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热、浑身乏力,还伴有腹痛、腹泻?小心,这可能是伤寒在向你 “宣战”!今天就带你全面认识这种由伤寒杆菌引发的传染病,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守护健康防线。
伤寒防治指南:抵御 "伤寒杆菌" 侵袭
持续发热、浑身乏力,还伴有腹痛、腹泻?小心,这可能是伤寒在向你 "宣战"!作为专注健康教育的主任药师,今天就带你全面认识这种由伤寒杆菌引发的传染病,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守护健康防线。
一、定义:伤寒杆菌引发的全身性感染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伤寒杆菌生命力顽强,在自然环境中可存活数周,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当人体摄入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后,病菌会在肠道内繁殖,随后侵入血液,引发全身性感染,导致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一系列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临床表现或症状:身体发出的 "危险信号"
1、潜伏期症状:伤寒潜伏期一般为 10 - 14 天,短者 3 天,长者可达 60 天。潜伏期内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已具有传染性。
2、典型症状:
2.1持续发热:是伤寒最突出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式上升,1 - 2 天内可达 39℃ - 40℃,并持续 10 - 14 天。发热初期,患者可能伴有畏寒,但很少出现寒战,退热时也不会大量出汗。
2.2全身中毒症状:患者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食欲减退,还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谵妄、昏迷。
2.3相对缓脉:多数患者脉搏跳动频率与发热程度不呈比例,即体温每升高 1℃,脉搏增加不超过 10 次,这种现象被称为相对缓脉,是伤寒的重要特征之一。
2.4玫瑰疹:在发病后 6 - 12 天,部分患者胸腹部、背部会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约 2 - 4 毫米,压之褪色,一般 10 个以下,分批出现,约 2 - 4 天内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2.5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常有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或稀便;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但相对较少见。此外,患者多有肝脾肿大,质地柔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
2、恢复期症状:经过规范治疗,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减轻,食欲恢复,精神状态好转,肝脾肿大逐渐回缩。但身体完全恢复通常需要 1 - 3 个月,此阶段患者仍需注意休息和饮食,防止病情复发。
三、发生的原因:病菌传播与易感因素
1、感染病菌:直接原因是摄入被伤寒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如水源保护不当、食物加工和储存不规范,容易导致伤寒杆菌滋生和传播。例如,饮用未经消毒的河水、井水,食用被苍蝇污染的食物,或食用被伤寒杆菌污染且未煮熟的食物等,都可能感染病菌。
2、传播途径:
2.1经水传播:是伤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源,如公共供水系统、池塘水等,若未经过有效净化和消毒,大量人群饮用后易引发大规模感染。
2.2经食物传播:食物被伤寒杆菌污染后,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可大量繁殖。生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或食用被污染且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等食物,都可能导致感染。此外,带菌者或患者在处理食物过程中,也容易将病菌传播到食物上。
2.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接触被伤寒杆菌污染的物品,如餐具、衣物、玩具等,再触摸口鼻,病菌可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与带菌者或患者密切接触,也可能被感染。
2.4媒介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昆虫可携带伤寒杆菌,它们在污染的食物和清洁食物之间活动,从而传播病菌。
2、易感人群:人群普遍对伤寒杆菌易感,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功能衰退,更容易感染。此外,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拥挤、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如患有艾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感染风险也较高。
四、诊断依据、检查指标与检验项目
1、病史询问与症状评估: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如持续发热、玫瑰疹、相对缓脉等)、饮食情况(近期是否饮用生水、食用不洁食物)、接触史(是否接触过伤寒患者或去过伤寒流行地区)等,结合症状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伤寒。
2、实验室检查:
2.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病情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可逐渐恢复正常,这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2.2细菌培养:
2.3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在发病 1 - 2 周内,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可达 80% - 90%,随着病程延长,阳性率逐渐降低。
2.4粪便培养:发病第 3 - 4 周阳性率较高,有助于诊断和发现带菌者,但早期阳性率较低。
2.5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且在病程各期均可获得较高的阳性结果,对于血培养阴性或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骨髓培养更具诊断价值。
2.6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是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伤寒杆菌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的抗体效价,辅助诊断伤寒。一般认为,"O" 抗体效价在 1:80 及以上,"H" 抗体效价在 1:160 及以上,且随病程逐渐升高,才有诊断意义,但肥达反应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病程、流行病学资料等综合判断,因为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
五、鉴别诊断:区分相似病症
伤寒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流行性感冒:流感起病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明显,但呼吸道症状较轻,一般无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病程较短,通过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可明确诊断,与伤寒症状不同。
2、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多有原发病灶,如尿路、胆道、肠道感染等,发热不规则,可出现寒战,血培养可检出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抗生素治疗效果与伤寒不同,可通过细菌培养和临床特点鉴别。
3、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常有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但呼吸道症状较明显,如咳嗽、咳痰、咯血等,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可见肺部粟粒状阴影,结核菌素试验、痰结核菌检查等有助于诊断,与伤寒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存在差异。
六、治疗方法:多手段对抗病菌
1、保守治疗:
1.1隔离休息:患者需严格隔离,直至体温正常后 15 天,或每隔 5 天做粪便培养 1 次,连续 2 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防止传染他人。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身体恢复,减轻肠道负担,预防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1.2饮食调整: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少渣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粥、面条汤、蒸蛋羹等,避免食用粗糙、多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肠道出血或穿孔。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但仍需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
2、药物治疗:
2.1抗生素治疗:这是治疗伤寒的关键。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杀灭伤寒杆菌,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对于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抗生素治疗一般疗程为 10 - 14 天,具体用药需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
2.2对症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身体;体温超过 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腹痛、腹泻严重者,可使用解痉止痛、止泻药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掩盖病情或导致肠道蠕动减弱,诱发肠穿孔。对于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严重毒血症等并发症的患者,可在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缓解症状。
3、中医疗法:中医在伤寒治疗中可作为辅助手段。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辩证使用中药方剂,如白虎汤、小柴胡汤等,具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的作用;针灸选取合谷、曲池、足三里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机能,缓解发热、乏力等症状,但中医治疗不能替代抗生素等主要治疗方法。
4、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伤寒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如果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肠出血时,可通过手术进行止血;肠穿孔时,需进行穿孔修补或肠段切除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
七、注意事项:治疗和护理的关键要点
1、严格遵医嘱治疗: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抗生素,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产生耐药性。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肝功能损害等,及时告知医生。
2、密切观察病情: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腹痛、腹泻、粪便性状等变化,以及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出现体温骤降、血压下降、腹痛加剧、便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3、注意个人卫生:患者和家属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彻底清洗双手;患者使用过的餐具、衣物、床单等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预防复发:伤寒患者治愈后,仍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免疫力。在恢复期,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防止因饮食不当导致病情复发。此外,部分患者治愈后可能成为慢性带菌者,需定期进行粪便培养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八、预防保健措施及专家提醒
1、预防措施:
1.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伤寒患者和带菌者,对患者的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菌传播。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粪便检查,早期发现潜在感染者,并给予预防性用药。
1.2切断传播途径:这是预防伤寒的关键措施。加强饮水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提倡饮用开水,对不能饮用开水的地区,水源需进行消毒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海产品和未煮熟的食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定期对公共场所、餐具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病菌传播。此外,要做好灭蝇、防蝇工作,减少苍蝇传播病菌的机会。
1.3保护易感人群:在伤寒流行地区,可接种伤寒疫苗,虽然疫苗保护效果有限,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专家提醒:伤寒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一旦出现持续发热、全身乏力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公众要提高对伤寒的认识,重视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伤寒流行季节,更要加强防范。同时,不要恐慌,积极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防控措施,共同预防伤寒的传播和流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