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绩效分配爆争议!外科、护理各占15%,行政却拿20%?网友:这合理吗?

2025
07/13

+
分享
评论
健康凯歌
A-
A+

医院绩效分配爆争议!外科、护理各占15%,行政却拿20%?网友:这合理吗?

浙江某医院会议室里,外科医生“橙橙”听到绩效分配方案时,手指无意识地掐进了掌心。

内科35%,外科15%,护理15%,行政后勤20%——屏幕上的数字冰冷刺眼。他环顾四周:2000人的医院,一线医护仅600人,行政后勤人员占比高达70%!

“入职6年,我想离职了。”他在丁香园社区的留言瞬间引爆大量同行的愤怒。有人分享:“我们院长护理出身,说外科医生就是个开刀匠”;有人自嘲:“扣除一年值三个月班的夜班费,我的收入和行政岗本科生一样”。当手术刀的重量抵不过行政印章,一场关于医疗价值本源的舆论战已然打响。(裁员的风还是吹到了医院!网传上海三甲大裁员?清退30%行政后勤……)

绩效撕裂的医疗价值链

1.1 行政的“胜利”与外科的困境

浙江这家拥有2000名员工的医院,绩效分配的天平严重失衡。内科占比高达35%,外科仅为15%,辅助科室与护理同为15%,而行政部门(含后勤)竟占据了20%。更令人咋舌的是,一线医务人员仅有600人,这一数据与三级医院行政后勤占比20%的合理上限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公立医院”541薪酬制”如何重构医生|护士|行政医疗新生态?)

这样的绩效分配并非个例。多项研究和政策文件指出,当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存在“重行政、轻临床”的倾向,难以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一些医院在绩效分配中存在“行政人员占比高、临床人员激励不足”的问题,导致一线医生工作积极性受挫。这些现象背后,是行政权力扩张与一线医疗萎缩所形成的。

医保支付DRG/DIP改革的推行,也给医生加了道“紧箍咒”。“检查做多了不结算,药开多了要问责。”一位三甲医院科主任的话语中,满是无奈。外科传统上依赖手术和耗材的收入模式,在耗材加成取消、手术费用被严格控费的情况下,创收能力急剧下降。(医院“刀霸”躺平,年轻医生上位!集采炸穿医疗技术壁垒?)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内科以用药治疗为主的模式,在现行政策下反而更具优势。

中国医院普遍存在行政后勤人员比例过高的问题,以至于造成人员结构的失衡。国内医院行政后勤占比高达25%-45%,远超欧美5-8%的国际标准。如美国梅奥诊所的行政后勤人员占比仅为8%。这家引发争议的医院,行政后勤人员的过度膨胀,使得一线医疗人员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分配权的垄断也让绩效分配不公的现象愈发严重。“绩效方案看院长,内科出身就瞧不起外科”某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院长的个人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绩效方案的走向,这种缺乏科学与民主的方式,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长此以往,绩效低导致人才流失,人才流失使得服务能力下降,服务能力下降又进一步导致收入下滑。据医学界《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2024年度57%的医生收入下降。

三明医改“541”破局

2012年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面对的是更绝望的局面:医保基金穿底,医生灰色收入泛滥,药品回扣横行,医疗体系几近失控。他深知,要破局,必须从根子上动刀。于是,第一刀,便砍向了薪酬制度——建立“目标年薪工分制”。其核心理念:切断“创收”枷锁,政府按职称核定年薪总额,主任医师30万元,副主任医师25万元,主治医师20万元,彻底斩断医生收入与药品、检查、床位等创收项目的利益链条。

医生年薪由基础工分(职称、工龄、职务)和工作量工分构成,其中基础工分占40%,工作量工分占60%,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薪酬按照“541”分配原则,医生占工资总额50%,护理药剂占40%,行政后勤仅占10%,明确向临床一线倾斜,彻底扭转“行政臃肿、临床吃亏”的畸形局面。

十三年过去,数据印证了这场变革的穿透力:三明市医生平均年薪从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元,飙升至2022年的20.11万元,涨幅高达256%。2022年,医生最高年薪达到58.28万元,彻底告别“以药养医”的灰色时代。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改革前的18.37%,大幅提升至46.07%,技术价值真正回归,医生尊严得以重塑。

这场改革,不仅让三明市医生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更让医院收入结构彻底重构,药品收入占比大幅下降,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显著提升,医院回归公益本质,医生回归技术本位。如今,三明经验已成为全国医改的标杆,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这已是继2021年、2022年之后,国务院再次将三明经验写入年度医改重点任务清单。

“541”薪酬分配模式作为三明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突围”,多个省市已明确将其纳入本地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案。2025年3月安阳市发布公立医院薪酬分配指导意见,明确医(含医技)、护(含药)、管薪酬总额占比为5:4:1,即医生团队占50%,护理药剂占40%,行政后勤仅占10%。实行同岗同酬,编制内外人员统一薪酬标准;绩效考核与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挂钩。医生平均薪酬增长7%,医院总收入增长10%,实现“减量增收减负担”。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周口五市被河南省确定为首批“三明医改经验示范城市”,均将“541”薪酬分配制度作为改革核心内容。

绩效改革的深水区

三明“541”薪酬模式在全国推广时,也遭遇了系列“水土不服”的状况,让绩效改革驶入了充满暗礁的深水区。

地方财政与医保基础的薄弱,成为“541”模式推广的第一道坎。以河南省某地为例,改革前当地三甲医院众多,医疗资源过剩,医保基金支付率仅70%多,财政投入又不足,医院运营压力巨大,医生收入偏低。尽管通过医保打包付费改革有所改善,在推行“541”模式初期,仍阻力重重,充分体现了“基础不牢、改革难行”。没有坚实的财政与医保基础作为支撑,分配机制难以顺利运转。

缺乏“一把手”推动,使得很多地方的改革效果大打折扣。詹积富曾指出,一些地方仅由卫健或医保部门推动改革,缺少地方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改革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陷入“形式化学习”的困境,呈现出“神似而非形似”的问题。编制与财政体制的不统一,阻碍了医共体的整合,也给“541”模式落地设置了障碍。在三明改革初期,乡镇卫生院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而县医院为公益二类,差额拨款,不同的编制性质让人员难以流动,影响了医共体的真正融合。这一问题并非三明独有,在其他地区同样存在。

药品限价采购改革触动既得利益,让推行进度步履维艰。三明曾尝试在政府招标基础上与药企二次谈判,却因触及多方利益,消息泄露导致改革被迫叫停。在部分地区,改革面临着强大的利益集团阻力,难以复制三明的强硬执行环境。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引发的社会反弹,也是一大难题。三明将挂号费从7.5元涨至25元时,遭遇患者抗议,被称为“鬼门关”。一些地方模仿此举时,因缺乏配套沟通和缓冲机制,政策“出街即夭折”,改革难以持续。此外,学习时间短、理解浅,导致很多地方“听起来激动,回去后不动”,落地效果参差不齐。自2021年以来,三明接待了大量考察团和培训班,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较低的参训人员层级,使得精髓难以被真正领悟和践行。

尾声:绩效天平的失衡,撕开的不仅是薪酬差距,更是医疗价值的错位。当手术刀的光芒被行政印章遮蔽,一线医者的迷茫与愤怒,早已超越个体境遇。三明“541”模式的破局之光,照见了重塑价值链的可能。绩效改革驶入深水区,唯有让薪酬向临床倾斜、让价值向技术回归,才能让改革真正抵达守护健康的初心。前路崎岖,但方向已明!

参考资料:

一医院绩效分配引争议!内科35%,外科15%,行政20%...丁香园社区

代涛.卫生体系改革评价研究的进展与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公立医院裁员第一刀,砍向了行政后勤?你支持吗?

医学界《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詹积富亲笔长文:三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十年实践知乎专栏

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医共体改革: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对话王虎峰、廖藏宜、詹积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绩效,医生,行政,改革,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