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防治指南:生命守护者的实用手册
溺水防治指南:生命守护者的实用手册
夏日戏水本是清凉乐事,可一旦发生溺水,瞬间就会从欢乐变为危机。溺水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其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能为生命安全增添一份保障。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讲解溺水的方方面面。
一、溺水是什么?
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中,由于水吸入肺内(湿淹溺 90%)或喉痉挛(干淹溺 10%)所致窒息。根据发生场景,可分为淡水淹溺和海水淹溺,两者对身体的影响有所不同。淡水渗透压较低,进入人体后会稀释血液,导致血液中电解质紊乱;海水则因渗透压高,会使血液中的水分进入肺部,加重呼吸困难。
二、溺水有哪些表现?
溺水者的临床表现因溺水程度而异。轻度溺水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视觉障碍、剧烈咳嗽,口腔、鼻腔充满泡沫或淤泥、杂草,皮肤黏膜苍白或发绀,四肢厥冷,呼吸浅表而急促。重度溺水者则会出现昏迷,皮肤发绀加重,呼吸不规则甚至停止,心跳微弱或停止,瞳孔散大,胃内充满水而腹部膨胀。此外,部分溺水者还可能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三、溺水为何会发生?
溺水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个人角度看,游泳技能不足、在无安全设施和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在水中打闹或突发抽筋等,都容易导致溺水。对于儿童来说,缺乏成人有效看护,在河边、池塘边玩耍时失足落水,是常见的溺水原因。而对于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平衡能力差,在洗澡或靠近水域时滑倒溺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酒后游泳、疲劳游泳,以及意外落水(如乘船遇险、车辆坠水)等,也都是溺水的诱发因素。
四、如何诊断溺水?
医生诊断溺水主要依据明确的溺水史,以及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会通过一系列检查指标和检验项目进一步评估病情: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血液浓缩或稀释;血气分析能了解患者的缺氧和酸碱平衡状态;血生化检查可检测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判断是否因溺水导致身体机能紊乱。
2、影像学检查: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可观察肺部是否存在肺水肿、炎症等病变;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溺水引发的心律失常。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昏迷、呼吸困难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中暑、心源性猝死、脑血管意外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检查结果来明确病因。
五、溺水怎么治疗?
(一)现场急救:争分夺秒是关键
1、迅速施救:发现有人溺水,施救者应迅速从背后接近溺水者,避免被其紧抱缠身而双双下沉。若自己不会游泳,可利用竹竿、绳索、救生圈等工具进行救援。
2、清除口鼻异物: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淤泥、杂草、呕吐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3、排水处理:可采用膝顶法、肩顶法或抱腹法,将溺水者腹部置于施救者大腿上,使其头部下垂,按压其背部,促使呼吸道和胃内的水排出。但需注意,排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延误心肺复苏。
4、心肺复苏:若溺水者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照 30:2 的比例进行(即 30 次胸外按压后进行 2 次人工呼吸),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二)医院治疗
1、一般治疗:吸氧,改善缺氧状态;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若存在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
3、手术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溺水导致肺部严重损伤、气管异物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取出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4、中医疗法:在溺水患者恢复期,可采用中医调理,如服用益气活血、健脾补肾的中药方剂,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还可通过针灸刺激穴位,促进身体康复。
六、溺水患者的注意事项与康复
溺水患者在治疗后,仍需注意多方面问题。在饮食上,应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鱼肉等,以补充身体能量消耗;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休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体温、呼吸、心率等,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对于经历过严重溺水的患者,可能会留下心理创伤,家属应给予关心和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七、如何预防溺水?
1、加强游泳技能学习:到正规的游泳场所学习游泳,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和自救方法。
2、避免危险水域: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游泳。
3、做好儿童看护:儿童游泳或在水边玩耍时,必须有成人全程陪同,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4、安全设施配备:在游泳池、海边等场所,要配备足够的救生设备和救生人员;在危险水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5、特殊人群注意:老年人洗澡时,要注意防滑,可在浴室放置防滑垫;饮酒后、身体不适时,避免下水游泳。
八、专家提醒
1、施救者在救援溺水者时,一定要确保自身安全,避免盲目下水,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2、即使溺水者救上岸后看似恢复正常,也应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防止出现迟发性病变。
3、普及溺水防治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溺水的危害和急救方法,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溺水,掌握防治要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