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P 付费下的 “双控预算机制” 给医院运营带来了诸多挑战,从收入受限、费用控制压力增大,到患者流向变化影响业务量,再到传统绩效体系失效、医务人员积极
DRG/DIP付费下"双控预算机制"来啦?医院咋整?
秦永方 誉方医管创始人/誉方智数首席顾问
提示:笔者了解到,部分地区已经开始DRG/DIP付费下的"双控预算机制",既要考虑区域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又要设置医院总额预算管控,把门诊和住院统筹打包,按照DRG规则结算住院费用,防止住院向门诊转移。医院如何精益运营?绩效如何调整?
DRG/DIP付费下"双控预算机制",是在 DRG/DIP 付费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更为精细的医保管理模式。给医院的运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院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单纯追求业务量的增长,而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如何实现精益运营,成为了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DRG/DPIP付费下医院的逆向选择
DRG/DIP付费下,医保部门引入"市场机制",以市为单位事项住院医保预算基金池,让区域内各家医疗机构"抢饭吃",取消了各家医疗机构的总额预算管理,旨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这种设计理论上"无懈可击",实践中问题百出,各家医疗机构"逆向选择","抢分值"大戏开启,不仅催生了较高的住院率,而且快速推进了DRG/DIP权重/分值变异,费率/点值缩水通俗加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就医需求增加,异地直报等惠民政策频频推出,经济下行下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参保费用导致参保意愿降低,对医保基金安全带来较大的压力。为了确保医保基金风险可控,纠偏DRG/DIP付费下取消机构预算管理,DRG/DIP付费下"双控预算机制"应运而生。
二、双控预算机制核心框架
DRG/DIP付费下"双控预算机制",一方面要考虑区域医保总额预算管理,从宏观层面把控整个地区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根据当地的参保人数、医疗消费水平、基金收入等因素,合理确定年度医保基金的支出总额,确保医保基金在可持续的轨道上运行;另一方面,还要设置医院总额预算管控,对每家定点医院的医保费用使用进行限制,防止医院过度医疗导致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并且,为了避免医疗机构将住院费用向门诊转移,把门诊和住院统筹打包,按照 DRG 规则结算住院费用,实现医疗费用的全方位管控。
1. 区域医保总额预算管理
总额确定:基于区域医保基金收入、历史支出、参保人群结构等因素,科学测算年度区域总额预算,预留异地就医支出与风险调剂金。
动态调整:建立"总额池"动态调节机制,根据医疗费用增长、政策调整等因素,每年适度调整预算规模。
监督考核:通过智能审核与数据筛查,监控区域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防范基金穿底风险。
2. 医院总额预算管控
差异化分配:根据医院功能定位(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历史数据等,设定差异化预算分配权重。为了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服务能力,支持分级诊疗,体现强基础。
核心机构弹性预算:对承担主要诊疗任务的医院,实行"预算限额+浮动调整",结合服务量、CMI值、费用效率动态修正预算。
特例单议机制:对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新药耗新技术使用等病例,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申报特例单议,经专家评审后调整支付标准。超过限额単议病例也取消。
质量保证金制度:预留一定比例(不超过5%)作为质量保证金,结合考核评价结果拨付,倒逼医院提升服务质量。
3. 门诊与住院统筹打包
防止费用转移:将门诊与住院费用统筹管理,避免医院通过"门诊转住院"套取医保基金。
病种分级赋权:对基层适宜病种、双向转诊病种、复杂疑难病种设置不同预算分配系数,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转诊激励预算:对上级医院向下转诊的病例,按转诊比例返还部分预算至转出机构,形成"转诊链预算池"。
4. 双控目标
区域医保总额控费:以地市或县域为单位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
医院个体预算约束:在区域总额下,对单个医院设置门诊+住院打包预算上限,通过DRG/DIP规则结算住院费用,并严控费用向门诊转移。
三、双控预算机制带来的挑战
1、医院运营困境
在传统的医疗运营模式下,医院通常是通过增加业务量,如收治更多的患者、开展更多的医疗项目来实现收入增长。但在双控预算机制下,这种模式遭遇了 "滑铁卢"。医保基金预算的限制,使得医院的收入天花板被压低,医院不能再毫无节制地扩张业务。
实施双控预算机制后,由于医保总额预算的限制,医院的医保收入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额度内,即使业务量有所增加,超出预算部分的费用也难以得到医保支付。这就导致医院在努力增加患者收治量后,收入却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可能因为超出预算面临医保费用拒付的风险,运营压力陡然增大。
费用控制压力也让医院苦不堪言。为了在有限的预算内提供医疗服务,医院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成本。
患者流向的变化也给医院业务量带来了冲击。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进和医保报销政策的引导,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逐渐流向基层医疗机构,大医院的患者结构发生了变化,疑难重症患者比例相对增加。对于一些以常见病诊疗为主的科室来说,患者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业务量下滑,收入减少。同时,疑难重症患者的治疗往往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更高的技术水平,治疗成本也更高,这进一步加剧了医院在费用控制和预算管理方面的难度。
2、绩效管理难题
传统的医院绩效体系大多是以收支结余和RBRVS点数为主,绩效激励导向与收治患者数量、开展医疗项目数量以及医疗收入挂钩。在这种体系下,医生为了获得更高的绩效奖金,往往会倾向于多收治患者、多开展检查和治疗项目。但在双控预算机制和 DRG/DIP 付费模式下,这种绩效体系变得不再适用。
因此,建立一套适应双控预算机制和 DRG/DIP 付费模式的绩效体系迫在眉睫。新的绩效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医疗服务质量、成本控制、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引导医务人员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运营绩效策略如何调整?
1. 预算编制: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数据驱动:利用誉方智数AI运营管理系统,整合历史病案数据、医保结算数据、成本数据,构建多维度预算模型。
零基预算:摒弃"基数法",根据医院战略目标、病种结构、资源需求,从零开始编制预算。
滚动调整:每季度根据预算执行情况与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预算指标,确保预算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2. 成本控制:从"事后核算"到"事前预算"
多维度成本核算:建立涵盖药耗成本、科室可控成本、全成本等的核算体系,精准核算每个DRG/DIP病种的成本。
成本效率积分:将成本控制纳入积分体系,对成本节约显著的医务人员给予额外积分奖励,推动全员参与降本增效。
3. 绩效管理:从"收入导向"到"价值导向"
RW区间绩效激励:根据病种权重(RW)区间设置差异化积分奖励,鼓励医务人员收治高难度病例。
结余贡献精准激励:核算DRG/DIP成本与结余贡献,按结余贡献率区间采取激励措施,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
借鉴誉方医管多维价值积分驱动绩效管理模式,实现医疗服务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4. 运营管理:从"流程优化"到"价值创造"
流程再造:通过日间手术、快速康复(ERAS)等模式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并将效率提升纳入积分考核。
资源利用效率评估:通过设备利用率、药品周转率等指标,评估资源利用效率,对高效利用资源的医务人员给予积分奖励。
跨部门协同:建立成本管理团队,联合临床、药剂、财务等部门,共同优化诊疗路径与成本结构。
总之, DRG/DIP 付费下的 "双控预算机制" 给医院运营带来了诸多挑战,从收入受限、费用控制压力增大,到患者流向变化影响业务量,再到传统绩效体系失效、医务人员积极性受挫,医院的管理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医保基金有限性决定,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医院必须面对从收入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刀刃向内改革,加强精益运营绩效管理时不我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