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适应训练:无创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科学之道

2025
07/11

+
分享
评论
健康之眼
A-
A+

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上肢或者下肢进行反复、适度的缺血训练,从而诱导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对严重缺血、缺氧(如脑梗、脑供血不足、血管狭窄或闭塞等情况)产生保作用

一、什么是缺血预适应训练?

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训练,是一种通过对上肢或者下肢进行反复、适度的缺血训练,从而诱导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对严重缺血、缺氧(如脑梗、脑供血不足、血管狭窄或闭塞等情况)产生保护作用的健康管理手段,可实现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

借助缺血预适应长期训练,可以帮助人体应对血压突然升高引发的头晕、心慌等症状。由于日常有缺血训练,当人体突然面临缺血状况时,能够更快适应,从而降低突发情况发生的概率。在症状改善方面,可有效缓解头晕、头痛、耳鸣、胸闷等症状,调节血压,预防心梗、脑梗,减少梗死面积,减轻后遗症,对心血管疾病所产生的相关症状起到无创无副作用的改善。对于肢体水肿和疼痛的患者,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能加速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身体的恢复。

二、缺血性预适应发展历程

1、早期发现与动物实验

1986 年:美国 Murry 博士在犬心肌梗死模型中发现,短暂冠状动脉缺血 - 再灌注处理可减小后续心肌梗死面积,揭示心脏保护潜力,标志领域诞生。

1990 年:科学家在多种动物模型验证效果,探索分子细胞机制,为临床应用奠基。

2、临床初步探索

2000 年:临床医生尝试用于人类,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在心脏手术等中有保护作用,减少心肌损伤和并发症。

2010 年:临床应用范围扩大,探索脑、肾保护潜力,非侵入性训练设备出现,为家庭社区健康管理提供新选择。

3、临床应用与推广

2020 年:机制和效果进一步确认,更多医疗机构将其纳入常规治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

2021 年:中国发布《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缺血性预适应训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便捷性、无创性、经济实用性等优势,进一步推动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

三、缺血性预适应的基本原理

1、触发阶段:通过血压袖带加压阻断肢体(如上臂)血流 5-10 分钟,再松开恢复血流 5 分钟,重复 3-4 次。短暂缺血不损伤组织,但会触发保护信号。此过程中,细胞缺氧使 ATP 水平下降,激活能量传感器(如 AMPK),启动保护性代谢调节。

2、信号释放阶段:缺血组织释放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等信号分子,经血液循环或神经通路传至全身。同时,局部化学物质(如腺苷)刺激感觉神经末梢,通过脊髓或迷走神经将信号传至大脑,触发全身保护反应。

3、全身保护阶段:激活多条保护性信号通路,增强细胞抗损伤能力,调节能量代谢与细胞存活,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修复再生。此外,上调抗氧化酶(如 SOD、HO-1)活性,抑制促炎因子(如 NF-κB),减轻氧化应激与炎症损伤。

四、缺血预适应训练临床应用

1、先心病手术

在儿童择期先心病修补术前应用肢体缺血预适应,可以明显降低血清 TnT 浓度和气道阻力,减少心、肺缺血损害,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儿的术后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2、冠脉搭桥

在冠脉搭桥(CABG)前使用血压计进行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术后血清心肌酶水平,减轻手术操作对心肌造成的损伤,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

3、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应用该技术,可以降低心肌组织梗死风险,减少支架植入后的梗死体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4、心肌梗死后心衰

在院前转运时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心跳骤停和 PCI 术后心衰的发生率,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加上一层 "保险"。

5、造影剂相关肾病

在 PCI 术前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够降低术后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风险,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

6、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救车中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以降低脑组织梗死风险,为患者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7、急性脑梗死非溶栓

在发病 24 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安全可行,能够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并可能降低急性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8、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脑血流动力学无影响,能够降低迟发型脑缺血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五、缺血预适应训练适用哪些人群?

1、健康人群:用于预防缺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症状,特别是中年以上有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家族史者,以及有冠心病、脑血栓危险因素者。

2、亚健康人群: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缺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症状,如久坐、活动较少的亚健康人群,以及日常活动中经常感觉有胸闷、气短、疲劳、乏力的人群。

3、患病人群:用于辅助治疗缺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症状,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介入支架术后人群,以及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的人群等。

六、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的常见功能特点

优质的缺血预适应训练仪通常具备丰富且实用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以下为常见的功能特点:

一机多用:集缺血性预适应训练、血压测量、脉率测量、动脉硬化提醒等功能于一体,能满足多种健康监测与训练需求,为用户提供便利。

精准测量:采用先进的芯片和测量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帮助用户及时、精准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

智能预警:具备心律不齐、动脉硬化提醒检测等功能,一旦检测到异常,会及时提醒用户关注心脏健康,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全自动训练:提供不同训练模式,以适应不同训练阶段用户的需求,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训练基础的用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可随时调节训练压力,满足各类人群的承受力。

语音提醒:在测量和训练过程中,有语音提示,操作简便易懂,方便老年用户使用。

便捷供电:采用锂电池供电,能减少后期训练过程中的其他开支损耗,满足长期训练的供电需求。

高清大屏:配备高清大屏幕,字体显示清晰,方便老年用户查看。

此外,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还具有多重显著功效,如增加血管弹性、使血管壁光滑、防止血栓形成、建立侧支循环、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循环、改善睡眠、调整血压、预防心梗脑梗、减少梗死面积、减轻后遗症、缓解肢体水肿和疼痛、加速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身体恢复等。一次预适应训练的效果相当于一定量运动的血液循环运动量,既安全有效又简单易用。

在选择时,可根据自身需求,综合考虑功能丰富度、性价比等因素,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以更好地辅助心脑血管健康管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应用,治疗,训练,缺血预适应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