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 5(CEACAM5)被用作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以帮助肿瘤研究,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CEACAM5已开始作为肿瘤靶点用于新药开发。
CEACAM5 的特性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 5(CEACAM5)被用作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以帮助肿瘤研究,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CEACAM5已开始作为肿瘤靶点用于新药开发。多项研究表明,它不仅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更是极具潜力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攻克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
CEACAM5 隶属于癌胚抗原 CEA 相关细胞粘附分子家族,其蛋白产物结构独特,包含七条特征性的细胞外 Ig 链和一个葡萄糖磷脂酰肌醇链,呈现出 N - A1 - B1 - A2 - B2 - A3 - B3 的域结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CEACAM5 广泛分布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表面,承担着细胞粘附的重要职责,维持细胞间的正常连接与组织稳态。然而,在肿瘤的微环境中,它却 "画风突变"。在众多实体肿瘤,如结直肠癌、肺腺癌、胃癌、乳腺癌等,以及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胰腺肿瘤、胆囊肿瘤等多种癌症组织中,CEACAM5 常常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以及不良预后紧密相关。
CEACAM5 推动肿瘤发展的机制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中,CEACAM5 可谓 "多重作恶"。一方面,它发挥抗粘附作用,助力肿瘤细胞突破细胞间的连接束缚,为肿瘤的侵袭和远处转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过度表达的 CEACAM5 会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破坏细胞外环境的稳定,使得肿瘤细胞更容易迁移。同时,它还能激活整合素信号通路,像 ILK、PI3K 和 AKT 等关键元素都被卷入其中,持续向肿瘤细胞传递存活与增殖信号,进一步推动肿瘤的恶化。
此外,在血小板活化方面,CEACAM5 也有着独特的影响机制。它经 PI - PLC/D 分解后释放的可溶性 sCEA,能够激活 c - Src 激酶 / MAP - ERK 激酶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系列行为,如粘附、扩散、增殖和迁移等,对肿瘤微血管化产生重要影响。
CEACAM5 在肿瘤临床研究中的价值
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来看,CEACAM5 在多种肿瘤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方面都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在结直肠癌领域,虽然 CEACAM5 单独作为检测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与 CDX2 等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升对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在肺腺癌患者中,CEACAM5 的高表达与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它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一同成为影响预后的关键危险因素。
胃癌研究中,CEACAM5 的表达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升高,不仅可用于预测胃癌的发生风险,还是独立的预后指标,表达越高,患者的生存期往往越短。
乳腺癌方面,术前外周血中 CEACAM5 mRNA 标记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水平,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显著升高,这使其成为预测乳腺癌远程转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靶向 CEACAM5 的药物研发进展
令人欣喜的是,基于 CEACAM5 在肿瘤中的关键作用,针对它的药物研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截至目前,已有 15 种相关药物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涵盖了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CAR - T 细胞疗法、三特异性抗体、疫苗等多种类型。其中,赛诺菲的 Tusamitamab ravtansine 在治疗 CEACAM5 阳性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中表现亮眼,联合治疗的总体缓解率达到 40%,疾病控制率高达 88%,目前已进入临床三期,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其他药物也在各自的临床阶段稳步推进,不断探索 CEACAM5 作为治疗靶点的更多可能性。
未来展望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CEACAM5 有望成为肿瘤诊疗领域的有力武器。未来,它或许不仅能够更加精准地辅助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估,还可能引领个性化肿瘤治疗的新方向。科研人员和药企也在紧密合作,不断优化针对 CEACAM5 的药物研发策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