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早期筛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2025
07/11

+
分享
评论
乐备实LabEx
A-
A+

肿瘤早期筛查作为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策略,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重点。

肿瘤早期筛查作为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策略,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重点。临床数据显示,早期癌症患者的治愈率可达 90% 以上,而我国 70% 的癌症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导致预后不良和生存率低下。《"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实现全民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提高 15% 的目标,强调通过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强化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这一背景下,肿瘤早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一、肿瘤早筛的临床意义与发展现状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病理过程,从分子水平的癌变到组织学可见的肿瘤形成通常历时 10 年以上。这一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超早期分子异常阶段、癌前病变阶段和侵袭性肿瘤阶段。研究表明,在长达 10 年的窗口期内进行有效干预,或在 3 年的最佳治疗期内实现早期诊断,可显著提高肿瘤诊疗的整体效率。2018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原发性肺癌等 18 个肿瘤诊疗规范》,对乳腺癌、胃癌等高发癌种的筛查策略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对 40-70 岁乳腺癌高危人群定期开展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对 40 岁以上胃癌高危人群实施胃蛋白酶原(PG)检测、胃镜检查等联合筛查方案。

目前,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开展大规模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形成了以医疗机构为核心、第三方检验机构为补充的筛查网络。肿瘤早筛的应用场景可分为三类:医疗机构内的临床检测、高危人群的健康筛查以及普通人群的居家检测。现阶段,早筛产品仍处于商业化初期,主要面向院内患者和院外高危人群,但随着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居家检测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从服务体系看,肿瘤早筛呈现 "漏斗式" 的人群覆盖特征:顶端为医疗机构服务的患者群体,中间层是健康体检人群,基层为普通大众的居家检测需求。这种金字塔结构的形成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公立医疗体系难以满足全部健康需求,使得操作简便、风险较低的早筛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二是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需求规模远大于患者群体,消费升级推动预防性健康投入增加。据测算,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约 450 万例,而潜在的早筛需求人群数量是这一数字的 10 倍以上。

肿瘤早筛技术主要分为传统检测和液体活检两大类。传统方法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医学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液体活检则是通过分析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如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 DNA)进行早期诊断的新兴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液体活检具有取样便捷、创伤小、可同时检测多部位肿瘤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早筛技术路线。

需要明确的是,肿瘤早筛与辅助诊断存在本质区别。辅助诊断针对有症状患者,目的是确认疾病存在;而早筛针对无症状高危人群,旨在识别潜在患病风险,二者的临床逻辑和技术要求截然不同。早筛需要更高的特异性以避免过度诊断,同时需保持足够的敏感性以确保检出效率。

73161752196246701

二、肿瘤早筛的技术路径与研发体系

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转化通常经历四个阶段,液体活检早筛技术亦遵循这一规律:第一阶段为底层技术平台搭建,这是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基础;第二阶段为模型构建与回顾性验证,通过已知病例数据优化算法;第三阶段为前瞻性临床试验,在真实人群中验证模型效能,样本量越大结果越具说服力;第四阶段为产业化落地,实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

评价一款早筛产品的核心要素包括生物标志物、技术平台和医学统计效能。液体活检常用的生物标志物载体主要有四类: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 DNA(ctDNA)、外泌体和微小核糖核酸(miRNA)。其中,CTCs 能实时反映肿瘤活性,但丰度极低(每 10⁹个血细胞中仅 1 个),捕获难度大;ctDNA 携带肿瘤基因组特征,在早期肿瘤中即可检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标志物;外泌体稳定性高但分离技术尚不成熟;miRNA 在肺癌等特定肿瘤中显示出潜在价值,但相关性研究仍需深化。

DNA 层面的变异特征是早筛的重要检测指标,包括点突变、拷贝数变异、甲基化异常等。近年来,多组学整合分析成为技术发展趋势,通过结合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蛋白组数据,可显著提高早筛的准确性。例如,部分研究团队采用 ctDNA 甲基化与蛋白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策略,在肝癌、结直肠癌等癌种中实现了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大规模队列研究是推动早筛技术成熟的关键。国际上已完成多项标志性研究,如美国的 PLCO 试验、欧洲的 EPIC 研究,通过对数十万人群的长期随访,确立了多种肿瘤的筛查标准。我国也在开展多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为制定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早筛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

8631752196247098

三、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肿瘤早筛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仍存在诸多挑战:一是早期肿瘤释放的生物标志物含量极低,对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提出极高要求;二是不同肿瘤的分子特征差异较大,难以开发通用型筛查方案;三是假阳性结果可能导致过度医疗,需要严格控制检测的特异性。此外,成本控制、结果解读标准化和临床转化路径也是制约技术普及的重要因素。

未来,随着单细胞测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肿瘤早筛将向更高灵敏度、更高特异性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微流控芯片、数字 PCR 等技术创新提高微量标志物的检出效率;另一方面,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多组学数据的分析流程,实现从检测到风险评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产业生态的完善,肿瘤早筛有望从高危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成为慢性病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早筛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一种健康理念的转变。通过将疾病防控端口前移,可大幅降低肿瘤带来的社会负担,为实现 "健康中国" 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需要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发力,在技术研发、临床验证和健康宣教等方面持续投入,推动肿瘤早筛技术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13371752196247168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人群,肿瘤,技术,检测,健康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