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防治指南:守护生命呼吸的实用手册
呼吸衰竭防治指南:守护生命呼吸的实用手册
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甚至意识模糊?这可能是呼吸衰竭发出的 "求救信号"!呼吸衰竭作为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终末阶段,如同人体的 "氧气危机",若不及时干预,会迅速危及生命。今天就带大家全面认识这种急症,掌握从识别到防治的关键知识。
一、什么是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简单说,就是肺部无法正常 "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导致身体各器官缺氧或二氧化碳堆积。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呼吸衰竭分为两型:
1、Ⅰ 型呼吸衰竭:仅有缺氧(动脉血氧分压<60mmHg),无二氧化碳潴留,常见于肺炎、肺栓塞等。
2、Ⅱ 型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0mmHg),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中枢抑制等。
二、呼吸衰竭有哪些典型症状?
呼吸衰竭的核心症状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具体表现因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1、呼吸困难:最突出的症状,早期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病情加重后出现呼吸费力、鼻翼扇动、端坐呼吸,严重时呼吸浅慢或不规则。
2、发绀:口唇、指甲盖发紫(缺氧的典型表现),Ⅰ 型呼吸衰竭发绀更明显。
3、神经精神症状:缺氧导致烦躁不安、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时出现 "肺性脑病",表现为嗜睡、胡言乱语、抽搐,甚至昏迷。
4、循环系统症状:心慌、心率加快,严重时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
5、其他:乏力、出汗、尿量减少(器官灌注不足),慢性呼吸衰竭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食欲减退。
三、哪些原因会引发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的病因可分为三类,如同 "呼吸道的三道防线" 被突破:
1.1、气道阻塞:如 COPD 急性加重、哮喘持续状态、气道异物或肿瘤堵塞,导致气体进出受阻。
1.2、肺组织病变:肺炎、肺纤维化、肺水肿、肺栓塞等,破坏肺泡和肺血管,影响气体交换。
1.3、呼吸泵异常:呼吸中枢(如脑炎、脑出血)、神经肌肉(如肌无力、吉兰 - 巴雷综合征)或胸廓(如气胸、脊柱畸形)病变,导致呼吸动力不足。
2、高发人群包括:
2.1、COPD、哮喘、肺结核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
2.2、老年人(肺功能退化,合并基础病多);
2.3、长期卧床、活动能力差者;
2.4、接受大型手术、使用镇静剂或麻醉剂者。
四、如何诊断呼吸衰竭?
医生诊断呼吸衰竭主要依据:
1、症状和病史:有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且存在肺部基础病或诱发因素(如感染、手术)。
2、关键检查:
2.1动脉血气分析:抽取动脉血(通常是桡动脉)检测,若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50mmHg),即可确诊。
2.2胸部影像学:X 线或 CT 检查,明确肺部病变(如肺炎、气胸、肺水肿)。
2.3肺功能检查:评估通气功能,判断气道阻塞程度(如 COPD 患者)。
2.4其他:心电图(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血常规(判断感染程度)、电解质(评估酸碱失衡)。
需与心源性肺水肿、代谢性酸中毒等鉴别,通过血气分析和影像学可区分。
五、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
(一)急性呼吸衰竭:争分夺秒纠正缺氧
1、保持呼吸道通畅:
1.1清除口鼻分泌物,昏迷者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1.2用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雾化)缓解气道痉挛;
1.3严重者经鼻或口气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2、氧疗:根据类型调整吸氧浓度:
2.1Ⅰ 型呼吸衰竭:高流量吸氧(尽快纠正缺氧);
2.2Ⅱ 型呼吸衰竭:低流量吸氧(避免高氧抑制呼吸,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3、机械通气:
3.1无创通气:通过面罩辅助呼吸,适合清醒、能配合的患者(如 COPD 急性加重);
3.2有创通气: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用于昏迷、无创通气无效者。
4、药物治疗:
4.1抗感染:根据病因用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或抗病毒药;
4.2纠正酸碱失衡:如代谢性酸中毒用碳酸氢钠(慎用,需严格遵医嘱);
4.3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仅用于呼吸中枢抑制者(不推荐常规使用)。
(二)慢性呼吸衰竭:长期管理防急性加重
1、家庭氧疗:长期缺氧者每日吸氧≥15 小时,改善生活质量,延缓肺心病进展。
2、呼吸康复: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锻炼,增强呼吸肌力量;适度运动(如散步),提高耐力。
3、控制基础病:COPD 患者长期用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吸入激素;哮喘患者规范使用哮喘药。
(三)中医疗法
1、急性期:痰热壅肺者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
2、缓解期:肺肾气虚者用补肺汤合肾气丸,益气补肾。
六、呼吸衰竭患者的注意事项
1、急性发作期:
1.1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减轻呼吸困难;
1.2配合氧疗和呼吸机治疗,不要自行调节氧流量或拔管;
1.3昏迷者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2、缓解期:
2.1坚持家庭氧疗,定期清洁吸氧设备,注意用氧安全(远离明火);
2.2学会自我监测:记录呼吸频率、发绀变化,出现烦躁或嗜睡时及时就医;
2.3排痰技巧:多饮水、拍背(空心掌从下往上拍),必要时用祛痰药(如氨溴索),保持呼吸道通畅。
七、呼吸衰竭的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病:COPD、哮喘患者规范用药,减少急性加重;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预防感染诱因。
2、避免危险因素:戒烟(吸烟是 COPD 进展的 "加速器");雾霾天外出戴防颗粒物口罩;避免接触粉尘、化学气体。
3、增强呼吸功能: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呼吸操);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收紧,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钟)。
4、高危人群管理:老年人、术后患者勤翻身、多拍背,鼓励咳嗽排痰;使用镇静剂者密切观察呼吸,出现呼吸浅慢时及时停药。
八、专家提醒
1、呼吸衰竭进展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口唇发绀、意识模糊时,立即拨打 120,黄金救治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2、慢性呼吸衰竭者不要自行使用安眠药或镇静剂,可能抑制呼吸,诱发急性加重。
3、家庭氧疗不是 "氧浓度越高越好",Ⅱ 型呼吸衰竭需低流量吸氧,高浓度氧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潴留昏迷。
呼吸衰竭虽凶险,但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能显著提高生存率。记住:呼吸困难莫轻视,及时就医是关
键,日常防护要做好,守护每一次顺畅呼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