险与贡献补贴":针对急诊、夜班、传染病防控等高压岗位,设置专项绩效。
3、动态 "校准":避免倾斜陷入新的固化
一线倾斜不是 "一次性调整",而需建立动态平衡机制,防止出现 "一线内部大锅饭" 或 "非一线岗位失能"。
(1)定期复核岗位价值:每两年根据业务变化调整一线岗位范围,同步更新价值系数;
(2)引入 "负向约束":一线岗位若出现医疗差错、患者投诉超标等情况,扣减相应比例的倾斜额度,确保 "倾斜" 与 "责任" 对等;
(3)保障非一线的合理需求:行政后勤岗位需保留必要的薪酬竞争力,但通过 "五定方案" 精简人员,用 "少而精" 的编制保障人均薪酬合理,避免因过度压缩引发服务效率下降。
三、五定方案如何做?
"五定方案",即定编、定岗、定员、定责、定酬,作为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为医院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框架,对提升医院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员工活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定编:搭建合理的人员编制框架
定编是 "五定方案" 的基础,指的是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和发展目标,确定医院各类人员的编制总数及不同类别人员的比例结构。其核心在于实现 "总量控制、结构合理"。
医院在定编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要依据医院的等级和服务半径,比如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编制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三甲医院承担着更复杂的医疗任务和教学科研职责,编制总数相对较多。其次,要结合业务量数据,通过分析门诊量、住院人次、手术台次等指标,测算出临床、医技等业务科室所需的人员基数。同时,还要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惯例,例如医护比、床护比等,确保编制设置的合规性。
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优化人员结构。合理控制行政后勤人员的编制比例,避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适当增加临床一线和医技科室的编制,尤其是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以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定岗:明确岗位设置与职责边界
定岗是在定编的基础上,根据医院的业务流程和工作需求,确定具体的岗位设置。其目的是消除岗位重叠、职责交叉等问题,实现 "事事有岗、岗岗有责"。
医院的岗位种类繁多,包括临床医疗岗、护理岗、医技岗、行政岗、后勤岗等。在定岗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岗位分析,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任职资格和上下级关系。对于临床医疗岗,要根据不同的专科领域进行细分,如心内科医生岗、骨科医生岗等;护理岗则可分为病房护士岗、手术室护士岗、急诊科护士岗等。
同时,要注重岗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一些可有可无、功能相近的岗位进行合并或撤销,减少不必要的岗位设置。
3、定员: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定员是指在定岗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岗位的人员数量。它是连接定岗和定责的关键环节,旨在实现 "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定员要以岗位的工作量为主要依据,结合工作的复杂程度、技术要求和人员的工作效率等因素进行测算。对于临床科室的医生岗位,可根据日均门诊量、患者住院周期等数据,计算出每个医生所需承担的工作量,进而确定岗位人数;护理岗位则可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床位数等指标进行定员。
4、定责:清晰界定岗位责任与工作标准
定责是对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使员工清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要达到什么标准。它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
定责要具体、明确、可衡量。对于临床医生岗,要明确其在接诊、诊断、治疗、病历书写等方面的职责,规定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等工作标准;护理岗要明确在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职责,制定护理差错率、患者满意度等考核指标。
同时,要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因工作失职导致不良后果的,要按照规定进行问责。
5、定酬: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
定酬是根据岗位的职责、难度、重要性以及员工的能力、业绩等因素,确定每个岗位的薪酬水平。它是激励员工积极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 "五定方案" 的重要落脚点。
定酬要坚持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的原则,实现薪酬与岗位价值、个人贡献相挂钩。对于临床一线、技术难度高、工作风险大的岗位,要适当提高薪酬水平,体现其岗位价值。在工资总额管理下,要向这些一线医务人员倾斜,通过优化薪酬结构,将更多的薪酬资源分配到他们身上。
总之,定编、定岗、定员、定责、定酬这五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定编为定岗、定员提供了总体框架;定岗是定员、定责的前提;定员是落实定岗、定责的保障;定责是定酬的依据;定酬又能反过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从而优化定编、定岗和定员。
通过实施 "五定方案",医院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它能够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