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为何会出血?
出血是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然而,该疾病中急性或慢性出血的分子和细胞事件尚不清楚。CCM是动态变化的病灶,可以形成、增大或表现出侵袭性行为,导致反复出血。出血性卒中是CCM患者残疾的重要原因,CCM的增大和出血可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痛、癫痫发作,偶尔甚至死亡。
脑海绵状血管瘤高危出血因素有哪些?
目前自然病史研究和MRI分析已确定,CCM的位置和既往出血史是出血及后续临床后遗症的显著风险因素。性别、病灶数量和大小等因素与出血风险的关系尚不明确。研究还估计,家族性CCM的出血率高于散发性CCM。此外,携带PDCD10突变的患者更可能在较早年龄出现显著的CCM出血。尽管不同研究中每年症状性出血率差异较大,从每患者年0.25%至22.9%不等。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原因研究
"定时炸弹"是众多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病友们对病灶的统一称呼,因为病灶就像定时炸弹一般,不知道何时引爆,可能在运动中,可能在情绪起伏中、甚至熬夜劳累中,也可能没有任何征兆和诱因。走路、睡觉、运动等日常生活中或突然爆发出血,一旦脑干出血量大,很难抢救,轻则对运动、语言等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重则直接离世。所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特别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一旦多次出血后,不仅不断加重的症状折磨患者,而且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寝食难安,甚至导致抑郁症,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脑干主要包括中脑、脑桥、延髓。位于大脑深处,距离头皮远,手术入路需要穿过大量正常脑组织、血管、功能区,其具有难以手术、手术风险高。脑干几乎管辖着生命的一切,如呼吸、心跳、意识等。相比较大脑其他部位,脑干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重要的生理功能,长期以来被称为"手术禁区"。
一项系统汇总分析旨在确定CCM的总体出血率和出血的危险因素。在1985年至2015年的12项自然史研究中,1610名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2.7岁,52%的患者为女性。表现形式为癫痫发作占30%,出血占26%,意外事故占17%,局灶性障碍仅占16%。CCM位于大叶(66%)、脑干(18%)、深部幕上(8%)和小脑(8%)。根据汇总分析,在5081.2患者年的随访中,年出血率为2.5% /患者年。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CCM出血,而年轻,女性,深部位置,大小,多样性和相关的硬脑膜静脉异常(DVAs)没有发现显著性。
另一项研究发现,出现脑出血和脑干定位是再出血的独立基线预测因素。在最近的另一项综述中,发现CCM与DVA共存与出血风险增加有关。
Horne等的荟萃分析报告称,CCM在所有解剖部位发生颅内出血的5年风险为15.8%。对于最初没有明显颅内出血和非脑干CM的患者,5年出血风险为3.8%,而5年复发出血风险为18.4%。脑干CMs患者5年初次出血(8%)和复发出血(30.8%)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干CMs患者。
Taslimi等对1976年至2015年间发表的25项自然史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其中包括1295名CCM患者。他们发现脑干病变中出现症状性出血或再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且首次出现症状性出血会增加再出血的机会。
另一项研究发现,与动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目前的尼古丁滥用相比,肥胖与CCM出血风险增加有关。总之,CCMs出血的死亡和发病风险较低。脑干CCM的位置是症状性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先前出血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再次出血在首次出血后的头2年更为常见。肥胖与CCMs出血风险增加有关。
尽管研究有所不同,但目前研究普遍确定的是,CCM的位置和既往出血史是出血及后续临床后遗症的显著风险因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