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防治指南:从识别到急救的全攻略

2025
07/04

+
分享
评论
善国善城善医善药
A-
A+

烈日下劳作突然头晕恶心?空调房待久了出门就心慌?别小看这些信号,可能是中暑在 “敲警钟”!中暑夏季高发的急性疾病,轻则让人乏力虚脱,重则引发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中暑防治指南:从识别到急救的全攻略

烈日下劳作突然头晕恶心?空调房待久了出门就心慌?别小看这些信号,可能是中暑在 "敲警钟"!作为夏季高发的急性疾病,中暑轻则让人乏力虚脱,重则引发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今天就为大家详解中暑的全程防治要点,帮您和家人安全度过炎炎夏日。

一、什么是中暑?-- 高温下的 "身体罢工"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度或不通风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器官功能紊乱的急性疾病。核心机制是:产热>散热,当环境温度超过 35℃,或湿度>60% 时,人体依靠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大幅下降,热量堆积引发连锁反应。

根据严重程度,中暑分为三级:

1、先兆中暑:体温正常或略高(<38℃),表现为口渴、乏力、头晕、多汗、注意力不集中。

2、轻症中暑:体温升高至 38.5℃以上,出现面色潮红 / 苍白、恶心呕吐、心率加快、步态不稳。

3、重症中暑(致命风险!):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可出现高热(>40℃)、意识障碍、抽搐、器官衰竭。

二、中暑的典型症状:身体发出的 "高温警报"

(一)先兆与轻症中暑(可逆阶段)

1、全身表现:头痛头晕、肌肉酸痛、口渴难耐、皮肤湿冷或灼热,儿童可能烦躁哭闹、食欲下降。

2、特殊信号:老年人中暑常以 "沉默型" 表现出现,如无明显出汗、体温骤升却自觉 "不热"。

(二)重症中暑(分 3 型,需立即抢救)

1、热痉挛:高温下大量出汗后,四肢、腹部肌肉突发剧烈抽搐(如小腿抽筋),因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引起,体温可正常。

2、热衰竭:头晕乏力加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心率>120 次 / 分,皮肤湿冷苍白,因脱水导致循环衰竭。

3、热射病(最危险!)

3.1经典表现:体温>40℃,皮肤干燥无汗(汗腺衰竭),意识模糊、抽搐、昏迷;

3.2"三联征":高热、无汗、昏迷,可迅速引发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率高达 50%!

三、哪些因素会诱发中暑?-- 高温下的 "隐形推手"

(一)环境因素(主因)

1、高温高湿:当 "体感温度">37℃时,人体散热效率下降 70%;南方梅雨季、北方干热天均易发病。

2、通风不良:建筑工地、矿井、温室大棚等封闭场所,或车内、电梯间等狭小空间(儿童被遗忘车内致死案例频发)。

(二)个体因素(高危人群)

1、户外工作者:快递员、交警、建筑工人(日均暴露超 6 小时,中暑率是普通人 10 倍);

2、特殊人群: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65 岁以上老人(汗腺功能退化)、肥胖者(散热效率低)、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

3、行为习惯:穿紧身衣 / 深色衣物(吸热快)、正午时段外出、熬夜后体力不支。

(三)特殊场景

1、"空调病" 诱发:从低温空调房突然进入高温环境,血管调节紊乱易致中暑;

2、运动性中暑:马拉松、军训等高强度运动时,产热骤增超过散热能力。

四、如何快速判断是否中暑?--3 步识别法

(一)诊断依据

1、高温暴露史:发病前 1-4 小时内有高温环境停留或高强度活动史;

2、典型症状:头晕乏力 + 体温升高 + 散热异常(出汗减少或无汗);

3、实验室检查(医院检测):

3.1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应激反应)、红细胞压积升高(脱水);

3.2电解质:低钾、低钠、低氯(大量出汗丢失);

3.3肝肾功能:热射病可见肌酐升高、转氨酶飙升(器官损伤)。

(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

1、急性胃肠炎

1.1以呕吐腹泻为主,无高温暴露史,体温正常或低热

1.2查粪便常规,无脱水相关电解质紊乱

2、低血糖昏迷

2.1有糖尿病史,冷汗、手抖、血糖<3.9mmol/L,体温正常

2.2测指尖血糖即可鉴别

3、脑卒中(中风)

3.1突发肢体偏瘫、言语障碍,体温可正常,CT 可见脑部病变

3.2观察 "FAST 原则"(Face 下垂、Arm 无力、Speech 不清、Time 就医)

五、分秒必争!中暑的分级治疗方案

(一)先兆 / 轻症中暑:现场急救是关键

1、快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树荫下、空调房),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2、物理降温

2.1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2.2风扇直吹加速蒸发散热(避免正对头部,防止受凉);

2.3儿童 / 老人可在额头贴退热贴,或用冰袋包裹毛巾置于腋下、腹股沟。

2、科学补液

2.1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500ml 水 + 1g 盐)或运动饮料(含电解质),每次不超过 200ml;

2.2禁止:牛饮冰水(刺激胃肠痉挛)、喝含糖饮料(加重电解质紊乱)、饮酒(扩张血管加速散热负担)。

3、休息与观察:静卧 30 分钟,监测体温变化,若 30 分钟后症状未缓解或体温>38.5℃,立即就医。

(二)重症中暑:立即送医,分秒必争!

1、热痉挛

1.1现场处理:拉伸抽搐肌肉(如小腿抽筋时伸直膝关节、勾起脚尖),饮用淡盐水;

1.2医院治疗: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 氯化钾,纠正电解质紊乱。

2、热衰竭

2.1体位:取平卧位,下肢抬高 15-30°(增加回心血量);

2.2医院治疗:快速静脉补液(生理盐水或林格液),监测血压心率,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升压。

3、热射病(黄金 10 分钟抢救!)

3.1现场降温(比送医更重要!):

3.1.1冰水浸浴:将患者躯干浸泡在 15-20℃水中(避免全身浸泡引发寒战),同时按摩四肢促进散热;

3.1.2冰毯覆盖:无冰水时,用塑料袋装冰裹住身体,重点颈部、腋下、腹股沟;

3.1.3风扇 + 喷雾:向患者喷洒温水,同时开风扇,模拟 "蒸发降温"。

3.2医院抢救

3.2.1快速降温:目标 1 小时内体温降至 39℃以下,可用冰盐水灌肠、血管内降温仪;

3.2.2器官保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防呼吸衰竭)、血液净化(清除炎症因子)、护脑护肾药物(如甘露醇脱水);

3.2.3对症治疗:纠正酸中毒、控制抽搐(地西泮静注)、防治 DIC(补充凝血因子)。

(三)中医疗法(辅助缓解轻症)

1、刮痧 / 拔罐:在颈部、背部、肘窝用刮痧板蘸温水刮拭,至皮肤出现红色痧点,缓解头晕恶心;

2、中药调理:暑湿较重者可饮用荷叶绿豆汤、藿香正气水(软胶囊剂型,避免酒精刺激);气阴两虚者用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煎服)。

六、康复期注意事项:防反复、护机能

1、饮食调理

1.1中暑后 24 小时内:以清淡流食为主(如小米粥、蔬菜汤),避免油腻辛辣(减轻胃肠负担);

1.2补充电解质:喝椰子水、香蕉牛奶(含钾钠),吃番茄、黄瓜(补水补维生素)。

2、休息与监测

2.1轻症者康复后 48 小时内避免高温作业、剧烈运动;

2.2热射病患者出院后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心肌酶,观察是否有后遗症(如记忆力下降、肌肉萎缩)。

3、特殊人群护理

3.1儿童中暑后易反复,需观察是否有持续烦躁、拒食,警惕脱水;

3.2老年患者康复期注意保暖(避免空调直吹),防止退热后感冒。

七、预防中暑的 "黄金法则"-- 从细节做起

(一)环境防护(户外工作者必看!)

1、错峰出行:上午 10 点 - 下午 4 点高温时段尽量避免外出,如需作业,每 30 分钟到阴凉处休息 5 分钟;

2、穿戴讲究:穿浅色透气棉质衣物(深色吸热率高 30%),戴宽檐帽 + 太阳镜,户外作业者穿防中暑马甲(内置冰袋);

3、改善环境:室内保持通风,安装风扇 / 空调(设定 26-28℃),高温车间配备喷雾降温设备。

(二)主动补水补盐(关键!)

1、饮水原则:不渴也要喝,每小时饮用 100-200ml(全天至少 2-3L),分次慢饮;

1.1黄金配方:500ml 水 + 1g 盐 + 5g 糖(模拟汗液电解质比例),或直接购买 "口服补液盐"(药店有售);

1.2警惕脱水信号:尿色深黄、尿量减少、口干舌燥,此时已丢失 1-2L 体液,需立即补水。

(三)高危人群特别防护

1、儿童:外出推车挂遮阳篷,车内备便携小风扇,避免单独留车内(5 分钟内车内温度可飙升至 50℃);

2、老人:家中备电子体温计,每日 3 次监测体温(>37.3℃需警惕),晨起喝一杯温盐水;

3、慢性病患者:高血压患者高温天避免正午服药(防止血管扩张引发低血压),随身携带仁丹、十滴水。

(四)家庭必备防暑包

1、电子体温计:实时监测体温,发现≥38℃立即处理;老人儿童首选耳温枪,快速准确。

2、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补充电解质;按说明书冲泡,勿用沸水(破坏成分)。

3、冰袋 / 退热贴:物理降温,缓解头痛头晕;冰袋用毛巾包裹,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冻伤。

4、藿香正气水/软胶囊:缓解暑湿引起的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含酒精剂型驾车慎用,糖尿病患者选无糖型。

八、专家提醒:这些误区可能致命!

1、误区一:中暑后喝冰镇饮料 "快速降温"

真相:冰水刺激胃肠血管收缩,导致吸收障碍,且大量糖分加重电解质紊乱,正确做法是喝常温淡盐水。

2、误区二:热射病患者用酒精擦身 "加强散热"

真相:酒精挥发快,可能导致皮肤血管收缩,反而抑制散热,且酒精经皮肤吸收对儿童 / 老人有肝毒性,首选温水擦拭。

3、误区三:中暑恢复后马上回到高温环境

真相:身体对高温的耐受度需 7-10 天重建,康复后至少 3 天内避免正午外出,逐步适应环境。

4、误区四:"中暑不用去医院,休息一下就好"

真相:热射病从发病到器官衰竭可能仅 2 小时,出现意识模糊、抽搐、高热>40℃,必须立即拨打 120,途中持续降温!

九、高温天 "保命" 口诀

高温来袭别逞强,防晒补水要配上;

户外作业勤休息,老人儿童多留意;

头晕恶心早处理,物理降温别迟疑;

高热昏迷莫拖延,立即就医救命急!

掌握中暑防治知识,就能在炎炎夏日为自己和家人撑起 "保护伞"。记住:预防大于治疗,细节决定安全。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高温警报,让这个夏天过得凉爽又安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中暑,高温,避免,体温,散热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