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中EGFR E746-A750缺失
肺癌中EGFR E746-A750缺失通过外泌体抑制树突状细胞功能
携带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对PD-1/PD-L1抗体治疗反应不佳。此前尚不清楚EGFR突变是否独立影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近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冯继锋课题组在《Oncogene》杂志发表研究,发现EGFR E746-A750缺失的肺癌细胞可通过分泌携带突变EGFR的外泌体作用于树突状细胞,抑制其抗肿瘤免疫功能。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1/PD-L1抗体)在EGFR野生型肺癌患者中疗效显著,但EGFR突变型患者获益有限,其根本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EGFR突变型肺肿瘤组织常缺乏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这可能是EGFR突变型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反应差的核心原因。此外,EGFR突变是否独立诱导免疫抑制仍不清楚。
树突状细胞(DC)是关键的抗原呈递细胞,可激活初始T细胞分化为效应/记忆T细胞。DC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已被证实,但肿瘤微环境可促使髓样细胞(包括DC前体)转化为免疫抑制细胞,导致肿瘤免疫逃逸。
外泌体是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可在异质细胞间传递信息。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可能参与肿瘤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间的通讯。研究假设EGFR突变肺癌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可能作用于DC,改变抗肿瘤免疫反应。
研究以EGFR E746-A750缺失突变(EGFR-19del)为模型,揭示EGFR突变与免疫微环境的关系。临床样本分析显示,EGFR-19del肺癌与肿瘤内CD8+ T细胞缺乏相关。在异种移植瘤模型中,表达EGFR-19del的Lewis肺癌(LLC)在肿瘤早期即表现为低T细胞密度,且肿瘤和引流淋巴结(LN)中的DC表型异常。重要的是,EGFR-19del DC在荷瘤小鼠和肺癌患者LN中均可检出,且LN内T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体外实验表明,EGFR-19del LLC细胞通过外泌体抑制DC功能,将活性EGFR-19del转移至DC表面。EGFR-19del肿瘤来源的外泌体显著促进肿瘤进展并诱导免疫抑制。吉非替尼联合GM-CSF治疗可恢复DC功能,增强PD-L1抗体疗效,恢复肿瘤T细胞浸润。该研究揭示了EGFR E746-A750缺失突变通过外泌体抑制DC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