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易被误诊,家长需警惕这些潜在信号
"孩子总眨眼是不是手机玩多了?""清嗓子清到干呕,查了喉镜却没问题"……抽动症就像个伪装高手,常披着 "眼病""咽炎" 的外衣,是一种较为常见但又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那些被误认为坏习惯的小动作,可能是孩子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今天就揭开它的伪装,帮家长看清真相,别让误诊耽误孩子的黄金干预期。
为什么抽动症容易误诊?
一、症状多样,易与多科疾病混淆
抽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抽动动作。
例如,孩子频繁眨眼,家长可能首先会想到结膜炎,孩子缩鼻子,会被怀疑为鼻炎,清嗓子般的喉部抽动也被当作咽炎来对待。
除此之外,孩子的一些小动作,如摆头、勾手、耸肩等,又容易被家长当作是孩子养成的坏习惯而加以忽视,没有意识到这些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
二、症状波动,易被忽视
抽动症的症状并非持续存在,而是具有波动性。
有时症状会比较轻微,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暂时消失,这使得家长和医生在观察时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孩子的症状只是暂时的,不需要过于担心。
三、缺乏认识,难与多种疾病区分
抽动症的症状与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多种疾病存在重叠。
比如,多动症的孩子也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表现,而焦虑症的孩子可能有烦躁不安、紧张等情绪症状。
这些与抽动症的一些非抽动性表现相似,导致难以准确区分,不能及时识别出抽动症的特征性症状,导致诊断延误。
四、心理因素掩盖,增加诊断难度
抽动症常常伴随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心理症状可能在病情早期更为突出,掩盖了抽动症本身的抽动症状,在诊断时容易被心理问题所干扰,而忽视了对抽动症的排查。
五、诊断标准复杂,依赖专业评估
抽动症的诊断并非通过简单的检查设备就能确定,而是依赖于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对孩子症状的全面观察、病史的详细了解以及对其他类似疾病的排除等,这也导致了误诊率的上升。
作为家长,增加对抽动症的认识至关重要。只有我们对这种疾病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孩子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察觉,帮助孩子尽早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我们也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理解和支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面对抽搐抽动症这一挑战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