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中医大佬为何爱上「摆摊」?院外服务的新趋势来了 | 「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与能力建设

2025-07-30 11:04   健康界官方微信

这些创新产品的转化收益可观,不仅补充医院非医保收入,更为临床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地坛公园是  北京市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5年5月,由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主办  的地坛  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在地坛公园举行,  「中医大佬地坛摆摊记」的招牌下,  年轻人与银发族一同等候,只为与中医专家面对面交流;而在700多公里外,江苏新  沂的「中医夜市」让市民在逛街时就能体验传统诊疗……这些看似分散的场景,实则勾勒出中医药走出诊室、融入生活的创新图景。

当「中医大佬」走进公园、夜市,当传统方剂变身现代健康食品,背后是中医药在医疗需求「亚刚需」时代的主动破局:它不再仅是疾病救治的工具,更以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的双重身份,重构着大众对健康的认识与选择。

从「坐等患者」到「主动出击」

中医特色服务的角色如何蜕变?

看病就医是强刚需吗?当人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时不难发现,当前医疗需求已经在逐步发生变化,除恶性疾病和慢性病外,大多数就诊需求已不再是刚性需求,而转变为一种「亚刚需」状态。

年轻人的肩颈疼痛能忍就忍;小朋友发烧观察两天再说;中年人也把腰腿不适当成劳累后的正常反应……这样的现象揭示了医疗行业正面临的普遍挑战:患者数量并不会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推进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到了转型升级甚至自救的关键时刻。

这种「亚刚需」趋势下,如何打破「等待患者上门」的传统模式,主动挖掘并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成为医疗机构必须面对的课题。浙江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吴建浓对此有深刻认识。她认为,这标志着医院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纯的「疾病救治者」升级为「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者」,同时也是医疗产业价值的重构过程。该院近年来积极创新,从特色诊疗服务到健康食品开发,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健康消费需求相融合。

中医特色诊疗院外服务的兴起具有多重动因。在医保控费背景下,医院需要探索非医保收入来源;同时,健康消费升级与传统文化复兴形成共振,为中医药「破圈」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重要的是,随着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医院在治未病、康复等领域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不同医疗机构对院外服务的探索虽各有侧重,但核心都指向了对传统医疗模式的突破与延伸。北京市健宫医院医疗发展部主任崔恪特别强调院外服务的专业边界,他对健康界表示,他们的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不进行正式诊断,主要是提供健康咨询和建议。这种有别于院内诊疗的服务模式,更侧重健康管理、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医院品牌建设,恰好契合了当代人「重预防、重调理」的健康理念。

扫码对话本文作者

分享线索、探讨合作,加入社群

图片

中医专家地坛公园「练摊儿」

一场精准服务的创新实践

2025年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上,北京市健宫医院的义诊点成为焦点。据崔恪介绍,为了这次活动,医院有针对性地派出了内分泌科、正骨和推拿科等科室的专家团队,为期三天的活动接待1500余人次。

Image

崔恪解释了这一人员配置背后的考量:「我们事先对参与人群做了详细分析。虽然以往逛公园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但最近几年,尤其是周末,年轻参与者比例显著上升。」基于这一判断,医院特别选择了与年轻人健康需求契合的科室,「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科学减重工作,我们的中医减重疗法效果显著;同时,年轻人中颈肩腰腿痛问题普遍,正骨和推拿服务正好满足这一需求。」

这一精准服务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显示,活动现场45岁以下的参与者占比达到50%-60%。该院内分泌科主任吴清对健康界表示,然科室工作强度很大,但参与院外服务对提升医院品牌、科室声誉乃至医生个人影响力都具有长期价值。

北京市健宫医院的「地坛公园摆摊儿」绝非简单的医疗服务输出,而是一次认真策划的品牌传播,输出了中医药文化的风采,展示了医院和科室的专业性,还设置了「中医大佬地坛摆摊记」这个颇为有趣的醒目标识。「参与此次活动,医院首先考虑的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国家的文化自信,其次是医院品牌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崔恪表示。

这种文化输出和品牌建设取得了符合预期的结果。许多年轻人通过现场体验,对中医药产生兴趣,普遍表现出对中医减重方法、正骨推拿技术和传统诊脉的关注,不少人甘愿排队两个小时,也要获得一次与中医专家面对面的机会。

将中医药服务下沉到生活场景的创新实践并非个例,在全国各地正以多样形式悄然展开。当夜幕降临,江苏新沂的新悦广场上,一场「中医夜市」如期举行。新沂市中医院将传统中医服务融入夜市场景,为市民提供了「逛着街,就把病看了」的全新体验。

该院治未病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儿科等领域的专家走出诊室,在夜市现场提供专业咨询和特色服务。三伏贴贴敷成为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医护人员根据不同体质和病症特点,精准选取穴位进行贴敷,并详细讲解注意事项。

这种场景创新与北京市健宫医院的「地坛摆摊儿」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打破了医院围墙的物理和心理界限,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实现了从「被动接诊」到「主动服务」的理念转变。

品牌建设与信任构建

院外服务的长期价值

在院外服务中,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成为一大特色。浙江省中医院在中医药产品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特色食品到即将上市的药膳糕点,该院将传统方剂转化为大众健康产品。吴建浓对健康界透露:部分创新产品的转化收益可观,不仅补充了医院非医保收入,更为临床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

文创产品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北京市健宫医院也在筹划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创产品和茶饮。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实践构建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立体网络。从功能性产品到文化符号,从治疗手段到生活方式,医院通过多元化的院外服务,让中医药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有业内人士认为,医院作为一个地区的重要地标,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品牌象征。通过持续为周边居民或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可以不断增强公众对医院的了解。

「医疗服务的低频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高频次的互动来建立公众信任。」崔恪解释道,北京市健宫医院的想法是通过持续不断的院外服务,与社区、居民建立深度连接。这一做法已初见成效。

吴清从专业角度分享了参与感受:「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正确的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明确就医方向,这体现了医生的专业价值。」她认为,院外服务不仅惠及群众,对提升医生职业成就感和专业影响力也大有裨益。

北京市健宫医院的院外服务已形成系统化运作模式。据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就开展了50余次义诊活动。每次活动前,医院都会针对服务对象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如社区以老年人为主,事业单位则以伏案工作的中年人为主。针对辖区里年轻人较多的单位或特定工作人群,则应满足其体态管理需求,并据此配置相应的专家团队。

如在服务北京某舞团时,医院特别关注了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除了体重管理,我们还着重关注舞者的骨骼健康问题,特别是因缺乏日照导致的维生素D不足等情况,通过专业设备进行体脂分析,提供科学建议。」吴清说。

从「地坛摆摊儿」到「中医夜市」,中医特色的院外服务蓬勃发展是中医药文化复兴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这些活动重构了医患互动方式,更为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在这些创新实践中,服务质量的精细化管控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浙江省中医院的探索为此提供了有益借鉴。该院不仅重视患者体验,还建立了完善的反馈机制。吴建浓强调:「医院对每一条群众反馈都认真对待,持续改进服务流程,这对维护医院品牌至关重要。」

院外服务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障医疗公益性的同时发展健康产业?如何确保院外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如何平衡医保与自费项目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吴建浓的观点颇具启示性:「服务创新模式可以借鉴,但必须结合各自特色。每家医院都应立足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这一认识或许道出了中医院外服务创新的真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作者|李子君
监制|章北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服务,医院,健康,中医药,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