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犹如一把由大数据锻造的“标尺”,为每个疾病组合赋予精准分值,重构医保支付的底层规则。
在传统按项目付费的医疗支付模式下,医疗机构多开药、多检查便能获得更多收益,但医保基金穿底风险与患者负担加剧如影随形。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 的诞生,正将这一扭曲逻辑彻底颠覆。它如同一把由大数据锻造的"标尺",为每个疾病组合赋予精准分值,重构医保支付的底层规则。
一、疾病与治疗的"可量化的价格菜单"
DIP全称为"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是一套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的完整管理体系。即通过发掘"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对病案数据进行客观分类,从而形成每一个疾病与治疗方式组合的标化定位,用于客观反映疾病严重程度、治疗复杂状态、资源消耗水平与临床行为规范,可应用于医保支付、基金监管、医院管理等领域。
DIP付费是预付费模式,它的三个核心要素为"分值、点值、系数",根据"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确定病种"分值",根据医疗资源消耗确定"点值",根据区域内年度医保基金预算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确定"系数",根据分值、点值、医保报销比例确定支付总额。这种方式旨在促进医院合理诊断、检查、用药、治疗,避免过度医疗行为,实现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
二、不同于传统按项目付费,DIP的三大特点:
1. 形成病组:每个病例根据诊疗方式(ICD编码)自动匹配标准化病种组合。例如,当一位食管癌患者(诊断编码C15.1)接受"颈胸腹三切口全食管切除术(手术编码42.4202)",这个特定组合在DIP系统中会被赋予唯一标识和分值。
表1:食管癌分组目录
2. 打包支付:颠覆传统按项目支付,通过前期大数据测算赋予每个病组一个支付标准,客观反映资源消耗,实现医保按"病组分值×点值"打包支付。
① 统筹区域内某DIP病种分值=统筹区域内某DIP病种所有出院病例平均医疗费用/统筹区域内所有DIP病种出院病例平均医疗费用
② 结算分值点值均值=(当年医保基金可用于DIP付费总额/医保报销比例)/∑(DIP分值*对应病种病例数量)
3. 动态监管:传统按项目付费的监管重点是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分解收费、串换收费等),DIP通过构建大数据偏差模型,定位的重点问题转向病组维度(高套入组、分解住院、服务不足等)。
表2:主要违规行为识别特征
三、DIP的应用目的与挑战
目的:
① 控制医疗费用:通过预付制(按分值支付)替代后付制(按项目收费),减少过度检查、用药。
② 提升服务质量:医院需在固定支付标准内完成治疗,促使优化流程、缩短住院时间。
③ 促进分级诊疗:简单病种分值低,引导基层医院收治;复杂病种分值高,由大医院承接。
挑战:
① 数据质量要求高:依赖准确的病案首页编码,错误会导致分值偏差。
② 医院适应难度大:需调整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临床路径。
③ 复杂病种难覆盖:罕见病或个体化治疗场景可能被"一刀切"规则限制。
四、临床医生的隐忧:
DIP分组是否真的能反映真实医疗成本?
DIP本质上是大数据的"均值游戏",通过规范诊疗控制不必要浪费实现"整体盈利"即可,个体病例引入严重程度辅助目录,调节病例系数达到相对公平,严重超支申请特病单议。
ICU、康复危重症和长期住院患者是必超支,认亏么?
并不是全部病种都合适DIP支付,支付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按项目、按床日等,ICU和康复本质上不应纳入DIP支付,如果本地区纳入了,医院不应该对此进行绩效考核,公立医院具备公益性质,这是坚守人民群众健康的底线。
DIP的最终目标,远不止于控费,而在于构建一个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医疗生态。它通过重塑经济激励,引导医疗资源流向价值更高的领域,推动医疗服务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大家觉得,推行DIP的阻力有哪些?
下一期,我们将分享第2期:
数据质量:核心病种与综合病种--解析病种分组科学性,破解医疗机构入组难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