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业务量还是持续下滑,院长最头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
在如今的医疗行业里,医院经营越来越不容易,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少。病人少了,麻烦事就跟着来了:医院收入减少、设备和床位闲着用不上、医生护士也可能因为发展不好离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让医院恢复生机,成了院长和管理层最头疼的难题。
公立医院病人变少的这些年
这几年,不少公立医院明显感觉来看病的人少了、住院的人也少了。其实,这背后不是一个原因导致的,而是政策变化、社会大环境,还有医疗模式调整等好多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
先说说政策方面。现在医疗改革力度很大,对医院影响不小。以前医院能靠卖药赚钱,现在取消了这个政策,虽然医院收入结构更合理了,但有些医院过度检查、治疗这些费用涨了,老百姓自己要掏的钱变多了。有些人为了省钱,不是特别严重的病就不来医院了。还有DRG、DIP 这些新的付费方式,医院为了控制成本,更愿意接收病情重、报销额度高的病人,小毛病的患者就看得少了。另外,国家推广分级诊疗,鼓励大家有头疼脑热、慢性病先去社区医院,这也让大医院的门诊和住院人数少了很多。
再看看社会大环境。疫情过后,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平时就注意保养,有些小毛病自己调理就好了,也就不用往医院跑。再加上现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私立医院越来越多,网上看病也很方便,不少人就不去公立医院了。
最后说说医院自己的问题。要是医院挂号、缴费、检查这些流程太麻烦,医生护士水平不够,看病还总出岔子,病人肯定不愿意再来,还会和身边人吐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医院来看病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
这么多问题堆在一起,公立医院病人变少就不奇怪了。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得把这些原因摸透,再想办法各个击破,才能让医院重新热闹起来,发展得更好。
病人少了容易踩的坑
发现病人越来越少,有些医院着急了,觉得多打广告就能解决问题。又是在网上发文章、拍视频,又是在小区里办义诊、开讲座,花了不少钱做宣传。但这么做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 把病治好。
医院能不能留住病人,关键在于医疗水平。就算靠广告吸引了病人,如果治不好病,口碑就砸了,病人下次肯定不会再来,还会劝别人也别来,最后医院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差。
所以说,医院想要真正吸引病人,不能只靠营销,必须回归医疗本质,把内部管理做好,提高治疗水平。只有病人觉得医院靠谱,愿意推荐给别人,医院的病人数量才能慢慢回升。
怎么让医院重新"热闹" 起来
精准定位问题根源是破局的首要前提
医院可以建立一套详细的数据分析系统,先看全院整体数据,对比今年和去年、这个月和上个月的变化;再按科室细分,找出病人减少明显的科室;接着分析每个医疗小组的接诊量、手术成功率;最后追踪个别病人的整个就医过程,找到病人不再来的原因。
通过这样全面分析,就能发现到底是设备太旧、看病太慢,还是治疗效果不好导致病人流失。找到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在所有影响因素里,医疗质量是核心,必须把提升医疗质量作为重点。
医院管理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一起努力。下面我们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看病体验、加强重点科室建设这三个关键方向,聊聊怎么让医院重新吸引病人。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完善医护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培养机制,定期组织涵盖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培训课程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技术指导与案例分享,鼓励医护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申报与学术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
针对外科系统,重点开展前沿微创手术技术专项培训;内科系统则着重开展疑难病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研讨,确保医疗团队能够及时掌握先进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构建医疗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从诊断准确性、治疗有效性、患者安全管理及满意度等关键维度设置量化考核指标。设立专门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统筹开展全流程医疗质量督查工作,采用常态化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方式。
建立病历质控、手术质量、院感防控等专项监测台账,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动态跟踪与趋势分析。针对出现的异常数据,运用根本原因分析(RCA)方法,制定并落实系统性改进方案,形成 PDCA 循环管理闭环。
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推进智慧医疗服务流程升级: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深化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预约挂号、在线支付、电子病历共享及检查检验报告线上查询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功能。推广移动支付结算系统,实现诊间缴费便捷化;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优化预约排班系统,合理分配诊疗资源,有效控制患者候诊时间,提升就医效率与便捷性。
建立标准化医疗服务规范体系:开展全员医疗服务标准化培训,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医疗服务全过程,制定涵盖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投诉处理等内容的标准化服务规范。在门诊大厅、住院部等重点区域设置专职导诊人员,并配备志愿者服务团队,为患者提供主动、个性化的就医引导与咨询服务。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医患沟通制度,采用专业医学知识与通俗化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向患者详细说明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及风险预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加强学科建设与特色专科发展
优化医疗资源战略布局:依据医院功能定位与区域卫生规划,结合疾病谱分布特点,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学科、优势学科及扶持学科。
对重点学科实施"一学科一方案" 的精准扶持策略,加大资金投入,配置高端医疗设备,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临床研究平台,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打造差异化专科服务品牌:深入挖掘医院学科优势与技术特色,聚焦细分医疗领域,培育具有显著差异化竞争力的特色专科。
对于中医康复等传统优势学科,整合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医学等专业资源,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养康一体" 的特色服务模式,开发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与特色技术项目。通过开展专科联盟建设、举办学术论坛、加强品牌宣传等方式,提升特色专科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与品牌知名度,以专科优势带动医院整体业务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业务量的优化绝非单一策略可奏效,而是需要以"院 - 科 - 组 - 个案" 四级数据分析体系为基石,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在医疗质量、服务体验与学科建设等维度协同发力。
当医院真正将发展重心从 "流量争夺" 转向 "质量深耕",通过夯实医护技能、完善质控体系、升级智慧服务、打造特色专科等组合拳,既能重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也能在分级诊疗与医保改革的政策环境中找到差异化定位。未来,唯有以数据为镜、以质量为纲,推动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方能在医疗行业变革浪潮中实现业务量与美誉度的双重提升,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