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修订:聚焦 “十大功能定位”,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修订:聚焦 "十大功能定位",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
2025 年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修订,标志着我国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迎来了新的里程碑。此次修订以 "大病不出省" 为核心目标,明确提出了三级医院需承担的 "十大功能定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数据监测、深化内涵建设,推动医院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一、十大功能定位:锚定区域医疗核心地位
1.危重症转诊会诊中心:作为区域医疗的 "定海神针",三级医院需具备处理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能力。新标准通过设置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病例组合指数(CMI)等指标,引导医院聚焦高难度手术和复杂病例管理,确保区域内群众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2.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在公共卫生事件中,三级医院需快速响应,承担起应急救援的重任。标准强调医院感染管理、生物安全防控等能力,要求建立可转换感染性疾病床位等应急资源储备机制,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迅速提升救治能力。
3.基层帮扶支持中心:通过对口支援、远程医疗、专科共建等方式,三级医院需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要求三级医院在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帮扶,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4.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首选中心: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 "摇篮",三级医院需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等体系。标准中新增的儿科、精神科医师数占比等指标,不仅强化了薄弱学科建设,也为培养复合型医疗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5.深化医改任务的改革中心:三级医院需带头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例如,通过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指标监测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推动医院优化诊疗流程,控制医疗成本。
6.防治结合中心:强化医防融合,三级医院需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标准要求设置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完善传染病报告与防控机制,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
7.中西医并重的融合中心: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协同发展,标准对中医科的床位配置、中医类别医师比例等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提升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参与度。
8.科技创新中心: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三级医院需加强医学科研和技术创新。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等指标的纳入,体现了对科研成果临床应用的重视,推动医疗技术从 "引进" 向 "自主创新" 转变。
9.公益性示范中心:坚守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标准将对口支援、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等纳入前置要求,严禁医院通过出租科室、违规分配收益等行为损害公众利益。
10指令性任务执行中心:坚决落实政府交办的援外医疗、健康扶贫等指令性任务。例如,三级医院需按要求完成贫困县医院对口帮扶工作,通过技术输出和管理支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二、数据驱动:评审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与以往相比,2025 年版标准更加强调日常监测和数据应用,取消了现场检查,通过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评估。这种 "以数据说话" 的评审方式,不仅减轻了医院负担,更确保了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评估医院感染管理能力时,标准通过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医院获得性指标的发生率,倒逼医院完善感染防控措施。同时,数据核查机制的建立(核查条款不低于 20%),有效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防止形式主义。
三、质量提升:从 "规模扩张" 到 "内涵发展"
十大功能定位的落实,最终指向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如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关键科室的人员配比)、强化重点专业质控(新增肿瘤、放射影像等专业指标),三级医院正逐步实现 "三个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从注重硬件转向提升服务能力。
对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更高效的救治(如缩短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诊时间)、更优质的服务(如增加中医诊疗服务供给)、更合理的费用(如通过 DRG 控费降低住院成本)。对行业而言,这标志着我国三级医院正朝着 "区域医疗高地" 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实现 "健康中国" 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2025 年版评审标准的实施,为三级医院的发展划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十大功能定位的提出,不仅是对医院服务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其社会责任的深度考量。在数据驱动的评审机制下,三级医院需以功能定位为指引,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真正成为守护区域群众健康的 "主力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