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如何早发现、早诊断,实现精准治疗?
[ 导言 ]
我国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长期位居恶性肿瘤前列,早期胃癌为何难被察觉?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常见消化道症状,是否暗藏癌变风险?本文将从高危人群早筛、个体化治疗、手术技术革新及术后随访等维度,解析胃癌防治前沿进展,揭开这一"沉默杀手"的真面目。
[ 本期嘉宾 ]
张子臻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 本期话题 ]
01为什么胃癌早期容易被忽视?
02为什么说当前的胃癌治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
03机器人胃癌手术有哪些技术优势?
04什么是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
05胃癌患者术后随访通常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 图文解读 ]
01 为什么胃癌早期容易被忽视?
胃癌的隐匿性
胃癌早期症状与普通胃病高度相似,容易延误发现。
●早期阶段:可能出现饭后饱胀、反酸、嗳气、消化不良等,与胃炎、胃溃疡症状几乎无异。
●中晚期阶段:可能出现呕血、黑便、进食梗阻、体重骤降等典型症状,但此时治疗难度已增大。
高危人群需警惕
以下人群胃癌风险较高,需加强筛查:
●家族史:父母或直系亲属有胃癌或消化道肿瘤病史(遗传因素占部分风险)。
●胃病史:长期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患者。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该细菌感染与胃癌风险明确相关(可通过药物治疗根除)。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爱吃腌制/熏烤食物者。
筛查建议
●普通人群:40岁起定期做胃镜(每2~3年一次,具体遵医嘱)。
●高危人群:40岁起每年1次胃镜检查;若曾患有胃息肉/萎缩性胃炎,遵医嘱缩短间隔。
●年轻人注意:若长期有胃胀、反酸等症状,即使年轻也应尽早检查。
早诊早治,生存率显著提升
早期胃癌经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超90%;而晚期胃癌生存率大幅下降。
日常预防小贴士
●健康饮食:少吃腌制品,多吃新鲜蔬果,控制盐摄入。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及时就医治疗。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划重点:胃病症状≠普通胃炎!高危人群定期胃镜筛查,有症状早检查,是提高胃癌治愈率的关键!
02 为什么说当前的胃癌治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
当胃癌发展到局部进展期(肿瘤已侵犯深层组织但未广泛转移),若存在以下高危因素,需特别注意:
●肿瘤侵犯浆膜层,提示肿瘤可能向周围扩散。
●胃周淋巴结融合成团(影像学检查显示淋巴结粘连成块),可能伴随转移风险。
●存在明确转移倾向(如邻近器官受侵)。
治疗理念升级
●术前新辅助治疗:通过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缩小肿瘤、降低分期,为手术创造更好条件。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分子标志物(如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患者)精准打击肿瘤。
●免疫治疗: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
精准分型决定治疗方案
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肿瘤特性。
根据分型选择靶向或免疫药物联合化疗,显著提高疗效。
早期胃癌
对早期可切除胃癌(肿瘤局限在胃壁内层):
●机器人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功能保留手术: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胃的消化功能。
03 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胃癌手术有哪些优势?
机器人手术并非机器独立操作,而是由主刀医生全程控制的"智能辅助平台"。是微创手术的升级版,操作理念与腹腔镜手术相近,但更精准灵活。
超清视野,细节放大
镜头可放大10倍以上,呈现高清3D立体画面,血管、神经等细微结构一览无余,比传统开腹/腹腔镜更清晰。
震颤过滤系统消除手部抖动
自动消除人手抖动,操作稳定性显著优于传统手术,尤其适合精细部位。
灵活机械臂,死角变通途
机械腕关节可540度旋转,在狭窄空间(如盆腔、胃底)灵活操作,"看得见的地方都能做得到"。
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实现更小创伤和更快恢复
炎症反应轻→疼痛减少;
出血量少→伤口愈合快;
住院时间缩短→更快回归生活。
04 什么是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
保功能手术是胃癌治疗的精准化革新: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胃的正常结构(如幽门、贲门)和生理功能,让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接近健康人。
核心理念
从"切得越多越安全"转变为"精准切除,保护功能"。
精准诊断的进步
通过胃镜、影像学、分子检测等技术,能更精准判断肿瘤范围和淋巴结转移风险。
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破解
研究发现,部分早期胃癌(如胃体中段癌且肿瘤直径<50px)的幽门区淋巴结转移概率极低(接近0%),无需常规清扫。
保留幽门:守护消化"守门员"
●功能保护:保留幽门(胃与小肠连接的"阀门")可维持胃的正常排空节奏,食物停留时间更合理,帮助消化吸收。
●避免并发症:传统胃切除后食物快速进入小肠,易导致腹泻、营养不良;保留幽门可减少这些风险。
●迷走神经保留:避免损伤支配胆囊和小肠的神经,降低术后胆结石风险,保障胆汁正常分泌(帮助消化脂肪)。
●血管保护:维持胃及周围器官的血液供应,促进术后恢复。
05 胃癌患者术后随访通常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胃癌术后随访是治疗的延续,建议术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术后3~5年每6~12个月1次。
血常规+肝肾功能
监测营养状况(如贫血)、炎症水平及药物副作用(如化疗后肝损伤)。
肿瘤标志物
重点检测指标包括:CEA(癌胚抗原)、CA19-9、CA72-4(与胃癌相关性最高)。
解读原则:
●术前升高者:术后持续监测,指标回落正常提示治疗有效。
●术后新升高:可能提示复发(需结合影像学判断)。
影像学检查
①腹部增强CT
检查胃周围、肝脏、盆腔、腹膜的情况。
②胸部CT
胃癌可能通过血液转移至肺部,形成肺转移灶。
③同位素骨扫描(有骨痛时加做)
如果出现腰痛、腿痛等骨痛症状,可能是肿瘤转移到骨头。骨扫描能提前发现骨头里的"异常热点",比普通X光更敏感。
胃肠镜
●残胃或吻合口处是否有新发溃疡、糜烂、隆起。
●可疑病灶直接取活检(诊断金标准)。
✅划重点:
●肿瘤标志物升高≠复发!需结合影像和症状综合判断。
●胃镜活检是诊断复发的"终极裁判"。
●约70%~80%的复发发生在术后2~3年,规律随访最关键!
结语
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意识为剑,在日常生活中筑牢防癌堤坝,携手迎接无"胃"之患的美好未来。相信在医学技术与健康意识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将摆脱胃癌阴霾,以轻盈的身心拥抱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健康篇章。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守护,更是人类与疾病博弈中智慧与勇气的彰显。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个健康习惯的养成,都在为这场生命保卫战注入新的力量。
数据来源:
《中国胃癌诊疗指南(2022版)》《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Annals of Surgery》《Gastric Cancer》
张子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胃肠外科主任
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入选者
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资助对象
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 访问学者
第一届、第二届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NOSES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委员会胃肠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机器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专业信息传播和教育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机器人发展促进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结直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科普与健康传播协作组专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胃肠外科专业组常务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胃肠外科工作组副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出诊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出诊时间:周一
出诊地点:上海浦东新区浦建路16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