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Western Blot:小实验里的 “大江湖”

2025-07-04 12:58   乐备实LabEx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作为科研日常最基础的实验之一,看似流程常规,实则藏着无数细节 —— 堪称 “小实验里的大文章”。相信多数科研人初涉此 “江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作为科研日常最基础的实验之一,看似流程常规,实则藏着无数细节 -- 堪称 "小实验里的大文章"。相信多数科研人初涉此 "江湖" 时,都被折腾得 "体无完肤",但在与 WB 反复 "过招" 中,也攒下了不少实战经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小备整理了许多 WB 实验心法,助力大家少踩坑、高效出结果 👇

一、蛋白提取:基础中的基础

蛋白提取是 WB 的 "第一关",裂解液选择、样本处理稍有差池,后续全白搭。

1. 裂解液的 "门道"

不同裂解液适配不同需求,常见类型及特点如下(按需选择更高效):

58531751601175812

Tips:

  • 无论哪种裂解液,蛋白酶 / 磷酸酶抑制剂必加(防止蛋白降解、去磷酸化);

  • 若裂解后悬液仍有不溶物,可辅助 10 - 20s 超声破碎(需冰浴,避免产热);

  • 紧急情况下,可用 1×SDS Loading Buffer 替代裂解液(效果类似 SDS 裂解液,但无法测浓度)。

2. 干扰蛋白的 "围剿"

细胞 / 组织样本中,血清残留的 白蛋白(~70kDa)、免疫球蛋白(~50kDa) 是常见 "杂带元凶"-- 即使抗体不直接识别它们,高浓度蛋白也会因非特异吸附造成信号富集,形成杂带。

应对策略:

  • 细胞样本:用 PBS 漂洗至少 3 次(彻底去除培养基残留);

  • 组织样本:尽量清理血液残留(如心脏组织剪去血块、用 PBS 冲洗),从源头减少干扰。

二、胶浓度与电泳:让蛋白 "各就各位"

选对凝胶浓度和电泳条件,能让目的蛋白 "精准分离",减少杂带干扰,让条带更清晰。

凝胶浓度 & 电泳条件速查表(按蛋白分子量选择)

74121751601183259

核心逻辑:小分子量蛋白用高浓度胶 "限制迁移",大分子量蛋白用低浓度胶 "拓宽通道",电泳电压梯度控制可避免条带 "挤压" 或 "拖尾"。

三、转膜:把蛋白 "搬" 到膜上

转膜是 WB 的 "技术活"-- 膜与胶的贴合度、电压 / 时间控制、正负极方向,稍有差错就会前功尽弃。

1. 转膜条件(按蛋白分子量调整)

20621751601191488

2. 转膜操作 "避坑指南"

  • 膜与胶的匹配:PVDF 膜大小需 与凝胶一致或略小(避免蛋白 "跑" 到膜外),滤纸、海绵尺寸同步匹配;

  • "三明治" 结构:胶→膜→滤纸→海绵的顺序不能乱,厚度要均匀(太厚易让胶变形、条带弯曲;太薄易进气泡、条带残缺,可通过增减滤纸调整);

  • 正负极别搞反:蛋白带负电,从负极(胶侧)向正极(膜侧)转移,接反直接 "翻车";

  • 全程冰浴:转膜缓冲液提前预冷,过程中保持低温(防止蛋白变性、转膜效率下降)。

总结:WB 实验看似流程固定,实则每个环节都藏着 "细节密码"-- 从裂解液选择到转膜操作,每一步都影响最终结果。

四、分子量 "预测值" 与 "实际值" 的差异解析

WB 实验中,目的蛋白条带位置与预测分子量不符是常见 "小插曲"。这并非实验失败,而是蛋白本身特性、实验工具误差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拆解核心影响因素,帮你精准定位 "差异原因" 👇

一、预染 Marker 的 "天然误差":

预染 Marker 是 标准蛋白 + 有色染料 偶联的产物,但偶联过程会改变蛋白表面结构,导致其在 SDS-PAGE 中的迁移率与天然蛋白存在偏差;且不同批次偶联的染料量、蛋白构象有细微差异,最终表现为 5 - 10% 的分子量误差(无法完全避免)。

应对:若需精准分子量,改用 非预染 Marker 标定(天然蛋白无偶联干扰,迁移率更稳定)。

二、物种差异:同源蛋白 "长度不同":

人源、大鼠源、小鼠源的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并非 100% 一致 -- 部分蛋白会因物种进化出现 "长度差异",直接导致分子量预测值与实际值不符。

示例:某些肿瘤相关蛋白(如特定转录因子),小鼠源与人类源的氨基酸序列长度差 10 - 20 个残基,分子量差异可达 2 - 3kDa。

应对:查询蛋白数据库(如 Uniprot)时,需 严格筛选物种来源,确保预测值与实验样本匹配。

三、蛋白自身特性:"动态变化" 的分子量:

蛋白并非静态分子,翻译后修饰、剪切加工、亚型差异等,都会让分子量 "灵活变动"-- 这是导致差异的最核心因素!

1. 翻译后修饰:分子量 "变大":

磷酸化、乙酰化、糖基化等修饰,会给蛋白 "额外增重":

  • 糖基化:CD 家族蛋白(如 CD44)经糖基化修饰后,分子量可从理论值(~37kDa)飙升至 80 - 100kDa;

  • 磷酸化:信号通路蛋白(如 p-ERK)磷酸化后,分子量会因带电基团增加,迁移率变慢(条带偏上)。

  • 2. 剪切加工:分子量 "变小":

    部分蛋白以 酶原形式(前体) 合成,经剪切激活后分子量降低:

  • 示例:MMP2 蛋白,酶原(pro-MMP2)分子量~72kDa,激活后剪切为~63kDa 的活性形式。

  • 3. 亚型 / 转录本差异:分子量 "多样":

    一个基因可编码 多个转录本 / 亚型,翻译后蛋白分子量不同:

  • 示例:JNK 蛋白分 JNK1、JNK2、JNK3 亚型,每个亚型又有不同转录本(如 JNK1 存在 46kDa、54kDa 两种形式),同源性高但分子量有差异。

  • 四、Uniprot:分子量 "预测的权威参考":

    Uniprot 数据库是蛋白研究的 "百科全书",可查询:

  • 蛋白 理论分子量、亚型分类、转录本种类;

  • 最初发现文献、翻译后修饰位点、剪切加工信息。

  • 总结:分子量 "预测值" 与 "实际值" 的差异,本质是蛋白 "动态特性" 与实验工具 "固有误差" 共同作用的结果。遇到差异别慌,从 Marker 类型、物种来源、蛋白修饰 / 剪切 / 亚型 三个维度排查,结合 Uniprot 数据库验证,就能精准解析原因。

    五、"白板" 与 "黑板":WB 结果的 "跷跷板" 困境

    WB 实验最让人纠结的,莫过于结果卡在 "白板"(啥信号没有)和 "黑板"(背景糊成一片)之间。本质上,这是 "检测条件不足" vs "检测条件过量" 的博弈,以下拆解核心原因与应对策略 👇

    一、白板:"信号不足" 的连锁反应

    "白板"≠实验失败,而是某些条件没到位,导致信号无法被检测到。从样本、抗体、孵育、显色 四个维度排查:

    1. 样本浓度:基础中的基础:

    WB 对蛋白浓度有最低要求 -- 每孔需 20 - 40μg 总蛋白(细胞样本建议浓度 ≥1μg/μL,组织样本因复杂成分需更高浓度)。

    应对:

  • 用 BCA 法重新定量,确认样本浓度是否达标;

  • 若浓度低,可通过 "浓缩样本"(如超滤管浓缩)或 "增加上样体积"(但别超过孔容量)解决。

  • 2. 一抗稀释比例:别死磕说明书:

    说明书推荐的一抗比例(1:500 - 1:2000)是 "通用值",但实际效果受样本丰度、抗体批次影响。

    应对:

  • 若按最低比例(1:500)仍白板,优先排查其他环节(如样本、转膜);

  • 若比例过高(如 1:5000),可尝试 梯度稀释优化(如 1:500、1:1000、1:2000 对比)。

  • 3. 一抗孵育时间:给抗体 "足够反应时间":

    常规条件是 4℃ 过夜(12 - 16h),但部分抗体亲和力低,需延长孵育 "唤醒信号":

    进阶策略:

  • 延长时间(4℃ 缓慢孵育,让抗体充分结合);

  • 或 4℃ 摇床低速孵育(增加抗体与膜的接触概率);

  • 👉 不建议 37℃ 孵育(易导致非特异结合,且加速抗体降解)。

  • 4. 显色体系:灵敏度决定 "信号下限":

    ECL 化学发光的灵敏度 比 DAB 高 5 - 10 倍,优先选 ECL;且 ECL 发光液分 普通型、灵敏型、超灵敏型,信号差异显著:

    优化思路:

  • 低丰度蛋白→选超灵敏型 ECL;

  • 常规样本→用灵敏型即可;

  • 同时,延长曝光时间(从 30s 到数分钟梯度尝试),捕捉弱信号。

  • 二、黑板:"信号过量" 的背景灾难

    "黑板" 是信号过强或非特异结合过多,导致背景淹没目的条带。核心解决思路是 "减量化":

    1. 上样量:别让蛋白 "堆成山":

    上样量过高(如总蛋白>50μg / 孔),会导致膜上蛋白过度密集,非特异结合暴增。

    应对:

  • 降低上样量(如从 40μg 减到 20μg);

  • 或稀释样本后重新上样。

  • 2. 抗体比例:一抗、二抗 "降浓度":

  • 一抗:若原比例是 1:500,可尝试 1:1000、1:2000 梯度稀释;

  • 二抗:虽成熟,但高浓度仍会增加背景。建议用 1:5000 - 1:10000(HRP 二抗常温孵育 30 - 60min 即可)。

  • 3. 曝光时间:别让背景 "喧宾夺主":

    曝光时间过长(如>5min),背景杂带会随目的条带一起被强化。

    应对:

  • 缩短曝光时间(从 30s 开始梯度尝试,找到 "目的条带清晰、背景干净" 的临界点);

  • 配合 预染 Marker 定位目的条带位置,针对性缩短曝光。

  • 六、封闭液:WB 的 "背景调节器"

    封闭的核心是阻断膜上非特异结合位点,常规用 5% 脱脂奶粉(溶于 1×TBST),常温摇床封闭 1h。但遇到特殊情况,可换用 0.5% 明胶,两者差异及选择逻辑:

    9571751601202164

    进阶技巧:

  • 若单一封闭液效果差,可尝试 混合封闭(如 3% 脱脂奶粉 + 0.2% 明胶);

  • 封闭时间可延长至 2h(尤其样本复杂时,给封闭液足够时间覆盖非特异位点)。

  • 总结:WB 实验的 "白板" 与 "黑板",本质是检测条件的 "过犹不及"。遇到白板,从样本浓度、抗体比例、孵育时间、显色灵敏度 逐步优化;遇到黑板,通过降低上样量、稀释抗体、缩短曝光 减少背景。封闭液则是 "背景调节器",灵活切换脱脂奶粉和明胶,能解决很多疑难问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蛋白,分子量,样本,差异,实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