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药房行业头顶的寒意,正凝结为实质性的薪酬变革。靴子即将落地——某头部连锁巨头近期悄然启动了一项覆盖全国一线门店的薪酬调整试点。核心变化在于,基层员工月度收入
导语
零售药房行业头顶的寒意,正凝结为实质性的薪酬变革。靴子即将落地--某头部连锁巨头近期悄然启动了一项覆盖全国一线门店的薪酬调整试点。核心变化在于,基层员工月度收入面临结构性削减,人均降幅显著。原有的多项固定补贴被取消,同时,门店内部的业绩分配规则被彻底改写。过去依赖店长部分业绩共享的模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严苛的"独立核算",员工与店长之间无形中形成了对有限业绩的直接争夺。这一自上而下、旨在"保利润"的调整,清晰地折射出行业寒冬下,即便对于规模最大、盈利能力领先的企业,生存压力亦在加剧。利润空间的收缩正以最直接的方式,转化为一线从业者的冷暖。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其涟漪效应或将引发更广泛的行业连锁反应。
本文字数:3028字
阅读时间:7分钟
1
降薪、内卷与职业尊严
穿着白大褂站在药店柜台后,既要记住几百种药品的位置和功效,耐心解答大爷大妈的各种健康疑问,还要时刻盯着当月的销售指标--感冒药搭着维C卖,降压药最好配点保健品。
从药品验收、入库陈列、效期管理,到接待咨询、用药指导、销售达成,再到店面清洁、设备检查、促销执行,一人多岗成为行业常态。
这就是中国百万药店店员的日常,一个看似专业,实则被销售KPI压得喘不过气的"医药+销售"复合型岗位。
这些店员是谁?
他们大多二十多岁到四十出头,部分县域药店放宽至55岁。高中或中专学历是主力军,真正药学专业出身的不到三成。从业1年以上即被视为"熟练人员",职业流动性居高不下。他们的收入构成就像个"拼盘":一份不高的底薪(通常2000出头),加上各种名目的补贴(收银辛苦钱、保证药品质量的GSP补贴、小店型补贴等),最后再拼上一点销售提成。七拼八凑,在三线城市,一个月能拿到4500元上下就算不错了。他们常无社保,依赖厂家提成补贴收入。
薪酬体系本已脆弱,行业寒冬的冷风,更是最先吹透了这层单薄的"拼盘"。靴子落地,砸疼了基层店员:人均月收入瞬间被砍掉1000多块。那些原本就不丰厚的补贴均有所削减。更难的是业绩机制的改变。
以前在小的门店,店长会有30%的销售额算给店员,互相帮衬。若按照调整后"各扫门前雪",店员和店长同时扔进了饥饿游戏的小赛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店员苦笑:"现在给顾客推荐药都得眼疾手快,稍微慢半拍,店长就'接'过去了。哪还顾得上什么专业建议?抢到单子活下去要紧!" 这种人为制造的"内部抢单",让原本就紧张的工作氛围雪上加霜。
随着行业监管收严,店员要合的"规"越来越多。
比如"执业药师刷脸考勤"制度,意在打击"人证分离"乱象,但将一线店员拖入更严苛的工作框架。部分地区推行医保结算-人脸识别-考勤定位三重绑定,要求药师"全天值守、定点坐岗"。店员需代处理药品追溯扫码、医保系统操作、处方登记等工作,机械性事务激增,还要承担责任风险。江西某连锁药店店员透露:"顾客退换货、促销核对全推给我们,出错却要我们担责"。
更严峻的是专业价值的坍塌。一名从业五年的店员倒苦水:"公司高喊专业服务,考核时只认销售额。服务做好了,工资没加多少,还不是继续卖钙片冲KPI"。
企业降薪决策常以"行业寒冬"为由,但难逃"擦边法律"嫌疑。《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变更劳动合同需双方协商一致并书面确认。工资作为核心条款,单方面削减即构成违法。
可现实是,店员们面对口头通知,往往只有两个选择:忍耐或离开。成都某药店店员透露:"公司的降薪、扣钱,我们问人事,结果往往是'不接受可以离职',我们又能去哪,无非就是换家药店再上班,但是各个药店都不好干。"
多重因素下,行业人才加速外流。某药房的招聘启事长期置顶,负责人坦言:"去年店员干满一年的不到三成,现在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来药店。"门店长期缺编成为常态。
行业一边高唱药房转型的专业价值,一边用"业绩内卷"挤压生存空间,有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在沉默中选择离开。如江苏某连锁店长所言:"根本不是在裁员,是在用降薪逼人自裁"。
2
全产业链的降薪挤压
2025年,医药行业的降薪潮已从下游零售端蔓延至全产业链:
上游制药企业:东部几家医药巨头被曝裁员10%-15%,研发部门首当其冲。某创新药企2024年报显示,人均人力成本下降18%,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达25%。
中游流通环节:部分国资流通企业推行"人效考核",基层配送人员底薪削减8%-12%,绩效占比提升至60%。
下游连锁药店:头部企业降薪方案具风向标意义。除取消补贴外,县域药店店员月薪普遍跌至1500-3000元区间,且常无社保;三线城市店员收入中位数仅3500元,较2023年下降12%制药企业裁员优化、研发项目收缩;流通企业底薪削减、绩效占比提升;连锁药店,取消补贴、业绩核算从严。
背后有政策与监管的倒逼、行业过度扩张的反噬、资本市场的利润绑架。一线人员苦不堪言、经营者也满腹苦水,利润上不去,成本下不来,股价拿什么支撑?2024年上市连锁药店财报显示,人力成本占比超15%的门店均被投资者列为"优化重点"。
某头部企业高管直言:"资本市场要求每年利润增长,但营收增速仅5%,只剩砍成本一条路。"降薪成效立现,但也是双刃剑,短期"止血"效果佳,但长期无疑"失血"。某药店试行降薪两月后,单店人力成本下降18%,但老员工离职率飙升40%,新员工培训成本反增25%。
县域药店陷入"降薪-招新人-再流失"恶性循环,店员年均离职率高达80%,部分门店全年招聘成本超利润额。专业价值不断让位于销售内卷。执业药师为增加收入,参与销售提成竞争。江西某药店药师坦言:"现在每天研究保健品话术的时间比审方"。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某连锁药店2025年数据显示,专业服务评分前30%的员工中,离职率是普通员工的2.1倍。
横向对比,医药人似乎输在起跑线。2025年快递员、外卖骑手月均收入达5800元,较药店店员高40%;社区团购顾问薪资涨幅达20%,而药店店员实际收入下降12%。
对比历史来看,药店店员实际工资已回落至2015年水平,但同期社会平均工资增长62%。执业药师薪资增长停滞,2025年深圳药师月薪中位数仅为程序员同期的43%。药学专业毕业生首选药店比例从2018年的35%降至2025年的12%,更多人流向互联网医疗、医美健康等新兴领域。
这场始于财务报表的降薪行动,正逐渐让整个行业付出更慢性更深刻的代价,店员的职业感与消费者的信任在磨损。每一粒落入齿轮的沙,将悄悄瓦解整个生态。
3
从"人力成本"到专业定价
更深层矛盾在于--中国医药零售业从未真正为专业服务定价。药师本应提供的合理用药指导、慢病管理、药物重整等专业服务,在药店财务报表中既无独立成本项,亦无收入对应科目。
当行业毛利率不断下跌,首当其冲被牺牲的正是这些"无法定价"的专业价值。
跳出"降薪保利润"的零和博弈,药店要探索专业价值货币化的新模型:
比如服务产品化,将慢病用药方案设计、家庭药箱评估等服务拆解为收费项目,让药师服务收入占比提升。比如人效重构,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简化店员重复劳动率。
最重要的是,考核权重重置,湖南某连锁将处方审核质量、顾客复诊率、用药纠纷规避等纳入核心KPI,销售指标权重降至40%以下,药师离职率大大降低。
行业最危险的幻觉,是将专业能力视为成本而非资产。药师每日"刷脸打卡"后狂奔至下一家门店凑数,执业药师实际服务时长被压缩到日均1.2小时,这场以"合规"为名的运动,正以效率之名杀死行业的未来。
某以服务著称的零售企业高管告诉笔者,"服务行业都有踢猫效应,你对员工好,员工才会对顾客好,员工如果吃不饱饭睡不好觉,面对顾客你让他笑,那是比哭都难看。"
降薪潮暴露的远非成本压力,而是中国医药零售业对专业和服务价值的系统性轻视。从易到难,服务需要成长,店员需要成长,专业价值更需要沉淀。
工业端以"创新药"定义价值,流通端以"效率"标定身价,零售终端却将84万药师囚禁在"刷脸机"与"销售指标"的双重牢笼中。专业失去核心价值,利润增长可能是另一场饮鸩止渴--内卷的低价能吸引消费者,但是信任的价值才能构建起长坡厚雪的护城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