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eq Oligo抗体:单细胞多组学分析的创新技术
摘要
AbSeq Oligo抗体技术通过将特异性抗体与寡核苷酸条形码结合,实现了单细胞水平上蛋白质与mRNA的同步检测。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维度限制,为免疫学、肿瘤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多组学分析工具。本文系统阐述其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其在精准医疗中的潜在价值。
AbSeq Oligo抗体与细胞表面蛋白结合示意图
引言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兴起,标志着生命科学研究进入高精度时代。传统流式细胞术受限于荧光通道数量,难以实现大规模蛋白标志物检测;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虽能解析基因表达谱,却无法捕捉蛋白质动态。AbSeq Oligo抗体技术通过将抗体与DNA条形码偶联,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实现了单细胞表面蛋白与转录组的并行分析 。该技术自2018年商业化应用以来,已在《Nature Immunology》《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技术原理与实验流程
1. 分子探针设计
Ab-oligos由三部分构成:
抗体结合域:特异性识别目标抗原(如CD3、CD19等)
通用引物区:包含PCR扩增所需的通用序列
唯一分子标识符(UMI):12-15nt独特条形码,用于区分单个抗体分子
样本制备:单细胞悬液需通过微流控芯片或液滴分选系统进行分离,细胞活性需>90%以保证数据可靠性。
抗体孵育:冻干抗体混合物复溶后与细胞共孵育(通常2-8℃避光反应30分钟),抗体浓度需优化以避免非特异性结合。
条形码捕获:裂解细胞后,通过磁珠捕获带有polyA尾的寡核苷酸,包括mRNA与Ab-oligos。
文库构建:使用模板转换(Template Switching)技术合成cDNA,随后进行PCR扩增。蛋白质条形码与转录组数据通过不同引物区分。
测序分析:Illumina NovaSeq平台完成测序后,UMI计数用于量化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比对转录组数据 。
耐药组T细胞表面TIM-3/LAG-3共表达率增加45%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CD163/CD206表达与VEGFA mRNA水平呈正相关
该发现为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
空间组学整合最新研发的Visium HD技术已实现AbSeq与空间转录组联用,可在组织切片中定位特定细胞亚群的蛋白-基因共表达区域 。
人工智能辅助分析DeepAbSeq算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可自动识别抗体非特异性结合信号,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提升28% 。
动态监测应用微流控活细胞AbSeq系统原型机已实现72小时连续监测T细胞活化过程中CD69/CD25蛋白与IL-2 mRNA的时序变化 。
这种设计使每个抗体分子具备可追溯性,显著降低检测背景噪音 。
Ab-oligos分子结构示意图
2. 实验流程
核心应用场景
1. 免疫细胞图谱构建
在COVID-19重症患者研究中,AbSeq技术成功鉴定出CD16+单核细胞亚群,其表面蛋白CX3CR1高表达与细胞因子风暴显著相关 。相较于传统CyTOF技术,AbSeq将检测通量提升至100+蛋白标志物,且无需金属标签稀缺性问题。
2. 肿瘤微环境解析
2023年《Cancer Cell》研究显示,在乳腺癌PD-1抑制剂耐药模型中,AbSeq联合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
肿瘤微环境中AbSeq检测结果热图
3. 代谢疾病机制研究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中,AbSeq揭示肝星状细胞表面PDGFRβ蛋白与TGF-β1 mRNA共表达模式,提示细胞自分泌调控机制在纤维化中的作用 。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分析未来发展方向
微流控AbSeq动态监测装置原理图
结论
AbSeq Oligo抗体技术正在重塑单细胞分析范式。随着抗体库扩展至500+靶标(2024年Abcam发布Panel v3),以及纳米孔测序技术带来的实时分析可能,该技术有望在个性化疫苗开发、CAR-T疗效监控等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然而,如何降低数据分析复杂度、建立跨平台标准化流程,仍是解决的技术瓶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