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 H1N1 流感防治指南:筑起健康防线
甲型 H1N1 流感防治指南:筑起健康防线
突然高热、浑身酸痛,还伴有咳嗽、乏力?别轻视,这可能是甲型 H1N1 流感来袭!作为专注健康教育的主任药师,今天就带你深入了解这种传染性强的呼吸道疾病,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为健康保驾护航。
一、定义:特定病毒引发的流行性疾病
甲型 H1N1 流感是由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正粘病毒科。这种病毒由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基因片段重组而成,既可以感染人,也能在猪群中传播,曾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大规模流行。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即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给他人;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再触摸口鼻等部位感染。
二、临床表现或症状:身体发出的 "危险信号"
1、典型症状:
1.1高热:感染后常突然发热,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发热通常持续 3 - 5 天,部分患者体温可反复升高。
1.2全身症状:出现明显的全身酸痛,尤其是肌肉和关节部位,感觉乏力、疲惫不堪,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还可能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1.3呼吸道症状:咳嗽较为常见,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痰液;同时伴有咽痛、流涕、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下呼吸道症状。
2、特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儿童出现此类症状的比例相对较高;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会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肺病、糖尿病等)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重症病例。
三、发生的原因:病毒传播与易感因素
1、病毒特性: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其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结构改变,导致人群对变异后的病毒缺乏免疫力,使得病毒能够快速传播并引发流行。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含有病毒的飞沫会散布到空气中,距离较近的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此外,接触传播也较为常见,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桌椅、手机等物品,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病毒就会进入人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对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易感,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孕妇因孕期生理变化导致免疫力下降;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他们的身体抵抗力较弱,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四、诊断依据、检查指标与检验项目
1、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接触史(是否接触过确诊或疑似病例,是否去过流感流行地区)等,通过测量体温、检查咽部红肿情况、肺部听诊是否有啰音等,初步判断病情。
2、实验室检查:
2.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升高,部分患者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减少或正常。
2.2病原学检查:
▪ 病毒核酸检测: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痰液、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等方法检测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核酸,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确诊感染,这是目前诊断的重要依据。
2.3病毒分离培养: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若分离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也可确诊,但该方法耗时较长,一般用于科研或特殊情况。
2.4血清学检查:采集患者急性期(发病后 7 天内)和恢复期(发病后 2 - 4 周)的血液标本,检测血清中的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若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 4 倍及以上,可确诊为甲型 H1N1 流感感染,但血清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多用于回顾性诊断。
五、鉴别诊断:区分相似病症
甲型 H1N1 流感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症状相对较轻,以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发热不明显或仅有低热,全身症状轻微,一般一周左右可自愈;而甲型 H1N1 流感全身症状严重,发热较高且持续时间长,病情发展较快。
2、其他类型流感:如乙型流感、丙型流感,临床表现与甲型 H1N1 流感相似,但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可明确区分病毒类型。
3、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如新冠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等,这些疾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新冠病毒感染部分患者有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特殊症状,需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鉴别;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肺炎的发热和咳嗽特点与甲型 H1N1 流感有所不同,且病原体检测结果各异。
六、治疗方法:多手段对抗病毒
1、保守治疗:
1.1隔离休息:一旦确诊或疑似感染,患者应立即居家隔离或住院隔离治疗,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为身体恢复创造条件。
1.2饮食调理:多喝水,每天饮水量不少于 1500 - 2000 毫升,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毒素;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瘦肉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2.1抗病毒药物:在发病后的 24 - 48 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最佳,可显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常用的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奥司他韦可口服,扎那米韦通过吸入给药,帕拉米韦可静脉滴注,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确定剂量和疗程。
2.2对症治疗药物:发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降温;咳嗽、咳痰严重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右美沙芬等;鼻塞、流涕明显者,可使用伪麻黄碱等缓解鼻部症状;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
3、中医疗法:中医在甲型 H1N1 流感治疗中可作为辅助手段。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辩证使用中药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作用;也可采用中药熏蒸、穴位按摩(如按摩合谷穴、大椎穴等)等方法,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症状。
4、手术治疗:甲型 H1N1 流感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主要通过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控制病情。但如果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导致肺脓肿、脓胸,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引流;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情况时,也需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七、注意事项:治疗和护理的关键要点
1、严格遵医嘱治疗: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药物,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抗病毒药物需足量、足疗程服用,以确保治疗效果,防止病毒耐药。
2、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体温、症状变化,如发热持续不退、咳嗽加重、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意识模糊等,或出现新的症状,应立即就医,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加强病情监测。
3、做好防护与隔离:患者的生活用品应单独使用,并定期进行消毒;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家庭成员应做好防护,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尽量减少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
八、预防保健措施及专家提醒
1、预防措施:
1.1接种疫苗:接种甲型 H1N1 流感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建议在流感季来临前(一般为 9 - 11 月),尤其是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风险,即使感染,症状也会相对较轻。
1.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 20 秒;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减少病毒感染机会;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
1.3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每周运动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1.4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打扫房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口罩。
2、专家提醒:甲型 H1N1 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不要自行盲目用药。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护,按时接种疫苗;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仍需做好日常防护措施。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避免过度恐慌,保持理性和冷静,积极配合治疗和防控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