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脊索瘤如何治疗?一定要做手术吗?

2025-05-29 09:14

这是因为复发的肿瘤再次侵犯颅底骨质和周围神经组织,导致疼痛加剧。


  脊索瘤,作为一种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的罕见肿瘤,因其生长位置特殊、侵袭性强,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脊索瘤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预后情况也得到了一定改善。本文将详细探讨脊索瘤的治疗方式、质子放疗对颅底肿瘤的疗效与副作用、术后脑脊液漏的观察要点、复发肿瘤的PET-CT早期筛查价值、靶向治疗的用药选择,以及生存期与肿瘤切除程度的关系等关键问题,旨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全面、实用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脊索瘤。

一、脊索瘤的治疗方式

(一)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一直是脊索瘤治疗的基石。对于脊索瘤患者而言,理想的手术目标是尽可能地实现肿瘤全切除。因为肿瘤切除得越彻底,复发的可能性就越低,患者的生存期也有望延长。然而,现实往往充满挑战。

  以颅底脊索瘤为例,由于颅底部位结构极为复杂,众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密集分布于此。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与这些神经血管紧密粘连,甚至直接侵犯,这使得手术操作空间极为狭小,难度极大。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0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手术情况,结果显示,仅有30%的患者能够实现肿瘤全切除。

  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生长方向来精心制定。常见的手术入路包括经鼻蝶入路、经颅入路、经口咽入路等。若肿瘤位于鞍区,经鼻蝶入路可能是较好的选择,这种入路具有创伤小、对周围组织干扰少的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如果肿瘤位置较为广泛,累及多个区域,可能就需要联合多种手术入路,以确保能够充分暴露肿瘤,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组织。

  即便手术成功,术后也并非一帆风顺。手术创伤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神经功能损伤等。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统计数据显示,在接受脊索瘤手术的患者中,约有2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术后的严密监测和精心护理至关重要。

(二)质子放疗

  质子放疗作为一种先进的放疗技术,近年来在脊索瘤治疗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颅底肿瘤的治疗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质子放疗利用质子束的布拉格峰特性,能够将高剂量的辐射精准地集中于肿瘤部位,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项临床研究对50例接受质子放疗的颅底脊索瘤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5年局部控制率达到了60%,显著高于传统放疗。这意味着,质子放疗在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复发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不过,质子放疗并非毫无风险。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期副作用,如疲劳、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治疗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会逐渐缓解。但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如可能导致听力损失、视力障碍、垂体功能减退等。根据欧洲一项多中心研究,在接受质子放疗的颅底肿瘤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在治疗后5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5%的患者出现了垂体功能减退。因此,在决定是否采用质子放疗时,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治疗的利弊。

(三)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为脊索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在脊索瘤中,BRAF突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基因改变。针对BRAF突变型脊索瘤,目前已有一些靶向药物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一定疗效。

  例如,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这一靶向药物组合,在多项临床试验中被用于治疗BRAFV600E突变的脊索瘤患者。一项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在接受该靶向治疗方案后,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病情稳定甚至出现了肿瘤缩小的情况。然而,靶向治疗也面临着耐药性等问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的肿瘤细胞可能会发生新的基因突变,从而对靶向药物产生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因此,如何克服耐药性,提高靶向治疗的长期疗效,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脊索瘤术后脑脊液漏的观察要点

  术后脑脊液漏是脊索瘤手术较为常见且需要高度重视的并发症之一。当手术过程中破坏了颅底的骨质和硬脑膜等结构时,就可能导致脑脊液从鼻腔流出,形成脑脊液鼻漏。

  医生和家属需要密切观察患者鼻腔引流液的情况。正常情况下,术后鼻腔可能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但如果发现鼻腔持续或间断流出清亮液体,且在患者低头、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后,液体流出明显增多,就应高度怀疑脑脊液漏的可能。此时,可收集鼻腔流出的液体进行化验,若检测发现其中含有葡萄糖,基本可以确定为脑脊液。

  除了观察引流液,患者的症状表现也是重要的观察指标。脑脊液漏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往往在直立位时加重,平卧后有所减轻。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的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脑脊液漏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是否存在脑脊液漏出的通道,以及评估颅内的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护理方面,对于怀疑或已确诊脑脊液漏的患者,应嘱咐其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同时,要保持鼻腔清洁,避免擤鼻、挖鼻等操作,防止逆行感染。若脑脊液漏持续时间较长,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再次手术进行修补。

三、脊索瘤复发肿瘤的PET-CT早期筛查价值

  脊索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对复发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PET-CT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索瘤复发的早期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ET-CT能够同时提供肿瘤的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摄取显像剂的能力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在PET-CT图像上会表现为明显的"光点",从而能够在肿瘤早期尚未产生明显解剖结构变化前,就发现隐匿的微小复发病灶。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项研究对80例脊索瘤术后患者进行了定期的PET-CT检查,结果发现,通过PET-CT检测出的早期复发肿瘤患者,其治疗效果和生存期明显优于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如CT、MRI)发现复发的患者。在PET-CT检测出的早期复发患者中,经过及时的再次手术或其他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了50%,而常规影像学检查发现复发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

  PET-CT检查还具有快速、全面的特点,一次全身扫描仅需10分钟左右,能够直观地看到疾病在全身的受累部位及情况,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不过,PET-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肿瘤的分期、复发风险等,合理选择是否进行PET-CT检查。

四、脊索瘤生存期与肿瘤切除程度的关系

  肿瘤切除程度与脊索瘤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这一点已在众多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

美国梅奥诊所的一项大规模回顾性研究分析了300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实现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达70%,而部分切除或仅进行活检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40%。这充分表明,手术中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关键作用。

  当肿瘤未能完全切除时,残留的肿瘤细胞会继续生长、增殖,导致肿瘤复发。而且,复发后的肿瘤往往会变得更加复杂,再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增加,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对于脊索瘤患者,在保证患者安全和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医生会竭尽全力追求肿瘤全切除。但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脊索瘤的特殊位置和生长特性,实现肿瘤全切除并非易事,这就需要医生具备精湛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放疗科、肿瘤科等,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五、脊索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症状及处理

(一)感染

  感染是脊索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手术切口、颅内等部位。手术切口感染时,患者会出现切口局部红肿、疼痛加剧,伴有发热等症状。若感染未能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切口裂开、愈合延迟,甚至引发颅内感染。

  一旦怀疑切口感染,医生会及时对切口进行换药处理,清除感染灶,并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颅内感染,患者除了发热外,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较为凶险。此时,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明确病原体,给予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还可能需要进行脑室外引流等操作,以降低颅内压力,控制感染。

(二)神经功能缺损

  由于脊索瘤常侵犯周围神经,手术过程中也可能对神经造成一定损伤,因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较为常见。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复视、面部麻木、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肢体无力等症状。

  对于神经功能缺损,术后早期可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等,促进神经的修复。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例如,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口腔肌肉训练、吞咽动作训练等;对于肢体无力的患者,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坚持,部分患者经过长期康复训练,神经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脑积水

  脊索瘤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脑积水。术后患者若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行走不稳、认知障碍等症状,应警惕脑积水的可能。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对于脑积水,轻度患者可先采取药物治疗,如使用脱水剂(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脑积水较为严重,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该手术通过在脑室和腹腔之间置入分流管,将过多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由腹腔吸收,从而缓解颅内压力,改善患者症状。但脑室腹腔分流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分流管堵塞、感染等,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确保分流管通畅。

六、脊索瘤术后复发的症状

  脊索瘤术后复发的症状与初发时相似,但可能更为严重。头痛是最常见的复发症状之一,且往往比术前加重,呈持续性剧烈疼痛,普通止痛药难以缓解。这是因为复发的肿瘤再次侵犯颅底骨质和周围神经组织,导致疼痛加剧。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也会再次出现或进一步恶化。例如,原本已经有所改善的复视、吞咽困难等症状可能再次加重,甚至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这是由于复发肿瘤对神经的压迫和侵犯范围扩大所致。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鼻塞、鼻出血、视力下降等症状。若肿瘤复发侵犯鼻腔和鼻咽部,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出现鼻塞,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鼻出血;侵犯视神经或导致视神经管狭窄,则会造成视力下降。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明确是否肿瘤复发,并尽早制定治疗方案。

七、脊索瘤手术风险及损伤重要血管的后果

  脊索瘤手术风险较高,其中损伤重要血管是较为严重的风险之一。以颅底脊索瘤手术为例,颅底区域有颈内动脉、椎动脉等重要血管通过,这些血管负责为大脑提供丰富的血液供应。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肿瘤与血管粘连紧密,分离肿瘤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血管。

  一旦重要血管受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出血,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导致患者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出血得到及时控制,血管损伤还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死,患者会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后果。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统计数据显示,在颅底脊索瘤手术中,血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5%,而因血管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比例在2%左右。为了降低手术风险,医生在术前会通过血管造影等检查,详细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在手术中也会采用先进的显微镜、神经导航等技术,尽可能地避免损伤血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患者,肿瘤,脊索,治疗,手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脑膜瘤可以不做手术吗?
    打开APP 国际神外—Crawley
  • 神经胶质瘤如何治疗?
    打开APP 国际神外—Crawley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