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又一批医院成立专病中心,需要跨过哪些「坎」?

2025-06-18 09:53   健康界官方微信

倒计时!2025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报名即将截止!

在国家「破壁行动」与临床专科建设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专病中心建设正在全国掀起发展浪潮。当前,这一轮建设热潮呈现出「下沉」特征——从「国家队」医院、省级医院快速向地市级医疗机构延伸。 

据健康界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多家地市级医院相继加入专病中心建设行列:  

6月7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部肿瘤专病中心正式启动;  

5月30日,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在首批14个专病中心基础上,新增12个专病中心;  

5月27日,赤峰市医院集中成立5个特色专病中心;  

5月17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挂牌肺癌专病中心;  

4月1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肿瘤专病中心投入运行。

与前期主要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探索不同,当前专病中心建设已形成「国家队引领、省级示范、地市普及」的三级推进格局。这一转变在地方卫健委的行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温州市卫健委:2024年8月集中授牌29家市级专病中心;  

乌海市卫健委:2024年11月确立首批7家专病诊疗中心;  

成都市卫健委:2024年12月公布成立10个市级临床医疗专病中心;  

河南省卫健委:2025年2月确定30个省级专病诊疗中心。

尽管建设势头迅猛,专病中心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结构性难题:比如,科室利益分配与学科惯性阻碍深度整合,缺乏科学有效的建设成效评估体系等。针对这些挑战,即将于2025年6月27-29日举办的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特别设置「【专科创新】默启未来—公立医院专病服务能力提升促进行动」专场,为医疗界同仁提供交流合作的专业平台,共同推动专病服务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专病中心设置和运行

需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专病中心建设不是平地而起,而是要在MDT运行成熟的基础上建立,也需要充分评估团队能力、疾病需求、组织构架等可行性要素,选择适当的病种与组织运行方式。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安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昂看来,探索专病中心建设,地市级医院应适合与当地疾病谱相匹配,更注重基层医疗服务的提供和健康管理,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需求;而省级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则更侧重于疑难重症的诊治和科研创新。

对于病种的选择上,专病中心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应首先选择病情复杂、需要长期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疾病,例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因为这些疾病通常每个专科诊断后的说法不一,患者很容易容易产生迷茫,因此多学科讨论的必要性很大。」河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韩斌斌认为。

事实上,规范专病中心命名是推动专病中心建设标准化发展的关键一步。当前,多数专病中心以病种或症状设立,比如肺癌中心、肝癌中心、肺结节专病中心、糖尿病足专病中心、眩晕中心等;有的以器官命名,比如乳腺疾病中心、关节病专病中心;还有的以治疗手段命名,比如肝移植中心、钇90精准肿瘤介入放疗中心等。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务管理部部长林思勇看来,一个好的专病中心,首先在疾病方向及命名上要通俗易懂,从患者的角度考虑;病种要聚焦,求精准,不求全面,可以和其他科室略微「踩脚」,但是交叉不能太多;要有这个领域里面的领军人物,并在其带领下衍生出有特色、有引领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   

「如果仅把团队合在一起,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患者没有受益,专病中心就是走形式了,患者是不买账的。」韩斌斌表示。

扫码对话本文作者

分享线索、探讨合作,加入社群

图片

实体化vs虚拟化

优劣利弊几何?

在专病中心建设方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堪称「引领者」,华西率先在实体化专病中心探索中取得新突破,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据了解,华西医院将实体化专病中心建设视为医院发展的「特区」,不仅把相关学科经常开展MDT的一群人融合在一个物理空间,还对于人事管理、学科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但是,对于广大医疗机构而言,建立好虚拟或实体化专病中心并非易事,需要捋顺很多的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管理咨询部主任王晓冬对健康界分析,比如病种收治边界如何设定,人财物如何归口,人员如何晋升,绩效怎么考核,诊疗流程如何重构等。

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也是实体化专病中心建设的「先行者」。该院从2023年,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展「去科室化」改革,并以肿瘤单病种为核心,建立了11个实体化多学科专病中心,整合外科、内科、放疗等多学科资源,实现物理空间、人员团队等深度融合。

在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院长王宏志看来,专病中心建设是一种组织变革。需要医院领导层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职能部门具体做好制度设计,专病中心执行中不断反馈,持续优化改进。

然而,变革初期医院也曾遭遇强烈的抵触。「阻力主要来自人员观念的转变」,王宏志坦言,过去医疗教育和培养模式以专业技术为核心,忽视了以病种为中心的培养,导致医务人员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诊疗模式。

「统一大家的思想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韩斌斌认为,对于实体化专病中心,除了有物理空间的融合、合理的协作机制、工作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也要有领军人物将不同学科统领起来,「他必须得技术上非常过硬,情商比较高,且有愿意整合的执念,此外还需要有权威、有措施,有担当,还要能坚守」。

因此,从专病中心的组织类型来看,国内为数不多的医院成立了「实体化」专病中心,即围绕某一疾病将相关科室整合到一个物理空间,并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更多医院则采取「松散型」业务合作模式,采用多学科诊疗(MDT)门诊、融合病房、「院中院」等形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形式较为灵活,面临的新问题较少。但是缺点在于,虽然医生们能够在固定时间、地点形成一个团队,可团队是临时组合的,不利于更深入地交流与协作。

重要行动进行中

助力专病中心建设「攻坚」

尽管专病中心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其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为了助力不同层级医院聚焦核心能力、选择专病方向、匹配医疗资源,4月25日,「公立医院专病服务能力提升促进行动」启动会已于北京召开。

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透露:「经过与国内一流医院管理者的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共识:提升专病服务能力对广大医院而言,更加具有普遍适用性,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对如何高效提升专病服务能力,健康界已精心制定了详尽的专业促进项目行动计划,并于上述启动会上揭晓。

在第七届 CMIA 医学创新大会上,「【专科创新】默启未来—公立医院专病服务能力提升促进行动」将再次为行业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聚焦制度困局的破解之道,更致力于凝结各级医院的共性方法论,推动专病中心建设从理念革新迈向实践落地。

报名参会

快快扫描下方二维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中心,医院,建设,实体化,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