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防治指南:止住鼻腔的 “小慌张”
鼻出血防治指南:止住鼻腔的 "小慌张"
突然感觉鼻腔一热,鲜血涌出,是不是瞬间慌了神?别担心!作为专注健康教育的主任药师,今天就带你全面了解鼻出血,掌握科学应对方法,让你不再为鼻腔 "小危机" 而焦虑。
一、定义:鼻腔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鼻出血,医学上称为鼻衄,是指由于鼻腔内的血管破裂,血液经前鼻孔或后鼻孔流出的症状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常见表现。鼻出血可单侧发生,也可双侧同时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表现为涕中带血,重者短时间内可出血数百毫升,甚至引起失血性休克。
二、临床表现或症状:鼻腔发出的 "红色警报"
1、前鼻孔出血:最为常见,血液从前鼻孔流出。出血量较少时,表现为鼻涕中带血丝,或点滴状出血;出血量较大时,血液呈喷射状涌出,患者可自觉有血液流入咽部,引起吞咽动作增多。
2、后鼻孔出血:血液经后鼻孔流入咽部,患者常感觉咽部有血腥味,随后出现频繁吞咽动作。由于血液从后鼻孔流出,可能不易察觉前鼻孔出血,容易被忽视。大量出血时,血液可经口腔吐出,严重者可导致呛咳、窒息。
3、伴随症状:反复少量鼻出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大量鼻出血时,可出现心慌、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前期表现,若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休克。此外,鼻出血还可能伴有鼻部疼痛、鼻塞等症状,具体取决于出血原因。
三、发生的原因:引发鼻出血的 "幕后因素"
1、局部原因:
1.1鼻部损伤:挖鼻孔、用力擤鼻涕、鼻部受到外力撞击(如摔倒、打架)等,都可能损伤鼻腔内的黏膜和血管,导致鼻出血。儿童因好奇心强,喜欢用手指挖鼻孔,是鼻出血的高发人群。
1.2鼻腔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可使鼻腔黏膜充血、肿胀,黏膜下血管扩张、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过敏性鼻炎患者频繁打喷嚏,也会增加鼻腔血管破裂的风险。
1.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鼻中隔一侧局部突起,可导致该侧鼻腔黏膜张力增大,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同时偏曲的鼻中隔也会影响鼻腔通气,导致患者频繁擤鼻,进一步加重出血。
1.4鼻腔、鼻窦肿瘤:鼻腔内的良性肿瘤,如鼻息肉、血管瘤等,或恶性肿瘤,如鼻咽癌、鼻窦癌等,随着肿瘤生长,可侵犯周围血管,引起鼻出血。这种鼻出血通常表现为反复少量出血,或涕中带血,容易被忽视。
2、全身原因:
2.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鼻出血的常见全身原因之一,血压升高时,鼻腔内的血管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且出血往往较为剧烈,不易止血。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也容易发生鼻出血。
2.2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从而引起鼻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常伴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症状。
2.3内分泌失调:女性在月经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导致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容易引起鼻出血;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鼻腔血管扩张,也可能出现鼻出血。
2.4其他: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增加鼻出血的风险;维生素 C、K 缺乏,会影响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此外,高热、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也可能诱发鼻出血。
四、诊断依据、检查指标与检验项目
1、病史询问:医生详细了解患者鼻出血的发作次数、每次出血的持续时间、出血量、出血侧别,以及是否有鼻部外伤史、鼻炎鼻窦炎病史、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史,是否服用抗凝血药物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鼻出血的原因。
2、鼻腔检查:使用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鼻腔,观察鼻腔黏膜是否有充血、肿胀、糜烂、溃疡,鼻中隔是否偏曲,鼻腔内是否有新生物(如肿瘤、息肉)等,明确出血部位和可能的病因。对于后鼻孔出血,可能需要进行鼻咽镜检查,查看后鼻孔及鼻咽部情况。
3、实验室检查:
3.1血常规:检测血小板数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异常,可能提示血液系统问题导致的鼻出血。
3.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鼻出血的原因之一。
3.3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血压测量,判断是否因高血压引起鼻出血;检测肝肾功能,了解身体整体状况;对于怀疑内分泌失调的患者,可能进行激素水平检测。
五、鉴别诊断:区分相似病症
鼻出血需要与以下情况鉴别:
1、咯血:咯血是指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血液常混有痰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患者多有肺部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病史。而鼻出血的血液多从前鼻孔流出,或经后鼻孔流入咽部,可通过病史和出血特点进行区分。
2、呕血:呕血是指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血液常混有食物残渣,呈咖啡色或暗红色,患者多有胃溃疡、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鼻出血与呕血的出血部位和血液特点不同,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进行鉴别。
六、治疗方法:多种手段应对鼻出血
1、保守治疗(一般治疗):
1.1指压止血法:当发生鼻出血时,患者应保持冷静,取坐位或半卧位,头稍向前倾,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向鼻中隔施加压力,持续按压 5 - 10 分钟。同时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在前额和后颈部,通过冷刺激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这种方法适用于出血量较少、出血部位靠前的鼻出血。
1.2填塞止血法:如果指压止血法无效,可使用填塞止血。常用的填塞材料有凡士林油纱条、膨胀海绵等。将填塞材料填入鼻腔,压迫出血部位,达到止血目的。填塞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 48 小时,以免引起鼻腔感染。
2、药物治疗:
2.1局部用药:可使用麻黄碱滴鼻液、肾上腺素棉片等药物,收缩鼻腔血管,减少出血。这些药物通过收缩血管,使破裂的血管闭合,达到止血效果。但要注意,肾上腺素等药物使用时需谨慎,避免吸收过多引起不良反应。
2.2全身用药:对于出血较多、不易止血的患者,可根据病情使用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氨甲环酸等,这些药物通过促进凝血过程,增强血小板功能,达到止血目的;对于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如硝苯地平、依那普利等,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减少鼻出血的发生;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鼻出血,可能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补充血小板、使用促凝血因子等。
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鼻出血,或因鼻腔、鼻窦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鼻出血,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有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微波止血术、血管结扎术等。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是通过鼻内镜找到出血点,使用电凝设备凝固出血血管,达到止血目的;血管结扎术则是结扎供应鼻腔的主要血管,阻断出血来源。
4、中医疗法:中医在鼻出血治疗中也有一定作用。可通过辩证使用中药方剂,如桑菊饮、龙胆泻肝汤等,具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也可采用针灸疗法,选取迎香、合谷、上星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机能,帮助止血。此外,一些中药滴鼻剂,如复方薄荷油滴鼻液,可滋润鼻腔黏膜,减少鼻出血的发生。
七、注意事项:应对鼻出血的关键要点
1、正确处理出血:鼻出血发生时,不要仰头,以免血液倒流进入咽部,引起呛咳或误吸,还可能掩盖出血情况,延误治疗;也不要用纸团随意填塞鼻腔,避免纸团残留鼻腔,引起感染。应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止血,如指压止血、填塞止血等。
2、避免诱发因素:改掉挖鼻孔、用力擤鼻涕等不良习惯,避免鼻部受到外力撞击;积极治疗鼻腔炎症,如鼻炎、鼻窦炎等,遵医嘱按时用药;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如需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观察出血情况:鼻出血停止后,仍要注意观察鼻腔是否有再次出血,如出现涕中带血、反复少量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大量鼻出血患者,即使出血暂时停止,也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出血原因,防止再次出血。
4、保持鼻腔湿润:干燥的环境容易导致鼻腔黏膜破裂出血,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也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保持鼻腔黏膜湿润,还可使用复方薄荷油滴鼻液等药物,滋润鼻腔。
八、预防保健措施及专家提醒
1、预防措施:
1.1注意鼻腔卫生: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手挖鼻孔,可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过敏原,减少鼻腔炎症的发生。
1.2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K 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橙子、猕猴桃、菠菜等),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适量摄入蛋白质,保证身体营养均衡,提高身体免疫力。
1.3避免不良环境刺激:在干燥、多尘的环境中,可佩戴口罩,减少鼻腔黏膜与外界刺激物的接触;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防止鼻腔黏膜干燥出血。
2、专家提醒:鼻出血虽然常见,但也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信号。对于反复鼻出血、出血量较大、不易止血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公众要正确认识鼻出血,掌握科学的止血方法,做好日常预防措施,保护鼻腔健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