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交易与股价狂欢背后,中国创新药企正站在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
巨额交易与股价狂欢背后,中国创新药企正站在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
中国创新药企正站在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
今年年初至今,代表着医药前沿领域的创新药板块的表现优异。最近也有很多朋友问我,创新药这么火,我应该买哪几只股?2025年的创新药圈,像极了被按下快进键的魔幻剧场。一边是跨国药企挥舞着支票本"扫货",另一边是本土药企在资本市场上演"过山车"行情。但在这场盛宴背后,有人忙着数钱,有人却在为明天的生存发愁。前文《中国创新药进入"AI加速时代": 30天审评新政+1.23亿美元融资》是从最新政策、企业融资和AI技术趋势对进行行业探讨。本文我将从创新药企困境、创新药产业链分析、投资新逻辑、商业化迷思进一步探讨。
一、BD交易的"冰与火之歌"
2025年5月20日,凌晨四点的波士顿会议室,三生制药的团队正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辉瑞的谈判代表用激光笔划过PD-1/VEGF双抗SSG-707的全球开发权益协议,首付款12.5亿美元的数字在投影幕布上闪烁,最终三生制药宣布与辉瑞达成总额高达60.5亿美元的授权协议,将其PD-1/VEGF双抗药物全球权益授予这家跨国巨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被这一则重磅消息点燃,消息一出,三生股价当日暴涨32%,市值一度突破400亿港元。
这是中国创新药史上最高的BD交易首付款纪录,但三生国健的股价却在次日下跌5.2%--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只能靠"卖青苗"活着?市场似乎对"卖青苗"的争议仍未释怀。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家药企德琪医药因宣布部署DeepSeek进军AI制药,股价在不到半年内累计上涨500%,尽管其上半年营收仅0.61亿元,亏损却达1.67亿元。投资者追捧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其开放化战略带来的多重商业价值想象--当"赚快钱"的筹码变成"赚未来"的赌注,创新药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资本狂欢的背后,远大医药凭借核药布局实现股价94%的增长,而曾经风光无限的歌礼制药却因核心管线终止陷入营收清零的困境。
二、创新药产业链分析
创新药又叫原研药,是指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且化学结构新颖或具有新治疗用途的药物,通常需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才能上市。
创新药研发是一项周期漫长、环节严密的高风险系统工程,需要经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审批上市等多个阶段。
那么,创新药产业链包括什么?
上游是创新药产业链的核心驱动环节,主要包括CRO(合同研究组织)、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及药企自主研发。
·CRO:负责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外包服务,覆盖靶点筛选、分子设计、药理毒理研究等。
·CDMO:专注于工艺开发与生产优化,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生产的工艺放大,确保药物质量符合GMP标准。
·药企自主研发:聚焦疾病机制研究和新靶点发现,通过自研管线推动创新突破。
产业链中游以药企自主生产或委托CDMO企业完成药物规模化生产,涉及原料药合成、制剂工艺及严格的质量控制。
最终,生产完成的药品通过下游的药品流通渠道(医院、零售药房、线上平台)及支付体系来到用药患者身边。
其中,上游是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竞争壁垒最显著的环节,其核心壁垒体现在高研发投入与复杂性、专利保护与知识产权壁垒和资金与规模壁垒等。
创新药上游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资本和经验的综合博弈,头部企业通过专利护城河、全球化合规能力及平台化研发体系构建难以复制的壁垒,而新兴企业需在细分领域(如基因治疗、AI药物发现)实现技术颠覆方能突围。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现状:2025年1至5月,中国批准20余款1类创新药,其中6月单日集中批准11款,肿瘤治疗领域表现突出(如复星医药的芦沃美替尼片)。 2025年ASCO年会上,70余项中国研究入选,部分药物疗效超越国际竞品(如"得福组合"击败默沙东K药)。
三、商业化迷思:六年探索的教训
创新药企在经历研发的"死亡谷"后,又面临着商业化的残酷考验。
2018-2024年,国内共有188款国产创新药上市,市场规模达1000亿元。但能称得上商业化成功的Biotech屈指可数。
PD-1战场是最佳观察窗口。2019年,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上市首年创下约10亿元销售额,年底降价超60%进入医保。随后君实生物、恒瑞、百济神州跟进,产品降价70%-80%,国产PD-1年治疗费用从10万元直降到2万元。
"各家不是在和国家医保谈判,而是和对手谈,直白说就是打价格战。"一位行业观察者如此评价。
结果令人唏嘘的是短短两三年内,券商研报中PD-1千亿市场缩水到两三百亿。恒瑞卡瑞利珠单抗2021年销售额不增反降15%;2022年医保续约后,信迪利单抗销售额由近30亿掉到20亿元。
面对残酷现实,创新药企的商业化策略开始分化:
信达生物选择从礼来手中拿回匹妥布替尼商业化权益;华领医药收回拜耳手中的多格列艾汀权益,"撩起袖子自己干"。
君实生物在县域市场选择与阿斯利康合作;思路迪/康宁杰瑞将恩沃利单抗交给先声药业代理;德琪医药和基石药业则将产品交给翰森、恒瑞等公司。
"创新药商业化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在研发早期就考虑清楚路径。"一位资深行业人士总结道,"监管上通过科学系统的考验只是第一步,商业成功需要完全不同的能力。"
四、投资新逻辑:价值重估进行时
面对创新药行业的剧烈分化,资本市场正在重构估值逻辑。从单纯管线评估转向商业化能力综合考量;对未盈利企业采用"终局思维"定价;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获得溢价。
某创新药企高管指出:"未来需要与全球最佳疗法做头对头试验。"这意味着研发策略必须从me-too转向真正创新,临床试验设计需符合国际最高标准,商业化团队要具备全球化运营能力。
创新药投资的本质就是"选对靶点+造得出药+有市场"的三重博弈:--这种多维决策模型,令靶点选择成为创新药企投资回报的分水岭。
仿创药企投资需要关注两件事情,一是存量品种的降价压力,二是创新品种的销售放量。
创新药主要标的
百济神州:全球商业化持续兑现,2025年将扭亏
恒瑞医药:创新成果持续兑现,出海和国际化加速推进
三生制药:707重磅BD授权辉瑞,公司发展迈向新征程
科伦博泰:业绩符合预期,多款产品商业化放量在即,创新驱动持续向上
科伦博泰:业绩符合预期,多款产品商业化放量在即,创新驱动持续向上
百利天恒:创新成果持续兑现,出海和国际化加速推进
新诺威:关注SYS6010驱动基因阴性非鳞非小美国BTD和产品BD
信达生物:出海BD实现突破,国际化进程加速
信立泰:创新药步入收获期,心衰新药JK07极具出海潜力
海思科:环泊酚持续放量,安瑞克芬近期获批,创新管线进入收获期
亚盛医药:细胞凋亡赛道领军者,加速迈向全球化
五、未来之战:创新药的"新三样"
1. 差异化靶点:
避开PD-1红海,瞄准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基因治疗等蓝海领域;
案例:科伦博泰的TROP2 ADC,通过改造连接子技术,将脱靶率降低至0.3%。
2. 全球化能力:
从"中美双报"到"全球多中心临床",缩短审批时间12-18个月;
案例: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上市后,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再拓展5个适应症。
3. 生态化布局:
构建"研发-生产-商业化"全链条,如药明康德从CRO转型CXO,提供端到端服务;
案例:信达生物与赛诺菲成立合资公司,共享销售渠道与生产设施。
六、创新药的终极战场不在股市而在病床
当资本的热潮退去,留在沙滩上的不只是"裸泳者",更是那些真正为患者创造价值的"掘金人"。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远大医药的借势突围,都在提醒我们:创新药的终局,不在于一时的交易金额,而在于能否穿越周期,成为改变临床实践的"重磅炸弹"。
毕竟,医药行业的星辰大海,从来不属于追逐快钱的人,而是属于那些甘愿用十年时间打磨一颗"真药"的笨功夫。
互动一下:
你如何看待创新药的"BD热"?
• 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药企走向全球的捷径;
• 质疑者担心"卖青苗"会透支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 你更看好"赚快钱"还是"赚未来"的企业?
• 如果你是药企CEO,会如何平衡BD交易与自主研发?
• 你认为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时代"还有多少机会?
点击"在看",为创新药的每一次突破点赞
数据来源:交易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公告及第三方研报,股价数据截至2025年6月17日
风险提示:本材料所载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产生收益与亏损与本号无关。
✨原创声明:本文医链智核GHH独家观察,转载需授权,侵权必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