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cm的磨玻璃结节,在PET/CT下露出真面目
随着低剂量CT筛查的普及,"磨玻璃结节"已成为体检报告中的高频词汇,也让许多人陷入焦虑。肺科医生常将磨玻璃结节比喻为"肺上的云影"--大多数只是匆匆过客,少数带来细雨,极少数则酝酿风暴。但如果磨玻璃结节中包含实性成分,恶性风险将显著增加。
相关案例:
王女士(化名)去年体检时发现右肺下叶有一个磨玻璃结节。今年复查结果显示,该结节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尚无法明确其性质是小肿瘤还是炎性结节。因此,在医生的建议下,王女士进行了PET/CT检查。
影像诊断结果:
右肺下叶背段见混合磨玻璃结节,其内见点状实性成分,边界清,大小约0.9×0.8cm,未见FDG摄取异常增高,考虑原位癌可能,建议结合专科会诊。
病理结果:微浸润性肺腺癌
王女士心有余悸却深感庆幸,未曾预料到这个小结节竟然会是肺癌,所幸及时进行了PET/CT检查,得以在早期明确诊断。
景哥提醒
1.什么是磨玻璃结节?
在CT影像上,磨玻璃结节(GGN)表现为密度轻度增高的云雾状阴影,如同在肺组织上蒙了一层磨砂玻璃。
与实性结节相对而言,磨玻璃结节又称为亚实性结节(SSN),影像学上依据密度可将磨玻璃再分为两类:
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指病灶遮盖部分肺实质的结节,其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大。
纯磨玻璃结节 (pGGN):指病灶没有遮盖肺实质,支气管和血管可以辨认的结节。
2.怎么鉴别磨玻璃结节好坏?
恶性磨玻璃结节一般具有以下 CT 表现特点[1]:
大小:直径>10mm的GGN恶性明显多于良性。
内部结构:含实性成分GGN 恶性率占 93%,通常实性成分比例越高,恶性可能性越大;有些含空泡征和细支气管充气征(粘液腺癌)。
形态与边缘: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较其他形状者恶性可能性更大;常有分叶征和毛刺征。
邻近结构: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
定期随访:体积增大、密度增高或出现实性部分。
3.发现磨玻璃结节怎么办?[1]
薄层CT(理想层厚为1 mm)随访是管理磨玻璃结节的主要手段。
孤立性磨玻璃结节[1]:
≤5mm:6个月影像随访,随后行胸部CT年度随访。
>5mm:3个月影像随访确认结节,如果无变化,则年度常规随访。
>10mm:需考虑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也可考虑PET/CT检查。
孤立性部分实性结节
≤8mm:3,6,12和24个月进行影像随访,无变化者随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査,随访期间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通常提示为恶性,需考虑手术切除.[1]
>8mm:3个月影像随访,若结节持续存在,随后建议使用PET,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进一步评估[1]。
高度怀疑恶性的mGGN(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病变,实性成分>5mm的,可行全身PET/CT检查进行术前分期时可以推荐[2]。
参考文献
[1]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 年版)》
[2]中国《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专家共识》
说明:*以上内容未经作者及相关权利人许可,不得商用。
*文中案例为全景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盗用必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