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解码DIP(二)解析病种分组科学性,破解医疗机构入组难题

2025-07-04 14:01

本文结合国家最新政策与地方实践,深入拆解核心病种与综合病种的技术逻辑,为医疗机构提供实战解决方案。

98781751608192889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迈入深水区,DIP(按病种分值付费)作为核心支付工具,其病种分组的科学性直接决定医疗机构能否在改革中生存与发展。本文结合国家最新政策与地方实践,深入拆解核心病种与综合病种的技术逻辑,为医疗机构提供实战解决方案。

一、分组逻辑重构:从1.0到2.0版的科学进化

1. 核心病种分组规则升级:采用"主要诊断+主要操作+相关操作"三维聚类模式(原1.0版仅有"诊断+操作"二维组合)。当相关操作导致资源消耗增幅>10%时则独立成组,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叠加血管内超声检查,费用增加26.97%。相反,如果是"00.40-00.43血管操作数量",虽然符合ICD编码规则,但对于资源消耗无显著影响的则不单独成组。

28731751608091890

表1:冠心病分组

2. 综合病种的收敛逻辑:对未达临界值的低频病例(NP<15),按治疗属性二次收敛为四类:

① 保守治疗组(无手术或简单操作,例如吸氧、石膏固定)

② 诊断性操作组(如病理活检、造影、内镜检查)

③ 治疗性操作组(如内镜下息肉切除)

④ 相关手术组(低频手术或多操作叠加但未达核心组标准)

例如:I25.103冠心病+88.4100脑动脉造影(属性诊断性操作)→I25治疗性操作组

二、影响入组的三大症结与破解路径

1. 历史数据缺陷导致分组失真:

① 诊断笼统(如"冠心病"未细分类型)、手术操作漏填(如甲状腺手术未报淋巴清扫术)等导致无对应核心分组。

② 高资源消耗病种被"垃圾组"吞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技术因无对应病组被归入综合病种,导致亏损。

2. 分组测算不科学、本地化不足:

① 部分地区未按病例规模调整临界值,致综合病种收敛失真。

② 明显严重错误的分组未被剔除:例如,脑梗死+吸氧,清单规范"吸氧"无需填报

3. 医院信息化和首页编码填报不足:

① 医保灰码(00码)或临床编码与医保编码映射偏差导致无法识别;

② 高码低编导致入组错误,慢阻肺伴肺炎应编码J44.0(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而非J44.1(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急性家中),分差20%。

解决方案:前2点由局端专家组论证诊断手术操作负面清单,减少无效分组;第3点医疗机构需要了解DIP运行机制,做好信息化支撑(灰码不能作为主要诊断),病案科培训临床做好合规填报,例如对于费用大于2倍,诊断和手术的低频组合"脑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术"(组合概率低于20%)进行排查。

三、医院常见疑问:

· 入综合组一定不好么?

不一定,合理入组场景(非错误)包括罕见病或低频手术:如特殊肿瘤术式、复杂多系统疾病,因病例稀少自然归入综合组;新技术应用初期纳入核心目录的新术式或操作,需临时入综合组等待目录更新;对于主要诊断选择错误、诊断和手术不匹配的情况入综合组则不合理,需要调整编码策略。

· 我们院脑梗死正常填写,细化诊断反而分值低怎么办?

正常填写,当下分组目录和分值不能反映实际资源消耗时,年终可能会重测,将错就错可能会错过更多纠偏的机会。

鉴于真实世界诊疗的复杂程度,例如患者高龄、有严重并发症,采用了中医技术等超支问题该如何保证支付公平?

下一期我们将更新解码医保新语言:DIP改革五部曲系列文章的第3篇《辅助目录:精准支付的校正器--拆解分值调校机制,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矛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导致,手术,编码,操作,诊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