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和医派理念论治慢性肾脏病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经验

2025
07/11

+
分享
评论
zgzyyycjy
A-
A+

祖国传统医学“中和医派”由孙光荣国医大师所始创。孙老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系首届全国中医

祖国传统医学"中和医派"由孙光荣国医大师所始创。孙老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系首届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孙老行医所至,总以患者所忧为已忧,怀揣仁心仁术,在全国中医界众口皆碑,颇具威望,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融合、创新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老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结合中医理论精髓,将中医"中和思想"与儒家"贵中尚和"理念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和医派"的学术理念,其倡导中医临床当"谨查阴阳所在,辨识偏盛偏衰,察知太过不及,以矫正致其中,燮理达其和"。中和医派理念促进了中医药的理论发展,有效推动了中医的临床实践,常使临证收到意外的满意疗效。我们团队经学习并深刻领悟孙老"中和医派"的学术精髓,以此对慢性肾脏病顽固性水肿进行临床诊疗,屡屡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好评。

慢性肾脏病水肿简称"肾性水肿",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由罹患慢性肾脏病所致的局部或全身性不同程度的水液潴留。"慢性肾脏病顽固性水肿"目前在临床上尚没有统一的具体概念,多指用常规治疗方法如利尿剂、严格限制钠盐摄入等反应不佳或效果甚微的水肿。临床上,患者多根据主观感觉自我描述,在配合西药利尿剂、饮食限盐的情况下,双下肢水肿或和面部浮肿在1~2月内难以完全消肿,或水肿反复发作难以彻底缓解等,严重者尚可伴有"腹水、胸水"等。慢性肾脏病顽固性水肿多属于"阴水"范畴,或在"阴水"的基础上并发"阳水"导致急性发作或加重。

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多久病体虚,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久病瘀血阻络,导致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而发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肾病患者多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对水钠代谢障碍、大量蛋白尿致使血浆蛋白和胶体渗透压过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下,导致机体一系列调节机能失衡,终致组织间隙水钠潴留增多而发生水肿。

"水肿病"早在《内经》、《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中既有详细论述,《丹溪心法》将其概分为"阴水、阳水",《诸病源候论》云"水肿病皆由荣卫痞涩、肾脾虚弱所为。"清代《血证论》论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指出了瘀血与水肿的病理因果关系等。在水肿的治疗原则上,《素问 汤液髎醴论》指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指出了"发汗、利尿、活血、温阳"等为治疗水肿的基本大法。

中和医派针对慢性肾脏病顽固性水肿,将其病因病理辨识为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其中以"脾气亏虚、肾阳偏衰不及,失于温煦为本,阴水偏盛太过、运化失司、气化不利、泛溢肌肤为标"。同时,久病入络,瘀血不利,气滞水停,互为因果,致使水肿缠绵难愈。治疗原则以"平衡阴阳、矫正至中,温肾阳、健脾气,宣肺利水、活血通络,标本兼顾,燮理达和。" 常使临证收到十分意外的疗效。

典型案例

患者男性,48岁,身高173cm,正常体重81.0Kg,血压120±/85±mmHg,河北邯郸人。2022年11月患"膜性肾病III型"初诊,双下肢高度水肿(体重90±Kg),尿蛋白定量(4.8~6.5)g/24h(尿量2000±ml),血浆总蛋白(40.3~43.0)g/L、血白蛋白(19.2~25.7)g/L,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280RU/ml,经规范激素、免疫抑制剂,配合ARB类药物、利尿、抗凝、降脂等治疗3+个月,随后多次复查尿蛋白定量降至(2.8~3.1)g/24h,血浆总蛋白(50.3~56.1)g/L、血白蛋白(35.5~39.9)g/L,双下肢浮肿虽明显减轻但仍时轻时重,终难完全消肿,长期服用利尿剂后其效果越来越差。患者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水肿,按之明显凹陷,伴轻微畏寒、四肢欠温,饮食可、睡眠安、大便正常,尿量1500±ml/d,舌质偏淡有齿痕,舌下瘀青显著,舌苔薄白微黄兼腻,脉细。

中和医派辨析:肾阳衰微、脾气亏虚、肺失宣降、水瘀内停,脏腑阴阳失衡,真阳偏衰不及,阴水偏盛太过,瘀阻血络化水。治以"温肾阳、健脾气,宣肺利水、活血通络,标本兼顾,平衡阴阳矫正至中,燮理三焦以使达和。"

以真武汤合五苓散为基础方化裁如下。

炮附子30g~60g、干姜10g~20g、炒白术15g、茯苓30g、醋白芍15g、桂枝15g~30g、泽泻15g、猪苓15g、生黄芪60~30g、生麻黄15g、川芎15g~30g、鬼箭羽15g~30g、薏苡仁15g、炒苍术15g、青风藤15 g、焙蝼蛄2条(研冲服)、炙甘草10g、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温服。

以上为基本处方,患者服用1周后自诉小便逐渐增多,四肢水肿有所减轻,继续调整剂量、方药加减,服药3周后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尿蛋白定量逐渐降至0.5~0.8g/24h。随访至今,四肢水肿未曾发作,尿泡沫大部分基本消失,常规尿蛋白PRO+,偶尔复查尿蛋白定量均在0.5±g/24h波动。

方药解析

选用经方真武汤,温补肾阳、化气利水,增强机体温煦气化之能,纠正机体肾之真阳偏衰与不及,炮附子非量大难凑其功。经方五苓散,利水渗湿、化气消肿,兼温阳健脾、升清泄浊,以治邪之阴水偏盛与太过。方药中白芍以佐制附子、干姜之燥热,猪苓以防利水过度之阴伤,白术、黄芪健脾制水、承水来土掩之责。《神农本草经》载麻黄"主中风……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生麻黄宣肺利水、提壶揭盖,即可"开鬼门、洁净府"又可"去菀陈莝"。川芎、鬼箭羽活血利水,以蝼蛄"血肉有情之品"增强利水之功,薏苡仁、苍术、青风藤协以清利中下焦湿热之邪。全方共凑"温肾阳、健脾气,宣肺利水、活血通络,标本兼顾,平衡阴阳矫正至中,燮理肺脾肾与三焦以使达和。"经过数月调治,机体阴阳渐趋于至中的平衡状态,机体气血运行通畅,肺脾肾与三焦功能稳步达到谐和,临床疗效即效如桴鼓。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述方药可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促进水钠钾排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血浆白蛋白合成,改善血液胶体渗透压,减少尿蛋白排泄,且提升血浆白蛋白水平优先于尿蛋白减少。同时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全面调节机体水液代谢趋于平衡状态,从而发挥消除水肿的作用。

北京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中和医派专家委员会 邓立武

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 冯贺妍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 周小刚

北京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 范振沙

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 续佩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中和,慢性,水肿,肾脏病,利水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