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范围”视角矩阵揭示了数据管理的两个核心维度,理解并应用“价值链-范围”视角矩阵,能帮助数据团队更全面、更系统地开展工作。
有效的数据管理需要多维度的思考,它要求从业者同时把握数据从构建到产生价值的演进路径,以及在不同粒度上审视数据的视角。理解并应用"价值链-范围"视角矩阵,能帮助数据团队更全面、更系统地开展工作。
一、 理解"价值链-范围"视角矩阵
这个矩阵由两个相互独立、但紧密结合的维度构成:
(一)价值链视角
价值链视角是价值演进维度,聚焦数据生命周期中价值如何逐步深化和实现的五个关键阶段。
研发 (Build): 核心目标是构建功能。关注技术实现,包括选择工具(数据库、计算引擎、编程语言)、搭建存储系统、设计并开发数据处理流程(ETL/ELT)。
运行 (Operate): 核心目标是保障正确执行。关注系统稳定性,包括监控作业运行状态、确保数据处理按时完成、验证结果准确性、处理故障告警、保障服务可用性。
资源 (Resource): 核心目标是理解数据本体。关注数据本身,定义和分类数据、建立数据目录、梳理数据血缘、评估数据质量、理解使用场景。
资产 (Asset): 核心目标是量化数据价值。关注经济属性,计算数据成本、评估数据效益、分析投入产出、按价值优先级分配资源。
业务 (Business): 核心目标是驱动业务提升。关注数据本质,确认数据是业务的真实映射、识别支撑业务目标和决策的关键数据、利用数据洞察优化流程、改进产品、提升体验、发现新机会。
(二)范围视角
范围视角是信息粒度维度,聚焦观察数据的层级范围,由细到粗分为原子、局部、全局三级。
原子 (Atomic): 最精细粒度。关注单个数据项,如一个数据库字段、一个配置参数、一个作业实例的运行日志、一个指标的具体数值。
局部 (Local): 中间粒度。关注一个逻辑单元或模块,如一个完整的ETL流程、一个数据模型/数据集、一个具体的业务功能、一个部门内部的数据应用。
全局 (Global): 最宏观粒度。关注整体系统或业务全景,如整个数据平台、跨部门/系统的数据流、企业级数据资产目录、端到端的核心业务流程、公司战略目标。
由数据管理者的组织规模决定,一个数据管理者的原子范围可能会是另一个数据管理者的全局范围。因此,范围视角是可以层层嵌套的,这取决于不同管理者的管理规模。
(三)"价值链-范围"视角矩阵
价值链递进与循环:由业务需求发起,研发、运行、资源、资产、业务五个阶段是递进的,并形成闭环。新业务需求又驱动新一轮循环。
范围层级递进:理解原子是基础,整合局部形成视图,最终在全局获得整体洞察。决策需考虑对上下层级的影响。
矩阵正交性:价值链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在原子、局部、全局这三个范围层级上进行思考、决策和执行。
二、 矩阵的应用:指导数据管理实践
这个矩阵不是理论框架,而是指导数据管理工作的实用工具。
(一)定位工作重心,明确目标
举例2个场景:
1、研发视角
当你在进行技术选型,你需要同时考虑:这个工具对这个字段的处理效率如何(原子)?它能否满足我这个数据处理流程的需求(局部)?它是否符合公司整体的技术规范和未来规划(全局)?
2、资产视角
当你在评估数据价值(资产阶段),你需要同时考虑:维护这个关键字段的成本和它带来的直接效益(原子)?这个数据集对某个业务线(如营销活动)的总贡献是多少(局部)?公司整体数据资产的投资回报率(ROI)如何(全局)?
(二)避免视角缺失,全面决策
举例2个常见的决策失误:
1、只关注研发阶段的原子级优化(如极致代码效率),可能忽略全局架构的扩展性问题,导致未来难以维护。
2、只关注业务阶段的全局目标(如"提升客户满意度"),如果缺乏对原子级数据质量(基础数据工作准备的是否扎实)的关注,目标将难以落地。
(三)促进团队协作,统一语言
研发工程师侧重价值链的"研发/运行"和范围的"原子/局部",数据治理专员侧重"资源/资产"和"原子/全局",业务分析师侧重"业务"和"局部/全局"。
矩阵提供了共同的语言框架。当讨论一个数据问题时,可以明确:我们是在价值链的哪个阶段讨论(是运行故障?资源定义不清?资产价值评估?)?我们在关注哪个范围层级(是某个字段问题?某个流程问题?还是整体影响?)。这有助于团队精准定位问题,高效协作。
(四)识别改进机会,系统优化
举例2个场景:
1、如果发现某个局部流程(范围:局部)在运行阶段(价值链:运行)频繁出错,可能需要回溯到研发阶段(价值链:研发)的设计是否合理(范围:原子/局部),或者检查该流程依赖的源数据质量(价值链:资源,范围:原子)。
2、如果全局业务目标(价值链:业务,范围:全局)难以达成,可以利用矩阵向下拆解:是哪些局部业务模块(范围:局部)的数据支撑不足?这些模块依赖的关键原子数据(范围:原子)质量或获取是否存在问题(价值链:资源/运行)?或者资产视角(价值链:资产)显示投入不足?
矩阵提醒我们,在每个价值链阶段的任务中,都要有意识地思考:我是否考虑了原子、局部、全局这三个层面的影响和需求?
对数据管理的难题和障碍,构思和设计解决办法,应跳出问题本身所在的价值链或范围寻求突破。
三、 总结
"价值链-范围"视角矩阵揭示了数据管理的两个核心维度:
1、纵向(价值链):数据如何从技术构建走向业务价值(研发 -> 运行 -> 资源 -> 资产 -> 业务)。
2、横向(范围):在任何价值创造阶段,都需要在微观(原子)、中观(局部)、宏观(全局)三个信息粒度上开展工作。
掌握并应用这个矩阵,有助于数据工作者:
1、更清晰地定位自身工作和目标。
2、更全面地思考问题,避免视角盲区。
3、更系统地进行决策和优化。
4、更高效地与不同角色协作。
数据管理的效果,在于能够在这张矩阵的不同"格子"间灵活切换,确保在每个价值创造环节,都能在合适的粒度上提供正确的支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