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良教授:非活动性慢乙肝及早治疗,获益显著
编者按:
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起的PegIFNα-2b治疗非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IHCs)的真实世界研究(简称"容愈"项目)发布了最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雨露肝霖邀请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就"容愈"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分享。
雨露肝霖:
研究发现非活动性慢乙肝患者仍存在疾病进展风险,您主导发起的容愈项目(E-CURE)探索了该人群的临床治愈,最新数据在APASL2025大会发布,请您分享一下该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志良教授:
容愈项目(E-Cure)是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起的PegIFNα-2b治疗非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IHCs)的真实世界研究。IHCs在我国慢乙肝群体中占比较高,多项研究显示IHCs具有疾病进展的风险,这部分患者的HBsAg和HBV DNA均处于低水平,其免疫功能较其他患者可能更好。因此,IHCs也被视为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之一,并且临床治愈率更高。
这项研究纳入符合AASLD 2018指南的IHCs患者,即HBV DNA < 2000 IU/mL、持续ALT正常且无肝脏炎症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五组:NAs单药组、PegIFNα-2b单药组、初始联合组、全程联合组、序贯联合组。项目旨在为乙肝治疗人群的扩大以及该类人群优化治疗提供依据。
项目自2022年1月启动至今,已覆盖全国111家医院19个省份,影响力广泛。"容愈项目"计划入组5000例目标患者,截止2025年2月19日,筛选入组8173例患者,成功入组5949例患者,超出预期目标。
容愈项目顺利开展,取得的阶段性数据成果在本次APASL 2025大会进行了口头交流。中期分析纳入5328例符合条件的IHCs患者。其中1622例完成24周治疗,1038例完成48周治疗。接受PegIFNα-2b治疗的患者中,HBsAg清除率和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步升高。PegIFNα-2b单药治疗组48周的累积HBsAg清除率为53.3%,累积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36.8%;初始联合治疗组48周的累积HBsAg清除率为34%,累积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7.6%;全程联合治疗组48周的累积HBsAg清除率为58%,累积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30.1%;序贯联合治疗组48周的累积HBsAg清除率最高,为65.8%,累积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53.3%。并且所有PegIFNα治疗组的HBV DNA检测不到的比率均超过90%。这充分证明了基于PegIFNα-2b的治疗方案对IHCs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的有效性,极大提升IHCs的HBsAg清除率至50%以上。
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基线HBV DNA阴性患者在48周时的累积HBsAg清除率为59.4%,高于基线HBV DNA阳性患者的49.1%。这一发现契合中国最新指南中关于IHCs的定义标准(即HBV DNA阴性),不仅验证了该人群通过PegIFNα治疗实现临床治愈的可行性,更为HBV DNA阴性患者优先启动PegIFNα精准干预策略提供了关键循证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