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防治指南:从识别到康复的全攻略
便血防治指南:从识别到康复的全攻略
上厕所时发现便池里有鲜血,或是粪便颜色发黑发亮,这可不是小事情!便血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警报,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便血,掌握科学防治方法。
一、便血是什么?
便血指的是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少量出血时,肉眼可能难以察觉,需通过粪便潜血试验才能发现;大量出血时,血液会直接附着在粪便表面,甚至出现喷射状出血,或排出暗红色血块。不同部位的出血,便血的表现也有所差异,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出血,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多表现为黑便;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等)出血,通常便血颜色较鲜红。
二、便血背后的 "元凶"
1、肠道疾病:痔疮和肛裂是最常见的原因,排便时干结的粪便摩擦曲张的痔静脉丛或裂开的肛管皮肤,导致出血,便血通常鲜红,不与粪便混合;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肠道黏膜持续炎症、溃疡,会出现黏液脓血便;肠道息肉、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表面破溃,也会引发便血。
2、上消化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侵蚀血管,出血量较大且速度较快时,除了可能呕血,也会出现便血,一般为黑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便血颜色可能暗红。
3、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功能,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维生素 K 缺乏症,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引起便血;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能损伤肠道血管引发便血。
三、如何找出便血原因?
医生诊断便血原因时,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痔疮、肠道疾病、血液病史,近期饮食情况(如是否食用过多动物血、含铁剂食物,可能导致粪便颜色变黑)、用药史等,以及便血的具体情况(颜色、出血量、是否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随后借助一系列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查看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判断失血程度和凝血功能;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确定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必要时还会进行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能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胃镜可检查上消化道是否存在出血病灶;小肠镜、胶囊内镜则用于排查小肠病变;腹部 CT、MRI 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
3、其他检查:对于怀疑血管性病变引起的便血,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直肠指检能发现肛管、直肠下端的病变,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等,简单又实用。
四、便血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保守治疗):便血发生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活动量,防止出血加重;出血量较大时需禁食,待出血停止后,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便血情况,记录出血量。
2、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选择药物,如痔疮、肛裂患者,可使用痔疮膏、栓剂等局部用药,缓解症状;炎症性肠病患者,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炎症;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 K 等改善凝血;出血量大时,可使用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等药物,减少内脏血流量,达到止血目的。
3、手术治疗:肠道息肉、肿瘤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严重的痔疮、肛裂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进行手术治疗;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考虑手术干预。
4、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便血多因肠道湿热、脾胃虚寒、气虚不摄等引起。肠道湿热者,可用地榆散合槐角丸,清热化湿、凉血止血;脾胃虚寒者,用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还可配合针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长强等穴位,调节肠道功能,辅助止血。
五、便血患者的注意事项与预防保健
1、日常注意事项: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感染;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肛门部位血液循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用力排便;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预防保健措施: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肠道炎症、息肉等;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有肠道疾病家族史、40 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合理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肠道黏膜的药物;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六、专家提醒
1、发现便血不要自行判断病因,更不要盲目用药,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接受规范治疗。
2、即使便血症状较轻,也不能忽视,因为一些早期肠道肿瘤可能仅表现为少量便血。
3、便血治疗后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复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