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驱动山西医械25Q1委托生产:75%本地化+中医器械
一、数据概览与整体情况
根据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2025年1-3月发布的医疗器械注册数据,共新增21个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涉及11家注册人企业,聚焦中医器械与生物敷料领域的"本地化+跨省协作"。
二、委托生产全景扫描:本地化主导,跨省协作补充
1. 地域分布:山西本地代工占比超75%,山东为外协主力
核心发现:
中医器械全本地化:雷火灸、督灸等产品由山西康必健、久可生物代工,体现传统医疗工艺的本地传承。
敷料跨省补充:透明质酸钠敷料、穴位磁疗贴委托山东企业生产,依赖其材料加工技术(如PE/PET复合包装)。
2. 专业化分工:中医器械代工集群化,敷料依赖生物材料技术
本地优势领域:
山西康必健:集中生产重组胶原蛋白敷料、远红外凝胶,覆盖痔疮、鼻腔、关节等多场景,形成"一厂多品"模式。
山西久可生物:专注灸具(雷火灸、督灸)代工,工艺标准化(艾绒包裹、温度控制装置)。
跨省技术依赖:
山东朱氏药业:擅长磁疗贴、远红外贴规模化生产(压敏胶工艺、陶瓷粉混合技术)。
三、委托生产驱动逻辑:政策扶持与产业链集聚
1. 政策推动本地化生产
山西省对中医器械(二类)审批开通"传统医疗绿色通道",鼓励企业本地化生产。
案例:山西琛达医疗委托山西久可生物生产4款灸具,形成"研发-生产-销售"闭环。
2. 产业集群效应
侯马经济开发区:山西康必健、银药师医药等企业集中委托生产,形成"生物敷料-远红外凝胶-中医器械"产业链。
技术协同:重组胶原蛋白敷料(痔疮、鼻腔)与远红外凝胶共享原料(卡波姆、甘油),降低生产成本。
3. 成本与市场平衡
本地代工成本比山东低10%-15%,但高附加值材料(如透明质酸钠)仍需外协。
2025年山西省医疗器械委托生产以"本地化+中医特色"为核心竞争力,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推动从"传统代工"向"高附加值智造"升级。注:数据统计周期为2025年1月1日-3月31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