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病案人遇到此类损伤该如何编码呢?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27岁的姐姐于三亚旅游期间被蛇咬伤,经两家医院接力救治后,于6月2日清晨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该事件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那么,作为病案人遇到此类损伤该如何编码呢?
本文通过真实案例分析,系统阐述毒蛇、蜈蚣等有毒动物咬伤或螫伤的ICD-10编码规则,重点解析咬伤(中毒)与单纯创伤的编码差异、过敏反应的处理、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选择等关键点。旨在提升编码准确性,为流行病学研究、资源分配及预防策略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一、 案例呈现与分析
案例一:毒蛇咬伤致死案 (眼镜蛇)
患者情况: 男性,52岁,田间劳作时被眼镜蛇咬伤左小腿。
诊疗经过: 入院时局部肿胀、疼痛剧烈,伴恶心、头晕。予抗蛇毒血清治疗。治疗过程中突发严重呼吸困难、血压骤降,诊断为过敏性休克(对血清过敏),经抢救无效死亡。
编码结果:
直接死因: T78.2 过敏性休克
根本死因: T63.0 蛇毒的有毒效应 (注:也可考虑T78.2为根本死因,需根据具体规则及毒性作用是否持续判断,需编码员仔细评估临床记录。通常动物毒性作用作为起因优先。)
主要诊断: T63.0(蛇毒的有毒效应)
其他诊断: T78.2(过敏性休克,未特指); T80.5(血清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S81.8(小腿其他开放性伤口)
死亡原因:
外部原因: X20(与毒蛇和蜥蜴接触)
案例分析:
心编码T63.0: 明确为毒蛇咬伤引起的中毒效应(有毒效应),归入T63类目(与有毒动物接触的有毒效应)。
过敏反应编码(T78.2/T80.5): 患者死亡直接原因是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过敏性休克。T80.5更具体指明由血清引起,T78.2可作为通用补充。
创伤编码(S81.8): 蛇咬伤本身造成的开放性伤口需要编码,但非主要问题。
死因选择关键点: 本例复杂点在于死亡由治疗并发症(过敏)直接导致,但诱因是蛇毒。ICD-10规则通常要求追溯到初始原因(蛇咬伤中毒)。若过敏是独立事件且蛇毒效应已控制,则可能以过敏为根本死因。强烈依赖详细病历记录判断毒性作用与过敏的时间关联和因果关系。
外部原因X20: 明确为毒蛇咬伤事故。
案例二:蜈蚣螫伤案
患者情况: 女性,35岁,夜间在家中脚趾被蜈蚣螫伤。
诊疗经过: 局部剧烈疼痛、红肿,无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抽搐等)。予局部清洗消毒、止痛处理,症状缓解后离院。
编码结果:
主要诊断: T63.4(其他节肢动物毒液的有毒效应)
其他诊断: S90.8(足趾其他浅表损伤) (注:强调损伤时可选加,但T63.4已包含有毒效应,此编码非必须)
外部原因: W59.0(被非毒蛇咬伤或撞击;此处用于"被其他有毒节肢动物咬伤或螫伤"的类似场景)(注:X23-X29类目更常用于动物引起的中毒,咬伤本身作为外部原因有时用W系列)
案例分析:
核心编码T63.4: 蜈蚣属于"其他节肢动物"(非蜘蛛、非蝎子),其螫伤释放毒液引起局部有毒效应(疼痛、红肿),即使无全身症状,也使用T63.4。
排除"中毒": 患者仅有局部反应,无全身性中毒症状,因此不能使用T61, T62类目(有毒物质意外中毒)。这是编码的关键区别。
创伤编码(S90.8): 蜈蚣螫伤可视为一种浅表损伤,但T63.4本身已体现了有毒效应,此编码非核心。若临床重点在伤口处理,可酌情添加。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编码存在灵活性。W59(被非毒蛇咬伤或撞击)有时被用于表示"被其他动物咬伤/螫伤"的意外事件。更精确指向"与有毒动物接触引起中毒"的外部原因是X20-X29(X23用于其他有毒节肢动物)。最佳实践是优先使用X23(接触其他有毒节肢动物)。 W59可能在某些系统作为替代。
二、 ICD-10编码核心要点总结
明确区分"咬伤/螫伤的有毒效应(T63)" vs. "中毒(T61, T62)":这是最关键的规则。
T63 (与有毒动物接触的有毒效应): 专用于通过接触(咬伤、螫伤、刺伤、触摸、吞咽) 动物本身(蛇、蜘蛛、蝎子、蜜蜂、黄蜂、蜈蚣、有毒鱼类/海洋生物等)的毒液/毒素引起的中毒效应。无论是否有局部伤口。
T61, T62 (有毒物质意外中毒): 用于摄入或接触已被分离出来的动物毒素(如误食河豚、有毒蜂蜜),而非直接接触活体动物本身。
举例: 被毒蛇咬伤(T63.0);吃河豚中毒(T61.8);被海蜇蜇伤(T63.6);误食毒蘑菇(T62.0)。
T63类目下的精细分类:
T63.0: 蛇毒
T63.1: 蜘蛛毒
T63.2: 蝎子毒
T63.3: 大黄蜂、黄蜂、蜜蜂毒
T63.4: 其他节肢动物的毒液(蜈蚣、某些蚂蚁等在此)
T63.5: 接触有毒海洋动物和植物(如海蜇、芋螺、石鱼)
T63.6: 与其他有毒海洋动物接触
T63.8: 与其他有毒动物接触
T63.9: 与未特指的有毒动物接触
过敏反应的编码:
T78.2(过敏性休克,未特指)
T80.5(血清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 如因抗毒血清引起)
L50.-(荨麻疹)等。
若动物咬伤/螫伤后出现过敏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必须额外编码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能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如案例一),需在死因链中体现。
创伤编码的辅助性:
动物咬伤/螫伤通常会造成皮肤伤口(开放性伤口S01.-, S11.-等;浅表损伤S00.-, S10.-等)。
原则: 如果就诊的主要原因是中毒效应(疼痛、肿胀、全身症状等),则T63.X为主要诊断,伤口编码可作为附加编码(特别是当伤口需要专门处理时)。
如果就诊仅为处理微小伤口(如被蜜蜂蛰后拔刺、消毒,无中毒反应),可考虑将伤口编码(如S60.8 手其他浅表损伤)作为主要诊断,但需谨慎判断"有毒效应"是否存在。
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选择:
通常将动物毒性效应(T63.X) 作为根本死因。
直接死因可能是中毒导致的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I50.9, R09.2)、过敏性休克(T78.2)、继发感染等。
关键挑战: 如案例一,当治疗(抗毒血清)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直接导致死亡时,需仔细阅读病历:
若蛇毒的中毒效应仍在持续发展并是诱发过敏的基础原因,通常T63.X作为根本死因。
若蛇毒效应已基本控制,过敏反应是独立、意外且致命的医疗并发症,则T78.2/T80.5可能作为根本死因。编码员需依据临床记录进行专业判断。
核心原则: 追溯导致死亡最早发生的疾病或损伤。
对于有毒动物致死:
外部原因编码(V, W, X, Y 系列):
X20: 接触毒蛇和蜥蜴
X21: 接触毒蜘蛛
X22: 接触蝎子
X23: 接触其他有毒节肢动物(蜈蚣在此)
X24: 接触有毒海洋动物和植物
X25: 接触其他有毒蜘蛛
X26: 接触其他有毒海洋动物
X27: 接触其他有毒植物
X28: 接触其他特指的有毒动物
X29: 接触未特指的有毒动物或植物
必须使用外部原因编码说明受伤的环境和方式。
X20-X29(接触有毒动物和植物): 是最直接、最推荐用于T63类目的外部原因。
也可考虑W系列(暴露于其他非生物机械性力量下),如W59(被非毒蛇咬伤或撞击)有时用于表示"被其他动物咬伤/螫伤",但X23-X29更精准。
"排除"条款的应用:
在T63类目下,明确排除了"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T61, T62),再次强调区别。
对于昆虫携带传播的传染病(如蚊子传播疟疾、蜱传播莱姆病),不使用T63,应编码具体的传染病(如B50疟疾,A69.2莱姆病)及外部原因(如W57 被非毒昆虫叮咬)。
三、 讨论与建议
常见错误: 将有毒动物咬伤误编入T61/T62(中毒);忽略过敏反应的编码;在死亡编码中未正确追溯根本死因(T63.X);混淆外部原因编码(未使用X20-X29)。
建议:
强化培训: 加强对编码员关于T63类目与T61/T62区别、过敏反应编码、死因规则及外部原因编码的培训。
多编码应用: 对于复杂案例(如案例一),应熟练应用多个编码(T63.X + 过敏码 + 创伤码 + 并发症码)全面描述情况。
死因编码规则: 编码员需深入理解并应用ICD-10关于死亡原因选择的规则,特别是当治疗并发症介入时。加强与临床医生沟通,获取准确的死亡机制描述。
详读病历: 准确编码严重依赖详细、清晰的临床记录,特别是关于中毒症状、过敏反应、死亡过程的描述。
利用索引: 熟练使用ICD-10卷三(字母顺序索引),通过"咬伤(动物)"、"螫伤"、"毒液"、"蛇"、"蜈蚣"、"效应(有毒)"等关键词查找正确编码路径。
结论:准确编码有毒动物致伤及死亡案例,关键在于严格区分T63(接触动物的有毒效应)与T61/T62(有毒物质中毒),正确处理过敏反应和并发症编码,科学判定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并正确应用外部原因编码。这不仅关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更是进行有效的公共卫生监测、风险评估和资源分配的基础。编码员需具备扎实的ICD-10规则知识、敏锐的临床信息提取能力和严谨的判断力。
请注意:本文案例为简化说明而设计,实际编码需严格依据患者完整、详细的医疗记录。外部原因编码的具体使用可能因国家/地区采用的ICD-10版本和本地指南略有差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