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内地与香港民营医院的差异及启示

2025
07/02

+
分享
评论
李洪军
A-
A+

香港民营医院的分层服务模式、商保支付生态及跨境融合策略,为内地民营医院从“公立主导、民营补充”向“公立主基、民营主商”方向发展提供实践范本。

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现象:政府办医和私人办医并存。我国内地与香港虽然采取"一国两制"治理策略,但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并存的服务格局是相同的。那么,在不同的制度下,内地与香港的民营医院在机构定位、医疗收入、患者信任和发展空间有什么异同呢?双方可以从彼此的发展中借鉴到什么样的经验呢?本文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民营医院发展提供借鉴。

1.机构服务定位:分层化服务与多元化探索

1.1 内地:多极发展,探索差异化

内地民营医院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改革初期。1980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加强城市业务技术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允许个体开业行医",打破公立医院垄断。1984年,中国首家民营医院"广州益寿医院"成立,同年首家"国有民营"模式医院"南浦医院"出现。1988年,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成立,成为早期专科民营医院代表,开展公益复明行动。早期民营医疗机构多为个体医生开设的小诊所,规模小、服务单一,集中于中医、牙科等领域,逐渐从个体诊所向综合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向公立医院薄弱领域涉入,如医美、眼科、口腔、妇产、肿瘤、康复等方向,避开与公立医院的正面竞争,呈现"高端与中低端补充并存"的格局。第一种是高端医疗服务机构。这类民营医院面向高收入人群、外籍人士及对医疗服务品质有高要求的患者,提供个性化、国际化医疗服务,如和睦家、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北京莱佛士医院、深圳禾正医院等代表;第二种是特色专科服务机构。这类民营医院聚焦特定专科领域,如眼科、骨科、妇产、肿瘤等,以专业化服务吸引中端消费群体,收费略高于公立医院但低于高端机构的特色专科医院。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锦欣生殖等。第三种是基本医疗服务机构。这类民营医院主要服务基层社区或县(区)域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等国家医保类服务,与公立医院的服务项目有重叠、交叉和补充,且数量多,但整体规模较小,聚焦便捷性和可及性,绝大多数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缓解基层医疗资源不足。

民营医院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作用,经历过几轮变化。199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发展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举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将民营医院纳入"补充性"制度设计。2000年,国务院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民营医院"概念,将其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推动规范化发展。2009年,新医改方案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民营医院从"补充"升级为"重要补充",并首次提出"多元办医"理念。2010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提出"非禁即入"原则,要求民营医院在市场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医院同等对待。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动民营医院从"营利主导"向"公益与市场并重"转型。2016 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首次将民营医院纳入国家战略体系。2023 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明确"新增医疗机构以社会办医为主",民营医院成为医疗资源扩容的主力军。2025年,国务院《"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民营医院引入国际认证,与跨国药企、保险机构合作打造高端医疗网络。从政策脉络中,可见内地民营医院被赋予"公立医院协同发展者"角色,政策聚焦于"差异化竞争"与"高质量发展",推动其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鼓励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补充化的服务保障格局。

2.香港:公私互补,瞄准高端市场

香港民营医院的发展与香港的殖民历史、社会结构及医疗政策紧密相关。香港未被殖民前,与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一样,以渔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医疗上就是中医为主,草药铺、跌打医馆等传统中医服务本地居民。英国占领香港后,随着外籍人口增加,殖民政府开始规划西式医疗设施。1843年,香港出现传教士创办,首家面向华人的免费西医诊所,后发展为公立的"广华医院",成为中西医并存的早期标志。此时,华人依赖中医,外籍人士依赖殖民政府或教会提供的西医服务,民营医院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19世纪末,香港华商阶层壮大,开始投资医疗事业,推动华人西医医院发展。1857年,由法国沙尔德圣保禄女修会创办,最初为外籍女性提供医疗服务,后逐步向华人开放,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医院之一。香港民营医院从诞生之初,就把目标放在不同人群,并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专注高端医疗服务。在民营医院管理上,香港民营医院引入企业化管理,借鉴国际医院管理经验。如圣保禄医院20世纪80年代设立管理委员会,实行"医疗专业团队+职业经理人"治理结构。养和医院1992年通过JCI认证,成为亚洲首家获此资质的民营医院,标志着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香港民营医院率先引入微创手术、试管婴儿等先进技术,如1985年养和医院完成香港首例心脏搭桥手术,确立技术领先地位。1974年《医疗服务白皮书》明确公营医疗负责基本服务,私立医疗提供自费高端服务,形成"公私分层"的二元医疗体系。

香港回归后的医疗政策得以延续。特区政府维持"公营主导、私营补充"框架,鼓励民营医院参与公共医疗项目(如自愿医保计划)。香港医疗体系以明确的分工和分层服务为核心特征。公立医院承担基础医疗和急救功能,收费低廉(急诊180港元,住院每日120港元),但因轮候时间过长(CT检查轮候52-60周,专科手术等待1年以上),仅能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保基本"需求。民营医院则瞄准高端支付群体,提供"高质高效"服务。香港民营医院的发展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有限干预"下形成独特生态。政府不直接参与民营医院运营,但通过牌照审批、定价监管引导行业发展。

2 医疗收入来源:商保主导与自费为主

2.1内地:自费为主,医保边缘化

内地民营医院的医疗收入构成与其市场定位、服务特色及政策环境紧密相关,包括门诊、住院、检查等基础医疗服务收费、专科与高端治疗项目等。其收入构成主要来自患者自付、商业保险和医保基金。其中,中高端医疗机构主要依靠患者自付,商业保险仅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少数民营医院得到落地,其他城市难以成为民营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些与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有重合的民营医院的医疗收入主要来自医保支付及少部分患者自付。加上,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掌握着医学院校、专家人才、培养平台等关键要素,使得内地民营医院技术水平有限、规模有限,难以获得医疗项目中的高净值利润和规模利润,民营医院的医疗收入规模有限。如占据70%数量的民营医院,诊疗量仅为18%左右。近年来,内地民营医院原先依靠的检查、药品、耗材等利润又面临DRG/DIP支付方式下的大幅削减,再加上银行资金利息、房租、人力等固定支出,以及消费医疗面临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出现了大部分民营医院收不抵支,资不抵债的情况,整个民营医院处于"破产"的边缘!

2.2 香港:商保驱动、政府协同

香港民营医院的医疗收入主要来自患者的直接付费和商业保险支付,与公立医院的政府补贴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其中门诊、住院、检查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同样的项目,民营医院收费可达公立医院的数十倍、数百倍。如肝移植在民营医院需数百万港元,公立医院则仅收1,000港元(政府补贴覆盖成本)。同样, CT、MRI等影像检查在香港公立医院轮候需1年以上,而民营医院可即时安排但费用高昂。商业保险是支撑民营医院支付能力的关键环节。香港商业保险密度居亚洲首位,50%居民拥有商业保险,115万人享有企业团体保险,覆盖民营医疗费用的70%~90%。民营医院与保险公司合作"直付"服务(如大湾区跨境医疗险),患者无需垫付,医院直接向保险公司结算。高收入群体(月入≥35,000港元者占人口10%)多通过保险覆盖民营医院医疗成本。例如感冒在私立诊所花费700港元,保险报销后自付极低。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政府通过"公私协作计划"将公立医院积压患者转至私营机构(如CT检查外包),并发放"长者医疗券"补贴基层医疗。香港民营医院较少依赖药品销售盈利,药品价格相对透明合理,其收入主要依靠专业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此外,民营医院还通过开展国际医疗服务,吸引海外患者就诊,进一步拓宽了收入渠道。香港民营医院收入核心在于高定价服务+商保支付体系,与公立系统形成"双轨制",主要收入来源于高净值患者自费及商保理赔(占比最高),跨境医疗、特色专科(如产科、肿瘤)及高端病房分级收费;以及设立的竞争壁垒:以国际水平的医疗质量(如癌症生存率)维持高价合理性。

3.患者信任:制度保障品牌重建

3.1 内地:信任危机与囚徒困境

内地民营医院自诞生起就被寄予"激活医疗市场、改善服务质量"的厚望,却深陷信任泥潭。民营医院的信任危机源于其长期行为失范。一方面,虚假宣传泛滥成灾。从"美国技术""100天快孕"等夸大疗效的广告,到伪专家、伪造医疗资质,患者往往慕名而来却遭遇"来一个、骗一个"的诊疗陷阱。另一方面,医疗行为严重异化。部分民营医院将患者按经济条件分级"开发",通过无病造病、小病大治榨取钱财;更有甚者,医生薪资直接挂钩患者消费额,导致过度医疗成为常态。这些信任危机的根源是内地民营医院早期投资者的经营策略导致的。内地民营医院早期投资者多来自莆田系等非医疗背景群体,以"养猪杀肉"而非"养孩成才"的短视思维经营医院,将医院视为快速套利工具,依靠广告投入吸引患者,再对吸引的患者开始服务项目和价格欺诈,形成"欺诈-依赖-更甚欺诈"的路径。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系统性信任危机的根源,折射出一个医疗版的"囚徒困境"--当部分医院选择欺诈牟利时,整个行业便被拖入集体失信、集体受损的恶性循环。虽然,近年来,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通过企业信誉背书、高端服务和专科技术赢得口碑,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病种等赛道实现形象扭转,甚至接近国际水平。但一些民营医院"骗保、欺诈、过度"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品牌声誉。正是由于受历史遗留的莆田系污名化、复杂病种能力短板、医保商保覆盖不足,导致患者对民营医院信任度偏低。内地民营医院的品牌声誉处于"高端突围"与"大众信任重建"并存的撕裂状态。

2.香港:高薪养廉与制度信任

香港民营医院的声誉与内地民营医院完全不同。患者对香港民营医院的技术、服务是信任的。这种患者信任源于系统化制度设计,首先是香港医疗人才的精英化的培养模式,使得医疗人才不论在公立和民营医院工作,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爱护自己的羽毛,实施与公立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了第一道信任的基线。如香港明确规定,在香港开设民营医院的医生,一定是在公立医院工作超过8年的。其次,医生队伍的高薪防治医生的不良行为。如新入职医生月薪4万-5万港元,顶级民营医院外科医生周薪百万,医疗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诊疗行为,收红包可终身吊销执照,廉政公署定期公示违规案例。最后,香港民营医院的品牌声誉建立在"高质高价"的市场定位上,以综合化与国际化为主要方向,兼具国际顶尖技术、精英化服务与明星效应,如养和医院的肿瘤中心、港安医院的质子治疗(亚洲领先)以及港怡医院的MAKO骨科手术机器人代表了香港民营医院的技术巅峰,吸引全球高净值患者。病房分级体系(普通房至套房)匹配不同消费能力,明德医院顶级套房配备独立花园、私人厨师,单日房费达2.3万港元;养和医院环境被形容为"医疗酒店",满足富豪长期疗养需求,香港民营医院的品牌本质是"技术权威+奢侈服务"的结合。

4 发展空间:跨境融合与政策突破

4.1 内地:建立信任与支付破局

制约内地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的主要根源是信任危机和支付困局。内地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政策方面,虽然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医,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民营医院在土地获取、税收优惠、人才招聘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政策障碍。例如,民营医院获取建设用地难度较大,租金成本较高,增加了运营负担。人才方面,由于社会认可度较低、职称评定受限等原因,民营医院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医学人才,导致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市场竞争方面,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民营医院在与公立医院竞争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时处于劣势。不过,内地民营医院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对多样化、个性化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民营医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家在健康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康复护理等领域,也为民营医院拓展业务范围创造了条件。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为民营医院提升服务效率、拓展服务半径提供了新途径。

4.2 香港民营医院发展空间制约因素与机遇

香港民营医院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运营成本高的制约。香港土地价格昂贵,民营医院扩建或新建面临巨大的土地成本压力,限制了医院规模的扩大。香港沿袭英联邦医疗体制,在保持全球领先医疗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正式进入超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5年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对医护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培养周期长,导致人才供不应求。此外,香港民营医院在与公立医院竞争中,由于公立医院提供低价基本医疗服务,对民营医院的患者分流产生一定影响。然而,香港民营医院也有自身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民营医院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内地医疗机构合作,能够拓展服务市场,共享医疗资源。香港在医疗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国际医疗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随着跨境医疗需求的增长,香港民营医院可以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在逐步出台政策,鼓励民营医院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5.香港民营医院对内地民营医院发展的启示

5.1 明确专科特色战略内地民营医院应借鉴香港经验,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明确服务定位。专注于特色专科建设,加大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科品牌。例如在医养、护理、康复、医美、高端体检等领域,深入挖掘患者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就医体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

5.2 优化医疗收入结构内地民营医院应减少对药品及耗材销售的依赖,提高医疗服务收费在收入中的占比。通过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合理调整服务价格。积极拓展商业保险合作,争取更多商业保险机构将民营医院纳入定点范围,推动医保和商保协同发展,拓宽收入来源、增加收入稳定性。探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利用内地的医疗成本优势和特色技术,吸引海外患者。充分发挥机构的灵活性,创新性开展全生命周期、全生态链的健康服务,抓住人口老龄化带来海量健康需求。

5.3 拓展服务发展空间内地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民营医院发展政策,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降低民营医院运营成本。民营医院自身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设置股权架构、提高薪酬待遇、完善职业发展规划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展线上诊疗、远程医疗、智能医疗等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和可及性。积极参与医养结合、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拓展业务范围,抓住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同时,加强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与互补,实现差异化发展,向香港民营医院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

6.结语

香港民营医院的分层服务模式、商保支付生态及跨境融合策略,为内地民营医院从"公立主导、民营补充"向"公立主基、民营主商"方向发展提供实践范本。内地庞大的市场基数与专科突破潜力,亦为香港北上拓展注入动能。未来两地需在支付协同(医保/商保互通)、药械标准统一及数据共享层面突破制度壁垒,方能实现从"资源竞争"到"价值互补"的跃迁,共同为两地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民众健康福祉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民营,服务,香港,医疗,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